图:犹太人记者Paul Goldman写中国的着作《Summer in China》(左),右为德文再版的封面
从捷克小城卡罗维发利出发,大约三个多小时车程到达德国南部小镇巴特莱辛哈尔,这里离着名的国王湖不远,是德国人乃至欧洲人的度假胜地。夜幕降临,一行人入住一家四星级小旅店,工作人员告知,晚上十点後关大门,住客自己拿钥匙从侧门进出。我们放下行李,冒雨到十多公里外朔瑙的科普勒克酒店作客,这是我的德国朋友Simon一早为我们做好的安排,要请我们吃一餐地道的德国菜:慕尼黑啤酒加脆皮德国猪手。
科普勒克酒店现在的主人是华侨吴先生,这座外表不起眼的小酒店,竟有两百多年的历史。酒店餐厅墙上挂有一幅这座酒店外景的油画,吴先生介绍,这是一位素不相识的德国老人赠送的,当时他刚买下这家酒店不久,这位老人亲自送来这幅油画,作者是巴伐利亚着名画家路特维希蒂舍尔(Ludwig Thiersch),画於一八七一年,如果按时下市价,这幅画最少值好几万欧元,但老人说这幅画应该属於这家酒店,分文不取。我凑近仔细欣赏,画中初秋的科普勒克酒店,与今日情景没有很大改变,时光好像凝固了近一个半世纪。
我们一边大杯喝啤酒大口吃猪手,一边听吴老板讲述这家德国老酒店的故事。雨刚停歇,信步走出酒店的花园,空气非常湿润,四周漆黑静谧。吴老板说,如果白天天气晴朗,坐在花园喝咖啡,抬头可以望见远处山上着名的希特勒别墅「鹰巢」。我们前几天刚刚搭车上鹰巢观光,惊叹不已,可惜那天也是下雨,看不到山下的风景,原来离这里不远。吴老板说,二战期间,这一带地区被列为军事禁区,入住这家酒店的都是非一般客人。想不到看似平平无奇的小酒店,竟有如此丰富深藏不露的内涵,难怪这里全年无淡季,常常一房难求。
雨又下起来,我们回到酒店餐厅,余兴未尽。吴老板突然从隔壁他的办公室搬出一大摞文稿和一本旧书,书名叫Summer in China,作者Paul Goldman。吴老板娓娓道来,他做生意之余,喜欢搜寻欧洲人写中国的书籍,这本书就是他在无意中购得,一九○一年出版,作者是法兰克福日报一名犹太人记者,一八九八年夏天前往中国采访,到过北京、上海、广东、香港等地,专访过李鸿章、张之洞、荣禄等清廷高官权贵,以及上海、广东等地方大员,在当年,能连续访问这麽多位清廷重量级高官,在西方记者中实属罕见,这个Paul Goldman应非泛泛之辈。吴先生形容,这本书是继《马可波罗游记》、斯诺的《西行漫记》之後,第三本西方人描写中国的书,但不知道为什麽,这本书出版後没有引起很大反应,希特勒上台後,所有犹太人的书籍都被禁被毁,这本书似乎从此被人遗忘。吴先生依法获得版权後,将该书用现代德文重印再版,意犹未尽又请专人翻译,打算推出中文版。
我翻阅这本书的中文翻译初稿,洋洋三十多万字。有一章专写香港,作者描写当年中环皇后大道的商户如何向客人推销,与今时今日情形颇为神似。还有一章「中国的报章媒体」,当中详细介绍《时务日报》:每份八个版,直排,每月订阅费五分钱(相当於十德国芬尼)等等,还引述一八九八年六月二十六日该报各个版面和社论的内容。不过,作者指「中国是一个带着热情阅读的民族,文盲很少,连最下层的苦力也能读上一点」,但当时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可见他的采访观察存在盲点。
作者Paul Goldman到中国采访之日,正值清廷惨遭甲午战败,国势岌岌可危,德国趁势「租借」中国胶东湾胶东半岛,面积达五百五十二平方公里,法兰克福日报在这个时候派记者到中国采访,相信与当年西方列强觊觎中国有关。两年後,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再过十一年,有二百七十多年历史的满清皇朝灭亡。
不知不觉已是深夜十一点,雨停了,离开科普勒克酒店,彷佛告别两段朦胧的历史。
【作者:郭一鸣 图文整理:华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