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电影《无双》中周润发表现出了非典型的凶狠劲(作者供图)
因为自幼生活在粤港地区,所以对港产片本就一种来自「胎教」般的天然喜爱,即便是长大後,也依旧对那份特殊的文化,和那份要在弹丸之地做出大业绩的精神气质有着恋恋不舍的特殊情分。而大批属於我们这一代的港产明星,使看电影不仅仅为了看电影,亦转变为一种成长旅途──从周润发、成龙,到周星驰、张国荣,再到梁朝伟、刘德华……或许在新生代的眼中,他们早已过气,但在有情怀的人眼里,终究是「衣不如新,人不如旧」的,即便是几十年前在港片里演技平平表现温吞的女演员,如今看来,也能在这个辨识度极低的网红脸时代里成为「那个年代的素颜女神」。
可见,情怀二字的力量是不容低估的。但是,问题往往又出在情怀这里。
自千禧年之後,不知道是因为多方的文化冲突使香港导演迷失了方向,还是因为在市场竞争之下香港娱乐圈人才的大量流失,近十年来港产片的暗淡无光是有目共睹的,也几乎没有带出任何一个可以令人印象深刻的新面孔,活跃在荧幕上的依旧是上世纪那批演员,一次次消费着观众对港片寄予的美好情怀,譬如早前被网友广泛劣评的《黄金兄弟》。我想,再深再厚的情怀,也会有被磨损消耗的一天,这对影人来说是令人焦急的,但对观众来说,是更不公平的大痛苦。
然而事情往往又是有两面性的。我们也需冷眼看全局,除了炒冷饭卖情怀之外,确实还是有香港影人在不断地努力探索的:从《树大招风》到《寒战》,已经让人隐隐感到这股努力和韧劲,又恍惚闻到巅峰香港电影的色、香、味。观看了电影《无双》之後,我觉得,似乎这股劲儿,又大了一点。
言归正传,说回《无双》本身。
毋庸讳言,最初吸引我为这部影片买单的原因是周润发,也就是说,在不清楚影片的品质之前,我依然愿意为情怀买帐。在我眼中,周润发是天生的演员,毕竟他的优势实在太大了:亚洲人里少有的高大身材,不怒自威的领袖气质,而又偏偏有阳光到一塌糊涂的笑容,彷佛无论岁月如何残忍,他都依旧是那个温润如玉的许文强。但即便是这样的周润发,也免不了在近年一些商业片中的烂俗表现。
一度失望的影迷如我,终於在看《无双》的时候,有了新的发现──周润发饰演的人物,有了很不同的感觉,甚至在某些段落,某些镜头,表现出了一种前所未见的凶狠劲,这样的表现於温润「发哥」而言无疑是非典型的。导演庄文强敢於破除观众的传统情怀,大胆运用反转和非典型性的周润发来为影片点睛,这一点已属难得。
反转在现在的电影里已经用滥,但在这里,导演用反转制造了一种虚构,一种谎言,我们再次体味了虚构和谎言的精妙之处。在其中,我们可以尽情卸下道德包袱,给演员进行伦理松绑。且慢,我们往回看,电影本来不就是一种虚构吗?不就是一场黑暗里的梦吗?但已经不仅仅如此了,它深刻地浸入了工业社会,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为我们的一部分。这就是为什麽我们会对港片怀有这麽深刻的感情,因为身体里的月亮有它构成的部分。
电影的反转并不令人惊诧,也并不复杂,却有一种刀尖上舞蹈的难度和快感。熟悉反转的影迷会在影片中途猜到影片必有反转,却在影片结束前频频看表,不相信在电影即将结束前能将这一切收场,而不熟悉反转的观众可能会打着呵欠准备离场,因为电影百分之九十多的内容只是讲了一个无功无过的故事,但是电影在最後十分钟把这些东西翻过来了,在我所看反转的电影中,大概很少有反转所占时间比例更小的了。这样的做法,显然是有刀尖上舞蹈的勇气的,当然,同时也体现了导演对影片剧本和演员能力的强大信心。
然而就反转而论反转,本片的反转并不工笔天成,也非新颖夺目。拿反转迷局的硬核去和同类型影片相比,未免要落於下风,但是他在其中如同旧作《无间道》上带上了一些禅意,当片尾山谷的烟云弥漫,当影片中的郭富城和张静初似真非假地揶揄起真和假,一种别具一格的东方气质若隐若现。这种东方气质,就是荷里活翻拍港片即使拿到奥斯卡也画虎画皮难画骨之所在。我是多麽希望这点禅意弥散开来啊,然而它就那麽点到为止,转瞬即逝了。这也许和电影场景的气质有关,当镜头对准港片传统的穷街陋巷,排档冰室,会道社团,导演往往得心应手,佳作频出;但当镜头转移到摩天大楼,金三角,便有气质和表达上的水土不服。然而,港片要往前走,不能只消耗和依赖自己的资产,它们必须走出更广、更新的路。
看罢全片,我想,香港电影显然是回不到过去的辉煌了,因为它自有今後的新路要走。而我,依然对它饱含期待,毕竟它已经构成我这一代人成长经历的一部分,但愿从这一系列有诚意的港片开始,观众如我,能重新感受到港片新的意识和韵味。
【华发网根据大公报采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