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立冬进补宜进补暖性食材(资料图片)
十一月七日是农历「立冬」,它表示寒冷的冬季正式降临。立冬一到,草木凋零、蛰虫休眠,北方将迎来皑皑白雪,刺骨的朔风也会阵阵袭来。
李白有一首《立冬》诗:「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宋人陆游《立冬日作》则云:「室小才容膝,墙低仅及肩。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寒冬降临,诗人们也感到寂寞了。
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可见立冬不啻表示冬天来临,也有万物收藏、防御寒冷之意。立冬作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一个传统节日。时间在公历每年十一月七、八日,即太阳位於黄经225°之际。此时,地球位於赤纬-16°19'。立冬过後,日照时间将慢慢缩短,正午太阳高度也持续降低。
古代还有「贺冬」、「拜冬」之说。东汉人崔定《四民月令》云:「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起,每逢立冬日,人们还要换上新衣互相庆贺,犹如过节。「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则是神州大地不一大胜景。
自古每到立冬,民间素有进补方式来迎接严冬,民谚称「立冬补冬,不补嘴空」。北方人立冬必吃饺子,则源於「交子之时」之说,而立冬正是秋冬季节之交。水饺外形似耳朵,古人认为吃了水饺耳朵就不会受冻,所谓「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民众还以小米粥、芝麻粥、萝卜粥、茯苓粥、红枣粥、山药红薯粥等进补,起到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作用。
「北吃饺子南吃鸭」,南方人立冬则以鸡鸭鱼肉和海鲜类滋阴补阳的食物来「冬补」。因为逐渐寒冷之际,人们要补充更多的能量,而肉类富含蛋白质。中医也认为,立冬进补适合食用暖性肉食,包括牛肉、鸭肉、羊肉、虾等。江浙一带,还有进补吃膏滋的习俗。人们每每以红参、当归、桂圆、花生、核桃肉来煲汤,以期达到补气活血助阳之功。广东的一些中医院和老字号药房还会增设进补专柜,煎熬膏药、供应滋补品。
如今风气大变,人们欢度立冬方式屡见创新,许多地方在立冬当天,会举办声势浩大的冬泳活动,以崭新面貌迎接隆冬。但冬令进补之风,仍是涛声依旧、方兴未艾。从保健养生角度来看,冬补确有一定裨益的。
【华发网根据大公报采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