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海牙的议会大厦、莫里斯博物馆值得一游/资料图片
出差海牙,顺便参观当地景点。一连几天一直断断续续下小雨。那天中午办完事,出门去宾馆附近的历史街区闲逛。走路十几分钟就到了荷兰议会大厦。走近议会大厦的拱门,正碰到一队小学生在老师带领下走出门来。他们都穿着颜色鲜亮的明黄背心,像交通警的装束,大概为提醒过往司机谨慎慢行。尽管天空飘着小雨,孩子们叽叽喳喳,兴高采烈。
荷兰议会大厦始建於十三世纪,是世界各国议会中最古老的建筑。它地处海牙老城区的中心,在荷兰语中被称为Binnehof,意为「内廷」。荷兰议会的上下两院,首相办公室和「总务部」(Ministry of General Affairs)都坐落於此。每周二下午,议会的公共议事厅对外开放,市民可旁观议员讨论政事。进入宽大的长方形庭院,经过带尖顶的红砖礼堂。虽是哥德式建筑,并不高大,左右各有尖塔簇拥。每年九月第三个星期二,国王都要乘坐金马车从皇宫来此发表讲演。
迎面正对议会大厦的前门,屋舍向门左右伸展开去。上院在西翼,下院在东侧,首相办公室则在北面一个小塔里。房子虽多,并不奢华。除了庭院中那个金碧辉煌的哥德式喷泉,窗棂多为低调的蓝绿色,看得出来有些年头了。前门外竖立着一座荷兰国王威廉二世的骑马雕像,旁边有个大湖。喷泉淅沥,天鹅游弋,岸边鲜花簇拥,令人心旷神怡。
转了两圈,眼看又要下雨,赶紧进入旁边的莫里斯博物馆(Mauritshuis)。这是最早建於十七世纪的历史建筑,其风格为「荷兰古典式」。四方的两层红砖小楼,左右对称,每层包括两套房子,中间以大厅连接。此间第一任主人是荷兰当政者的表兄,在巴西的荷兰殖民地靠黑奴劳力发家的甘蔗庄园主莫里斯(John Maurice)亲王。现在这里是皇家画廊,收集了十七世纪荷兰「黄金时代」多位大画家的作品,从人物、静物到风景无所不包。
博物馆在二○一二至二○一四年间经历过一次大翻修,很多藏品出借到德国、美国、日本等地巡回展览,怪不得我看着有点眼熟。现今近八百帧馆藏的画作包括鲁本斯、伦勃朗、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的作品。最出名的除了伦勃朗的自画像和他的《外科大夫尼克拉丝塔普的解剖课》(The Anatomy Lesson of Dr. Nicolaes Tulp),大概要数维米尔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了。一九九九年,美国作家以此画为主题创作同名历史小说,二○○三年翻拍成电影,二○○八年又有同名剧作上演。
维米尔以前远不如鲁本斯、伦勃朗知名,最近十年才受到学者重视。他十七世纪出生於荷兰一个新教家庭,後改信天主教、「入赘」富豪家,在丈母娘家住了一辈子,和太太生了十一个孩子。他以画风细腻,善用光影出名,且偏好使用昂贵颜料。这也许是他生前事业成功,死後仍负债累累的原因吧。戴珍珠耳环的画中人看上去是个十几岁的白人少女,唇红齿白,白皙秀美,装束却富於异国情调。头裹土耳其式头巾,身穿中东长袍。有研究者认为她佩戴的可能是镀锡耳环,因为那麽硕大的天然珍珠不可能存在。更有意思的是,此画并非真人肖像,而属於「范本」类画作,全是画家想像出来的。它背後的故事扑朔迷离,引发艺术想像,在源头的离奇程度上真能和《蒙娜丽莎》媲美了。
我对艺术是外行,只觉博物馆收藏的油画色彩沉郁,风格写实。静物图中的小幅水果、鲜花纤毫毕现,栩栩如生,肖像画却不免失之沉重。讲解员说,因为荷兰卡尔文派新教盛行,提倡朴素、坚韧,所以富商也不敢太过炫富,只能在衣服质料上做文章:他们虽穿黑衣,但料子昂贵,喉头硕大的蕾丝环领也价格不菲。描绘荷兰港口和冬日溜冰的风景画也走静谧风格。偶有「自然派」画作,比如波特(Paulus Potter)着名的《公牛》,看着也似「工笔画」,略显呆板。
海牙的景点,当地人推荐的海滩和皇家花园规模较小,在阴沉的秋日也失之萧瑟。但议会大厦和莫里斯博物馆绝对值得一游。
【华发网根据大公报采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