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递旗”风波刚过没多久,马拉松赛事中便又发生了运动员冲过终点线后被工作人员强行拽停事件。虽然主办方回应称是为保护选手,但网友们明显不买账。纷纷扰扰中,主办方的不专业成为众矢之的。
短短几年,马拉松已在全国遍地开花。据中国田径协会预测,到2020年,全国马拉松规模赛事将超过1900场,各类赛事参赛人数将超过1000万人次。然而,与举办场次和参与人数逐年飙升对应的,却是主办方组织能力、服务水平的落后。从几年前“一场马拉松瘫痪一座城”,到层出不穷的替跑、抄近道事件,再到最近的“递旗”“拉扯”风波,种种乱象无不反映出,我们很多地方与马拉松这项专业运动的距离还很遥远。
马拉松成了“香饽饽”,固然与人们运动热情的持续高涨有关,但背后也不乏纷繁的利益考量。举办一场马拉松比赛,场地、器材等投入颇小,却往往能有效拉动区域消费,在收获不菲广告费的同时,提升城市影响力。巨大诱惑下,不少机构、公司竞相做起了马拉松生意,甚至滋生出一条从申赛到筹赛再到办赛的完整产业链。但问题在于,利益链条上的各方,多是一门心思在商言商,对怎样科学办赛、专业办赛考虑太少,让赛事的体育味、专业性都大打折扣。
“跑好”马拉松,空有热情是不够的,必须拿出专业精神来。这是一项需要周密筹划和执行的系统工程,无论是赛事组织、服务补给,还是信息发布、安全保障,各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按照专业标准施行。唯有真正下一番功夫,而非仅仅满足于数字的增长、一时的名利,方能打造出立得住的赛事品牌,让马拉松跑得更安全、更长久
来源: 北京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