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香港智库提出的「强化东大屿都会」计划示意图,建议在香港岛和大屿山之间中部水域建人工岛,估计容纳70至110万人口
香港住宅楼价已连跌四个月,除了受到外围多项政经变数影响之外,特区政府房屋新政措施对症下药,也起着重要关键作用。当局已调高公私营房屋供应比例,增加首置上车盘等资助出售房屋供应,下一步将是落实土地供应专责小组报告提出八个土地供应选项,其中大规模填海造地应该优先推行,原因可提供一千四百公顷发展用地,不但纾解土地荒问题,更可扭转住宅供不应求的市场预期,有助楼市加速释除泡沫、健康调整。
提供千四公顷用地填补缺口
最近特区政府公布最新的十年房屋供应目标为四十五万个,同时将公私营房屋供应比例由六四比调整为七三比,即公营房屋三十一万五千个,而私营房屋有十三万五千个。公营房屋供应增多,意味绿置居、居屋与首置上车盘等资助出售房屋也会同步上升,这对纾解基层与中产人士置业难问题有纾解作用。
由於当局已将资助出售房屋售价与市价脱鈎,绿置居、居屋、首置上车盘一般会按市价的四二折、五二折与六二折出售,令市民大众可以负担得来的价格,实现置业梦想,这一定程度会分流私楼购买需求,从而有利整体住宅楼市进一步降温,呈现有序调整。
首个首置上车盘红磡「焕然懿居」,由市建局发展,昨日起接受申请,市场初步反应不俗,按揭证券公司可承做九成按揭,首期三十多万元,便可以「上车」,可见政府增加资助出售房屋供应走对了头,而未来市建局可能兴建更多首置上车盘,担当发展资助出售房屋的角色。
不过,若要彻底解决房屋问题,还是要开辟更多发展用地。土地供应专责小组进行五个月公众谘询之後,归纳各方意见,上周已向政府提出了八个广受社会大众支持的土地供应选项,包括「三短五长」建议,三个短中期选项为发展棕地、新界私人农地与私人游乐场用地(即粉岭高尔夫球场),而五个中长期选项,则分别为东大屿都会、发展更多新界新发展区、维港以外近岸填海、利用岩洞及地下空间与发展内河码头。
社会达成共识市民普遍支持
上述八个选项合共可提供三千二百三十五公顷用地,如果全部顺利推行,香港土地荒问题可迎刃而解,还可改善市民居住环境、提高平均居住面积以及建立庞大的土地储备库。
当局应该尽快就土地供应专责小组提交增加发展用地建议作出决定。根据年前当局发表的(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谘询报告显示,本港发展土地不足问题将长期化。到了2043年,本港人口达八百二十二万,长远需要新增发展用地四千八百公顷,但扣除现时落实的三千六百公顷发展用地,仍欠缺一千二百公顷,当中二百公顷用於建屋、三百公顷用於经济发展及七百公顷用作政府、机构或社区及基建发展。
因此,当局应该全数接纳与落实八个增加土地供应的选项,但可定出推行优先次序,其中在中部水域填海、发展东大屿都会人工岛以及维港以外近岸填海应该作为优先推行的必然首选。
较易落实不涉安置争议较少
首先,东大屿都会与近岸填海可提供一千四百公顷发展用地,是八个选项中,提供最多发展用地面积,足以填补未来十至二十年香港发展用地的缺口,符合最大经济与社会效益。
其次,填海造地不像发展棕地涉及拆迁安置,也没有发展新界农地的问题,需构建一套公私合作建屋的机制,更无发展粉岭高尔夫球场的争议,落实与推行可能更快。在先易後难原则之下,填海造地势在必行。
第三,大规模填海可根治土地荒,解决经济、民生发展需要,这是主流民意,而社会也有共识,问卷调查支持率达到百分之六十二,在中长期增加土地供应选项中,属於最多市民支持。
香港发展土地短缺迫在眉睫,当局迎难而上,落实增加供应的方案,填海造地显然是不二之选。
【华发网根据大公报采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