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填海工程促进了香港的繁荣与发展
这日下午在中环茶叙後,沿干诺道中向西行,到123及124号,这是新派武侠小说家梁羽生、金庸处女作一举成名的地方,《大公报》、《新晚报》旧址,当年我也在此工作。
昔日报社坐落海边,岸边有「电船仔」出租来往港九的小艇,再过百余米是旧港澳码头了。海的部分,现在都成了陆地,成了马路,矗立起信德中心大厦。眼前环境的变化,勾起旧日回忆,当年报社外面街头,晚上经常有歌女在街上唱起一首时代曲,凄怨的歌声至今未忘;而报社旧址早已改建成写字楼。
带着旧的回忆,走上长长的中区天桥,往国际金融中心方向走,一个奇妙想法突然涌现,我在海上还是地上?我脚踏着路,天桥下面车辆来去如流水,匆忙的中区人由身边迅速擦过。但我难忘脚下的土地原本是海,太熟识了:当年每天沿干诺道中海边步行上班的情景,早已顽固地存入脑中档案,脑海中的此地仍认是海的部分。
再向东望,近处是两座交易广场,五星级四季酒店、国际金融中心、怡和大厦、新天星码头、游乐场、摩天轮、通向东面的新大道,一个代表国际金融中心区在这一块地上出现,中区扩大了,城市繁荣的形象具体了。不由笑着自我解说,脚下为海没有错,今为中区繁华地段也是事实。
旧报社接近上环,走两三个路口便是文咸街南北行,想起电影《胭脂扣》张国荣的十二少,南北行的纨袴子弟,没有文咸街,不会出现南北行华人商贸区,没有商舖冒起,十二少纨袴子弟也许不会见世。
一八四一年的岁月,太平山下没有皇后大道,於是在山脚下修筑一条马路,跨过港岛中部,东接黄泥涌。筑路工程下面是大海边,终年浪涛汹涌,筑路挖出的山泥大石运到什麽地方堆放,下面正是海边,向下倒不是很方便省力吗?拿定了办法,沿路开山劈石的废土,大量倒下海边,几年後新马路筑成,起名「皇后道」,就是今日的皇后大道西、大道中、大道东,同时堆出一片新填地;约三年後,新填地上盖起二、三层的房屋,下层舖位前临马路,後对海边,那是南北行的雏形。
多年後,新区一场冲天大火,烧毁四百七十二间中式房屋,形成不久的华人商业中心顿成焦土。灾区重建时问题出现了,大范围灾区的垣墙败瓦怎样处理,有了先例,全部投落皇后道以北海滩,用作填海,填出了文咸东西街,後称南北行。
文咸东西街迅速商号林立,华商崛起,东南亚土产运销香港,由南北行经销至内地;内地的药材、北芪、人参、鹿茸名贵补品,各省份的乾果、水产、咸鱼、蚝豉、豉油、酒类、家用成药、各种乾菜,各类土产经木船南下香港,集中於三角码头海边上岸,由南北行各商号作总经销,形成南北地域的商贸区,地位显要,担当起香港经济的重要角色。今日,到南北行走一圈,转到咸鱼栏逛一遍,谁记起人车路,电车来去叮当的闹市,脚下曾是大海的一角。
干诺道向海扩张,已经是香港第四次填海了,有一位名叫遮打的商人,在填海史上少不得,他是热心人。到一八八○年代期间香港人口大幅增加,时任港英政府有感挤迫程度严重,须以扩大填海纾解。
写到这里,顿时想到,反对填海百年前已有,现在出现反对填海的声音,只是历史的重复。当年反对中区填海是最有实力的英商,他们早在海边筑起自己的码头与货仓,填海影响他们的利益。还是遮打力撑填海,提出中区具体填海计划,以增辟五十九英亩新填地,获德辅接纳。
中区填海用了六年时间,一九○四年完成,填海取来的五十九英亩地皮,出现了今日的干诺道、遮打道,干诺道从此成为中区新海岸线。在《大公报》、《新晚报》离开干诺道中,搬到湾仔轩尼诗道342号新厦时,干诺道仍是海边。
我们四面临海,每天在海的环抱中工作、生活、熙来攘往,在海岛生活惯了,离开了海,有时候会感到若有所失,只因习惯了海的开阔。
虽然爱海,不能把所有海都爱下来,爱其所值得爱的,爱太平洋,爱它的一部分,你是没法把太平洋都爱下来。
海与土地是宇宙之神赐给我们的厚礼,水陆相连,陆中有海,海中见陆,有时隔着,有时连成一片,天地是那样的灵活,让人类世代调节,生生不息。
回望从前,香港每次填海,出现新市区,引来一段繁荣,伸展市区体貌,中区干诺道冒起国际金融中心,湾仔夺得国际会展的地位,西九龙文化中心日益繁华,此间种种都可说是填海带给香港的发展礼物。大胆利用土地与海,海纳山容,我们共同的繁荣线。
【华发网根据大公报采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