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故宫博物院举办的“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展览正式开展。展览从1月6日(腊月初一)延续至4月7日(三月初三)。一共展出近900件(套)文物,恢复昔日皇宫过年的装饰、活动,为观众呈现一个充满年味的紫禁城。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精神文化消费的多样化,很多人感叹我们过年时的“年味儿”越来越淡。但这次“紫禁城里过大年”展览,却为我们生动地还原了清代宫廷过年时的场景,观众不仅能看,还能听、能闻、能互动,是个年味十足的展览。可以说,这次“紫禁城里过大年”的展览充分体现了新老融合,观众既能体验新技术、新媒介,也能感受到老习俗、老风味。
我们知道,文物并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束之高阁的,而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文化教育的作用。之前的一些文物展览,比如海昏侯墓的文物展览、《千里江山图》等,它们都引发了一轮观展热潮,可见公众的文化需求相当强烈。
而这次展览最大的创新之处就在于改变了以往展品“排队”参展的方式,让文物的呈现更加立体。例如采用动画、视频、音乐、投影、熏香等多种技术手段,丰富观众的感官体验;有的展厅里还搭建还原了文物描绘的场景,观众可以进入其中体验画中的角色。这些展览通过极具创意的构思和现代技术手段,还原了清代宫廷的春节盛况,让文物不再是孤零零的“个体”,而被赋予了构成完整历史的“生命”。在熟悉的历史场景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文物的温度,感受到千百年以来中国人对新年的祈愿、对生活的希望。
穿越千年历史,文物已不再单纯是用来收藏、展示和研究,更是传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凝聚着民族和文化认同感,蕴含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不断延续的文化基因。“紫禁城里过大年”的展览,让更多人可以近距离地欣赏、了解和认识文物,无形中提升了文化自信和历史认同感,让人们更近距离地与历史相接,与记忆对话,让文明传承,让优秀传统文化流淌在每一个人的血液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