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腕踝针疗法是第二军区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精神神经科专家张心曙教授在数十年医疗实践中模索出来的一种简便易行、无痛安全、疗效可靠的针刺疗法。其广泛实用于临床各科病症,但对各种痛症,神经疾病和精神疾病疗效尤为显著。
1、腕踝针的优点
①应用面广,安全方便。腕踝针的针刺部位虽只限在腕和踝部,但治疗范围却遍及身体的多种病证。在腕和踝部行皮下浅刺,治疗时不需脱衣裤,只需露出腕踝即可,因此不受时间、环境和季节的限制。这些部位没有重要组织和器官,只需避开皮下明显的血管,一般不会发生针刺意外,甚至儿童也能忍受。
②简明易学腕踝针的方法只有三个步聚,即:症状按区定位、按区选点及皮下针刺。三者都有简明要求,易懂易记也易掌握,但其疗效就贵在临床实践和摸索。
③针刺趋于无痛,且晕针率极低。因为腕踝针对人体的刺激很小,只要消除病人的心理恐惧,所谓的疼痛是任何人都可以承受的,因为进针之后不痒不痛,无任何感觉才能发挥其最佳疗效。就因这轻微的刺激,才不致于晕针。笔者近年应用腕踝针以来,从未发生过晕针,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存在。只是偶尔见到针刺点皮不出血的情况。顺便提一句,因为腕踝针疗法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就决定了其无绝对的禁忌证。据张心曙教授的经验,女性正常月经期,妊娠在3个月以内者不宜针两侧。
2、腕踝针主治病症
(1)腕部:有6个进针点,分别代表上6区,约在腕横纹上二横指(内关、外关)一圈处。从掌间尺侧至桡侧,再从腕背桡侧至尺侧,依次称作为上1、上2、上3、上4、上5、上6。
上1位置:在小指侧的尺骨缘前方,用拇指端按压觉凹陷处。
适应证:前额痛、目疾、鼻疾、面神经炎、前牙肿痛、咽喉肿痛、咳喘、胃脘痛、心悸、眩晕、盗汗、失眠、郁证、癫痫等。
上2位置:在腕掌侧面的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即内关穴。
适应证:颌下肿痛、胸闷、胸痛、回乳、哮喘等。
上3位置:靠桡动脉外侧。
适应证:如高血压、胸痛等。
上4位置:手掌向内,在拇指侧的桡骨缘上。
适应证:如头顶痛、耳疾、颞下颌关节炎、肩周炎、胸痛等。
上5位置:腕背的中央,即外关穴。
适应证:如后颞部痛、肩周炎、上肢麻木、痹证、上肢运动障碍、肘腕和指关节痛等。
上6位置:小指侧尺骨缘背。
适应证:如后头痛、枕项痛、脊柱(颈胸段)痛等。
2.踝部:有进针点6个,分别代表下6区,约在内、外踝最高点上三横指(悬钟、三阴交)一圈处。从跟腱内侧起向前转到外侧跟腱依次为下1、下2、下3、下4、下5、下6。
下1位置:靠跟腱内缘。
适应证:如上腹部胀痛、痛经、白带多、遗尿、阴部瘙痒症、足跟痛等。
下2位置:在内侧面中央,靠胫骨后缘。
适应证:如胁痛、侧腹痛、过敏性肠炎等。
下3位置:胫骨前缘向内1cm处。
适应证:如膝关节痛等。
下4位置:胫骨前缘与腓骨前缘的中点。
适应证:如股四头肌部痛、膝关节炎、下肢痿痹证、下肢瘫痪、趾关节痛。
下5位置:在外侧面中央。
适应证:如髋关节痛、踝关节扭伤等。
下6位置:靠跟腱外缘。
适应证:如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骶髂关节痛、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脚前掌指痛。
3、腕踝疗法的注意事项
①腕踝进针一般应不痛,进针痛时要调针,至不痛为度。调针时应将针退至皮下表浅部位,再重新进针,或检查针尖是否沿纵行直线方向插入;若出现头昏、心慌等症,需将针退出以防晕针。万一晕针,与传统针刺方法晕针的处理相同。
②皮下出血的问题;防止方法除针疗时尽量避免伤及可见之较粗静脉外,进针要缓慢,过程中病人若诉痛,可能为针尖触及血管壁,即要退针,试更表浅处刺入;若发现针尖部缓慢隆起,表示已有出血, 要立即拔针,并压迫止血,如已有皮下出血,向病人说明以消除顾虑。
③以皮下推进针身无阻力为行针之最关键。腕踝针的操作,以进针表浅,在皮下推进针身时无阻力,并且病人无酸麻重胀感为要求。操作过程中,病人往往只感到针在皮下进行,而少有痛感,因而疗效会更好。
④行加强针:以往所论,多区针法,并在针的长短和进针点上酌有进退、变通之处。在行针得效而非痊愈时,在原进针处查相隔少许,并列加刺一针,此为“加强针”,即刻间疗效就有增强。
⑤腕踝针与体针的配合,对于有些慢性疾病引发的急性疼痛,正确合理地运用腕踝针疗法只能解燃眉之急,起到暂时的缓解疼痛之效,即治标未治本。
⑥运用腕踝针疗法消除针刺恐惧症。对于从未接触过针灸或对针灸有恐惧心理的患者,先对症打一两针腕踝针来平静患者的心态,消除一切的恐惧和顾虑,让患者的潜意识里能主观乐意地接受针灸疗法,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现象问题,更是增强针刺疗效的一大绝窍。
该贴已经同步到 徐茂公的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