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医文献中,有关肿瘤的命名与分类有很多记载,通常是根据肿瘤的部位,症状,体征及病因来命名与分类的。在各种中医命名中,有许多与现代医学相似。中医肿瘤的病名,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散见于各个时期的医籍文献中。在古代文献中对于肿瘤的病名有茧唇、舌菌、失荣、石瘿、噎膈、反胃、乳岩、癥瘕、积聚、肠覃、肺积、伏梁、翻花疮等记录。总体上看,肿瘤病名多采用以主证或体征、病因病机、病位结合主证或产生的后果等方式命名。
一、中医的肿瘤命名与分类和现代医学的命名对照
1、相当于恶性肿瘤者
(1)舌菌:舌癌;(2)茧唇:唇癌;(3)喉百叶:喉癌;(4)失荣:鼻咽癌颈部转移、恶性淋巴瘤、腮腺癌及颈部转移癌;(5)石瘿:甲状腺肿瘤;(6)噎膈:食管癌、喷门癌(7)反胃:胃幽门部癌、以及幽门狭窄;(8)乳岩:乳癌;(9)肺积:晚期肺癌;(10)脾积:包括肝癌及肝脾肿大、慢性白血病脾肿大;(11)肝积:肝癌;(12)伏梁 胰腺癌、或横结肠癌;(13)癥瘕:包括腹腔内胃、肝、胆、胰腺、膈、子宫、卵巢、肾脏等良性及恶性肿瘤;(14)肠覃 卵巢、盆腔、胃肠道肿瘤;(15)肾岩:阴茎癌;(16)五色带下:宫颈癌、子宫癌;(17)石瘕:子宫肌瘤、以及盆腔良性恶性肿瘤;(18)骨疽:骨的良性恶性肿瘤;(19)上石疽:颈淋巴结转移癌、何杰金氏病;(20)内瘤 软组织恶性肿瘤;(21)石疔、黑疔、青疔、翻花包:体表的恶性肿瘤、黑色素瘤、癌性溃疡;(22)翻花痔:肛管癌。
2、相当于良性肿瘤者
(1)耳覃:外耳道乳头状瘤;(2)瘿瘤:甲状腺肿瘤、甲状腺囊肿及恶变;(3)脂瘤:脂肪瘤以及皮脂腺囊肿;(4)痰色:舌下囊肿;(5)痰核:慢性淋巴结炎、淋巴结核以及肿瘤;(6)血瘤:海绵状血管瘤;(7)胎瘤:小儿血管瘤;(8)筋瘤:腱鞘囊肿、软组织肿瘤;(9)气瘤:软组织肿瘤;(10)骨瘤:骨良性肿瘤。
二、中医肿瘤病名命名特点
中医肿瘤病名繁多,且中医病案书写长于描述,对病名不甚统一。如中医的噎膈症状“噎枯在上,咽喉壅塞,饮虽可入,食不能下;膈枯在下,胸臆苦闷,食虽可入,至胃复出”,就是食管癌及胃癌的叙述。如茧唇的症状是:“唇肿重出如茧”,类似今人所说的唇癌。中医称的石瘿、石疽、骨瘤、肠覃、癥瘕、积聚等病的症状记述中,都提及可以摸到硬块,其中有些情况与癌症极为相似,而某些致命的恶疮痼疾、痈疽、翻花疮等也未必不是癌症。因而,对于古文献进行广泛整理,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研究,应该会有令人满意的结果出现。
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中对一部分恶性肿瘤的主要症状已有较详细而准确的描述。如《内经》中的“肠覃”、“石瘕”,《难经》中的“积聚”、《伤寒杂病论》中的“癥瘕”、《诸病源候论》中的“石痈”、“石疽”等等,其中就有属于胃肠、子宫、肝、胰、皮肤等部位的肿瘤。宋代杨士瀛在《仁斋直指方》一书中对症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毒根深藏,穿孔透里,男则多发于腹,妇则多发于乳”。这和西医将癌症称为“Cancer”螃蟹,横行霸道,有异曲同工之妙。然中医对肿瘤的命名大多是以肿瘤所出现的症状、体征、部位为主予以命名的,无法与现代肿瘤病名一一相对应,只能从文献描述的具体病情和病程来分析。随着医学的发展,对于肿瘤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具体。借鉴西医的命名方法、手段用以丰富中医肿瘤病名命名方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由于古代肿瘤病名的不规范,致后人学习、掌握起来困难。重视和掌握中医肿瘤病名特点,可更好地为学习、研究古文献服务,同时对于今后中医肿瘤临床及理论的发展意义重大。病名的确立,如果照搬西医病名,对于中医肿瘤的发展是不利的。中医肿瘤的病名,是对疾病的发展、变化的高度概括,不能完全用西医病名来诠解中医病名。中医有别于西医,如果取消中医病名,不利于了解疾病的规律,对中医肿瘤的发展是不利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