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南京1月11日电(记者易凌 张展鹏 刘景洋)长江畔世界最大船坞里,身着橘色工作服的工人在两艘38万吨级的庞然大物上忙碌。这两艘超大型矿砂船的主人是世界铁矿石生产巨头淡水河谷公司,计划月底出坞。
张志成说:“这船是前几年的订单,去年单子很少,现在运价低,拉货亏,有的船船价还不到原来一半,有单子也不敢接。”
64岁的张志成是新中国培养的首批远洋运输船员,退休后到熔盛重工江苏如皋船厂——中国最大的民营船厂任船舶调试工程师。从1974年首航驾驶德国产的二手散货船去罗马尼亚送大米,到试航技术先进的国产海洋工程船,这位见证中国造船业发展的老船员再次感到了行业的严冬。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船市低迷,加之欧债危机影响,中国船企目前普遍面临订单锐减,价格跳水。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王锦连说,船舶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依靠海外市场的中国船企深受国际经济环境影响。
据该协会统计,到去年8月底,中国造船完工、承接新船订单、手持船舶订单三项指标同比分别下降12.4%、48%和29.6%。全国仅40家船厂接到新单,占规模以上船厂数量的12.3%。
中国船企订单多来自希腊等欧债危机重灾区,由于船东不愿提船,滞留货款难以收回,企业还承担着码头、人工及财务的高昂成本。
熔盛重工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总裁陈强说:“此轮危机来势猛周期长,国外市场不好,国内融资困难,船企收益滞后。去年是灰色的,今年是黑色的,明年是红色的,血淋淋的红,还没看到春天何时来到。”
2010年初中国尚有3000多家船企,规模以上企业约400家,2011年大量中小企业停产,去年则出现倒闭潮。
国内实力较强的熔盛重工也感到压力巨大。陈强说:“中国经济预计今年下半年才会真正恢复增长,而目前造船业几乎触底,面临重新洗牌。”
在台湾上市的首家大陆企业扬子江船业集团董事长任元林预计,造船业5年才能走出低迷,这期间全球半数船厂可能倒闭、停产或被并购。
业内人士认为,在国际经济形势渐趋稳定的情况下,国内中小企业调整资金和人才资源,乘势发挥优,符合行业持续发展的需求。
陈强说:“中国船企重组时代已经到来,我们期待政府的支持。”
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化解产能过剩矛盾。
王锦连说,国际船市需求现已转向油气装备,对以制造散货船、集装箱船为主的中国船企不利,向海洋工程装备和大型液化天然气船转型势在必行。
目前,熔盛和扬子江船业等骨干船企都着力研发更环保、耗能更低的绿色产品,并向海上油气储运装置、海洋钻井设备和海洋工程辅助船等海工产品制造转型。去年5月,熔盛制造的有“中国深海旗舰”之称的3000米深水铺管船已赴南海油气田作业。
陈强说:“到2015年,海工订单要占我们新订单的一半,还要开发豪华游轮等高端产品。这对我们自主研发提出了新挑战。”
对张志成而言,企业的转型也意味他人生梦想的升级。他最难忘1977年的英国之行,当时他顺便去了马克思墓和格林尼治天文台。“我希望能开着自己造的大邮轮再去一次。”(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