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福州2月22日电题:四位农民工求职心态折射中国社会发展之变
新华社记者 胡苏
年长的工人愿意吃苦多挣钱,中年民工谋划更大发展空间,新生代农民工梦想开眼界、见世面……
农历元宵节前,新华社记者在东南沿海用工大市福建晋江,遇到了生于不同年代的四位农民工。他们彼此迥异的求职心态,折射出转型期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脉络。
“60后”向诗会:愿吃苦、多挣钱。
21日下午,重庆万县农民工向诗会背着两岁的孙子,在晋江西坂招工市场的摊位前挨个询问,想找一份勤杂工的工作。“年龄大了,没文化,又没技术,只能当杂工。”今年50岁出头的向诗会告诉记者。
老向一家五口人,四年前来到晋江务工。儿子、儿媳在当地开了个小理发店,向诗会和老伴就在附近鞋厂干点零工杂活。
“儿子、儿媳做手艺活不容易,娃娃又小,吃奶粉开销大。”向诗会说,“开春了就想出门找点活儿干,哪怕辛苦些,能挣一点是一点,帮忙补贴补贴家用。”
“70后”张亚彬:希望生活更稳定。
来自河南平顶山鲁山县的张亚彬、张青霞是一对夫妻档,两人在晋江的制鞋厂已经打工三年多。
“鞋厂都是计件工资,为了多赚钱,我总是加班加点。每天坐在流水线上拉鞋帮,时间一长,腰椎出了毛病。不敢再做了。”张亚彬说。
两夫妻的孩子16岁,在老家跟着叔叔过。为了节省开支,他俩已经三年没有回老家过年。“想家,想孩子,”张亚彬说,“可是路费太贵,只能狠狠心,把钱省下来寄回去。”
为了改善工作环境,今年张亚斌辞掉了原来制鞋厂的活儿,大年初五就开始寻找新的岗位。
因为舍不得租房子,三年来张亚彬夫妇一直住在工厂的集体宿舍里。“辛苦漂了好几年,今年就希望找份轻松一点的工作,少加班,管住宿,把家稳定下来。等以后有条件,再把孩子接过来。”张青霞说。
“80后”林东平:更看重发展空间。
大年初九,林东平离开老家江西瑞金,在晋江的各个劳务市场转了几天后,最终选择了当地运动鞋龙头企业——安踏公司。
林东平十六、七岁就在外打工,曾经在一家鞋厂当上了针车班班长。两年前,由于老婆生孩子,林东平辞职回了家。春节刚过,小林只身一人再次出来闯荡。
“我还年轻,窝在家里不是办法。”生于1982年的林东平告诉记者,在老家瑞金,也有一个工业园招工人,每月能挣到3000元。“钱不是主要问题,我更看重的是发展机遇和上升空间。”
“待在老家什么都安逸,容易满足。再说老家的工厂规模较小,毕竟不如沿海机会多。”林东平说,“我有这个自信,只要好好干,以后应该能获得的更大发展。”
“90后”夏帅帅:我想多见见世面。
新年过后,19岁的夏帅帅拉着同学,在晋江人力资源市场一蹲好几天,希望找个体面的公司职位。
安徽阜阳人夏帅帅是个新生代农民工,从小跟随父母出来务工。在晋江念完中学后,梦想见世面的小夏到超市找了份活儿。
“在超市干了一年,工资低、工作又单调,天天圈在超市里面,几乎不跟外界打交道。太没意思了!”夏帅帅告诉记者,今年说什么都得换个环境,找个能多接触社会的工作,出来见世面、开眼界。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年代的农民工呈现出彼此迥异的利益诉求。从事人力资源工作二十多年的分析人士何作愿指出,“如今的‘80后’‘90后’农民工,不再满足于机械地干活赚钱、养家糊口,更多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以晋江为例,作为中国东南沿海制造业基地,这个县级城市拥有110多万名外来人口。如何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满足农民工多元化需求,成为摆在企业和政府面前的一道长期考题。
晋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陈鹭旭透露,这个县级市的最新答案是“探索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未来将允许外来工及其子女以集体户的形式入籍晋江,享受晋江人同城待遇。”相关政策正在加紧研究制定,有望于农历正月之后出台。”(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