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阿拉木图4月6日电随笔:漫漫核谈路
新华社记者董龙江 卢涛
6日在哈萨克斯坦最大城市阿拉木图结束的伊核问题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与伊朗第二轮对话会仍没有实现突破。尽管如此,六国和伊朗都没有关上外交途径解决伊核问题的“机会之窗”。
形成于2006年的伊朗核问题六国磋商机制如今已迈入第八个年头,伊核问题经过数年、数轮谈判依然久拖不决。
外界注意到,今年以来,国际社会正在努力重建政治解决伊核问题的信心。2月底,在中断了8个月之后,六国和伊朗回到谈判桌旁重开对话,并释放出了一些积极信号。紧接着,在3月初举行的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会议上,六国发表了希望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伊核问题的共同声明,美国也宣布放弃将伊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的计划。
伊核问题涉及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其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决定了这一问题的异常敏感和难解。作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缔约国,伊朗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与此同时,伊朗也应该履行相关国际义务,与有关各方及相关国际组织和机构进行合作,争取消除外界对其核计划“非和平性质”的强烈质疑。
然而,近年来这个牵动世人神经的国际热点问题持续发酵。目前的现状依然是,伊朗坚称一直在和平利用核能,而西方国家则极度怀疑其在加速研发核武器。为了实质性地推动解决伊核问题,各方真正拿出和平的诚意,建立彼此间起码的信任、找到能够彼此接受的“妥协方案和利益契合点”至关重要。只有早日跳出相互极端猜疑和心理严重戒备的怪圈,才有可能推进更加“心平气和的对话”。
不断巩固和加强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维护全球秩序任重而道远。标本兼治、一劳永逸地解决伊核问题,不仅对伊朗本国的长远发展来说是个福音,对整个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不失为一个利好消息。(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