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悉尼7月14日电综述:澳大利亚保障未成年人安全启示录
新华社记者赵小娜
进入暑期以来,中国各地低年龄段学生安全事故频发,假期中的儿童安全问题引起普遍关注。在澳大利亚,从家庭到社会相互配套的儿童保护措施值得借鉴和学习。
在澳大利亚生活已有20年的特里先生有两个女儿。他告诉记者,居住在澳大利亚,感受到政府和社会对儿童的安全教育不仅停留在一般宣传上,而是采取了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
他说,“从孩子出生前,医院就要求我们参加一个父母双方都必须参加的、为期一个月的学习班,内容从如何养育新生儿,到如何保证已逐渐长大的儿童在家时的安全。”
记者了解到,在这种家长培训班中,教授如何避免儿童在家里接触到电源、炉子,如何改造存在危险隐患的台阶,如何避免孩子的手被门及抽屉夹到,如何发现和消除儿童活动区域的不安全因素。培训班还会督促家长去儿童商店购买专为儿童设计的临时安全栅栏,以便阻止儿童进入对其安全不利的区域。
特里对记者说,“培训班十分重要,家长往往对一些潜在危险熟视无睹,如果不及时接受必要培训,往往会发生令家长后悔莫及的事故。”
在儿童逐渐长大,行动范围扩大的时候,父母的合理管理和教育就变得非常重要。在澳大利亚,孩子多数是由父母带大,少数交给爷爷奶奶,其好处就在于父母更重视对孩子言传身教,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隔代溺爱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特里认为,父母以身作则,遵守安全规则比训斥或对孩子说教效果好。“比如在地铁站等车时,应该同孩子一起站在站台警戒线外,父母自己要严格要求自己决不踩到警戒线,并告诉孩子其中的道理,而不能是在孩子淘气非要接近黄线时,冲过去把孩子抱回来就了事,”他举例道。
据记者观察,在澳大利亚大街上,很少看到父母打骂孩子,也看不到爷爷奶奶追在孩子后面当跟班。总之,澳大利亚的父母在孩子安全教育方面,与其他教育一样,基本上是在允许范围内尽量不管,让他们尽显儿童的天性,但在原则问题上绝不会让步。
当家长没有时间看护孩子或孩子离开家长外出游玩时,社会的配套措施依然可以帮助家长保护孩子的安全。特里说,当不能与孩子在一起时,作为家长,首先想到的是孩子必须要有一个监护人,这个监护人是能够对孩子安全负责的人,往往是亲戚和邻居,或者是经过注册的、代管未成年人机构中的专业人士。
然而,家长有时可能更倾向于把孩子交给专业人员。特里特别提到,“社区拥有专业的‘课后托管’服务。当孩子放学后,家长因故不能去接时,‘课后托管’则会派人去接,并将所有注册了的孩子集中在一起活动,提供玩具、食品,并组织游戏。”
由社区组建这类专业机构,在注册此项业务时必须经过政府有关部门审查,包括检查孩子活动空间、各种玩具和设施、食物是否合格等等。同时,保育人员都毕业于专业学校,富有经验。
对于十几岁的青少年,由于独立性增强,单独或者和同学外出的情况会有所增加。在没有父母和成年人看管的情况下,法律、社会、社区,以及受过良好教育的民众,都是保证未成年人安全的关键。
比如,澳大利亚的交通规则规定,所有公路途径学校的路段,在大约一公里到三公里的地方都有校区特定的限速牌,在上学和放学时段,过往车辆的车速不得超过40公里。又如,警察如果看到比较年轻的孩子买烟酒,一定会上前要求其出示年龄证明,而商店一旦被确认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则会被追究法律责任。(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