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北京8月25日电综述:海外办文化活动的节俭之道
新华社记者
在西方国家,“中国式”晚会并不多见,人们更为熟悉的是花样繁多的电影节、艺术节,风格鲜明的音乐会、戏剧展等特色文娱活动。
办活动,搭台容易“找钱”难。为最大限度利用好有限资金,主办方都以节俭为原则,精打细算,能省则省。毕竟,奢华的外表从来不是目的,参与者的认同才是最终追求。
一分钱,两半花
在中美电影节负责人苏彦韬的眼中,“浪费”从来不是一个备选项。
作为一项社会公益活动,中美电影节自2005年起每年在洛杉矶举办,展映中美两国优秀影片。电影节的经费主要靠企业赞助,“钱包”并不丰厚。“我们没有资格和权力去浪费。如果浪费,我们就死定了,”苏彦韬毫不夸张地说。
正因如此,电影节举办9年来,主办方一直坚持从简原则,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电影节期间,各项活动和颁奖礼的布置都以简洁大方为主,不走奢华路线;工作人员吃的是普通盒饭,除会务需要外,工作人员也不会享受嘉宾才有的住酒店待遇。
节俭之风也在加拿大盛行。在这里办活动,就要“省钱、省钱、再省钱”,连续主办5届温哥华中国文化节的加拿大中国文化促进会会长李琦这样总结。
李琦说,举办这类文化节,不管是政府拨款还是赞助商解囊,都对每一分钱的使用有明确要求。因此,承办方绝不会出现一掷千金的情况,少量浪费都不允许。
对于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而言,“节流”也是他们对抗近年来财政吃紧的重要手段。不请大牌明星,自然免去了天价出场费;减少密集而花哨的宣传展台、根据需要临时租用电影院播放影片,这都能有效降低成本。
轻形式,重内涵
精打细算办活动,源自大家对“内涵重于形式”这一理念的坚持。
自创办以来,在资金和品牌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中美电影节不仅顽强生存下来,还成功吸引上至政界名流、好莱坞大腕,下到学生、警察和保安等普通民众的积极参与。究其原因,是“大家均看重电影节所蕴含的重要价值、文化含量和人文价值”,苏彦韬一语道破其中玄机。
原来,中美电影节以“东西方文化的桥梁、电影合作的平台和中美友谊的纽带”为切入口,突出文化内涵丰富、促进交流效果好、活动内容设计扎实等特点,赢得各界认同。
同样依靠“内力”赢得人心的还有纽约中央公园的“草根”节目“公园里的莎士比亚”。
每到夏天,中央公园的露天舞台上都会聚集一群身着精致戏服的演员,他们把莎翁笔下的经典剧目一幕幕细细演来,让普通民众不花钱就能欣赏戏剧的魅力。
这一旨在普及戏剧文化的公益性活动自上世纪50年代创办以来,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目光。因秉持满足大众文化需求的理念,活动不仅获得了纽约政府的资助,就连梅里尔·斯特里普这样的大明星也愿意“自贬身价”倾情演出。
正如苏彦韬所说,在资源有限时,不能光靠华丽的外表吸引眼球,而要充分发掘活动的核心价值。“如果政府、业界和赞助商都不认同你的核心价值,你就很难维系下去。”
从政府,到民间
为办好活动,主办方在“节流”的同时,也多注重“开源”,希望为自己找到更多“金主”。而近年来,文化活动投资者的一大变化,就是从以前局限于政府拨款和企业赞助,到现在逐渐有了民间资本的加入。大众对于文化活动的主导力与话语权也由此得到提升。
在鹿特丹国际电影节上,观众的力量不止于对票房的贡献。为筹集更多资金,电影节展开电话筹款行动,成效好得出乎意料。去年,组委会通过电话形式募捐到3万多欧元(约合24.4万元人民币),为电影节的顺利举行又添一重保障。
“我们是一个支持电影人的电影节,来看我们电影的观众也深深了解这一点。”电影节财务总监扬尼克·斯塔林克回忆道,大部分观众在接到电话时会说:“我知道你们的电影节很棒,我理解你们需要资助,我也愿意帮助你们。”
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2009年实施的《文化赞助法》写明,个人和企业都可以用缴纳的所得税资助经政府审核合格的文化项目。政府则只负责对项目的审核和后期督导工作。
这种方式把成千上万个纳税个体的资金汇集到有限的项目上去,不仅节约了活动成本,还能让大众品味来决定一个活动的“生死”,阿根廷首都文化局官员吉列姆·马丁解释说。
据介绍,法规实施以来,民间资源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文化生态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一些小众艺术或是冷门项目也慢慢出现在公众的视线里。(完)(执笔记者:刘晨;参与记者:王军、潘治、洪天牧、叶书宏、赵燕燕、李大玖、黄晓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