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天津11月13日电(记者史秀丽、吴刚、任瑞恩)正在天津举行的东北亚和平与发展国际会议为不同国家间的学者展开坦诚对话提供了平台,而活跃的民间外交有利于促进国家间的关系发展。中国资深外交家刘古昌、张德广在会议期间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
这两位曾经的中国驻俄大使,目前分别担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荣誉理事长和理事长。而这次会议便是这个基金会与其他几个非政府组织共同举办的。
谈到从国家大使到民间外交家的转变,刘古昌坦言,搞民间外交的灵活度明显要高。当大使便是在执行国家使命,要按照国家意志、政策说话、办事。而作为民间组织负责人,可以有更多的自我见解和主张,只要是有利于促进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促进国家间人民的友谊关系,都可以说、可以做。“人民之间的交往是国家关系的基础,是国家外交的一种补充。”刘古昌说。
张德广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层面很多。“外交不仅是政府官员间的接触,现在各种会议很开放,学者与学者之间的坦诚对话公开透明。这也是公共外交。”他说。
刘古昌曾在2003年到2009年担任驻俄大使,亲身见证了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迅猛发展历程。他指出,民间外交在发展中俄关系中作用明显。例如在两国元首倡议下于上个世纪末成立的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便是中俄民间外交、公共外交的一支主力军。其宗旨是加深中俄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传统友谊,促进睦邻友好合作,巩固和扩大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社会基础。
刘古昌曾担任这个委员会的副主席。他介绍说,在这个委员会框架下每年都开展若干项交流与合作,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智库、地方等诸多层面和方面。“双方都将这种交往定位为民间交往的主渠道,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他说。
作为民间外交家,刘古昌透露说,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基金会目前一个重要的工作方向。
针对中俄企业合作优势领域这一问题,张德广认为,目前俄方主要出口产品仍然是以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型产品为主,而中方主要是轻工业产品。中俄深层次改变贸易结构是一项长期工作。他强调:“最好的改善办法一是加强科技方面合作,二是开展大项目合作,如大飞机、大运输机,大型起重机、推土机等机械设备。”
谈到东北亚和平发展这一议题,刘古昌认为这个问题很重要,也很复杂,牵涉到历史、现实各个方面,需要集思广益、协商解决。他透露,本次会议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民间渠道把各方面的有识之士、专家学者聚集起来,为开诚布公地讨论这个问题提供平台。
“我们的目标就是把会议长期办下去,争取把会议机制化,推动东北亚和平发展锲而不舍、坚定不移地往前走。”刘古昌说。(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