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评论员 戚 伟
6月12日,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印发通知指出,对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中深化“四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不重视的,要约谈一把手。同日,环保部等8部门部署2014年环保专项行动,提出对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不力的,要通报批评并约谈当地政府负责人。有媒体统计,至少有20个国务院部委对下级机关或所管辖的企业开展过“约谈”。
党政机关这种动真格的“约谈”,正在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预防性和约束性作用,以动真碰硬的态度消除改革的阻力,促进改革提速。
首先,从主管部门的角度而言,“约谈”能有效防止情况恶化。
过去发现干部有问题,多是“上面”派调查组下来调查,用文件传达意见和处理决定。一方面,这种形式基本都发生在“上面”掌握了一定证据的情况下,也就是被查干部很可能已经犯下严重错误;另一方面,调查中,双方的注意力会集中在认定所查的问题是否属实上,而非研究问题的产生和预防上。
“约谈”这种方式,能规避这两方面的问题——既能让被管者与主管部门近距离沟通,帮助主管部门研究问题的产生和解决策略;又能及时警示有问题的被管者,预防更严重问题的发生。
其次,从被管者的角度而言,被“约谈”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主管部门,用规范赢得顺利。
以前,下级无法拥有上级的视野,只能用“自我假设”的方式猜测上级的意图和接受尺度;而企业往往在理解政策上是外行,难以把握主管部门政策动态的意图。正因为这样,不同被管者对上级主管部门的政策和意图理解不同,在执行层面上更是相去甚远。
“约谈”这种方式,让被管者有机会当面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获知上级主管部门明确的意图和接受尺度,从而实现“心里有底”,更容易做到工作合规,减少因误解导致的错漏。
最后,就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而言,动真格的“约谈”是“加速剂”。
一些政府管理中的老大难问题,如个别地方干部的思想作风问题、假冒劣质中药材监管难题等,一直不时出现。相应的整改似乎也只是一阵风,让改革蒙上进展缓滞的阴影。
“约谈”这种方式,让主管部门在行政管理中的“阻力”初现时,就通过主动、负责的沟通进行克服。不仅体现出中央层面对创新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带头示范精神,更以无限期的问责机制为震慑,预防公权私用的“寻租”行为和尸位素餐的“不作为”行为,使改革的“车轮”加速前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