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这是驻华欧盟商会报告得出的悲观结论,说的是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企业竞争力提升,兼之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开放等方面不尽人意,外国公司在中国投资利润下降、有撤资转移至东南亚的现象。德国媒体甚至接过这一话茬,警告中德合作的黄金期已近终结。
默克尔第七次访华,似乎就是为了证伪这些言论;中德关系的发展势头,则已驳斥了这些言论。
总部设在伦敦、成员来自欧盟各国的智库“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研究部主任汉斯·昆德纳尼说,过去十年,德国对华出口急速攀升,其中2008年到2009年的经济危机是重要拐点,当德国对欧洲其他国家出口下降时,崛起的中国市场对德国来说越来越重要。中德之间已经形成一种几乎完美的共生关系:德国需要出口市场,中国需要德国技术。美国《纽约时报》评论说,默克尔此次访华的主要目的,是要力争延续中德贸易往来快速增长的“黄金十年”。
中德关系引领中欧关系
中德关系是中欧关系的领头羊。双边贸易额自2009年起已连续5年占中欧贸易的三成,欧盟对华出口中一半来自德国,自华进口的四分之一流向德国;中国自欧盟的技术引进有四成来自德国。
在今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德期间发表的中德联合声明中,两国决定要发展互利的创新伙伴关系,加强两国在节能、能效、城镇化、低碳发展、可再生能源等的合作。对于德国而言,创新不仅意味着科技创新或技术交流,同样关涉到职业教育体系,关涉到保障创新的社会福利体系,构成创新基础的教育体系等。这也许会深化中国对创新的理解,引导中德合作的创新。这种合作甚至将两国的发展模式、发展理念高度融合在一起。这样,中德合作从互补向互融方向迈进。今年秋季举行的中德政府磋商中对创新伙伴关系具体范畴予以细化。这些领域都将整合到2015“中德创新合作年”。
在中欧和平伙伴、增长伙伴、改革伙伴、文明伙伴之外,中德正开创又两大伙伴——创新伙伴、绿色伙伴。这再次证明,中德合作从互补到互融的升级换代正引领中欧关系升级换代,具有先导、引领效应。
中德关系示范中西关系
虽然中德关系发展中始终夹杂人权等意识形态杂音,德国人对华看法在西方大国里往往还是最负面的,但德国政府却最富远见地把握了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机遇,实现了两国的优势互补,将中德经济命运紧紧铆合在一起。默克尔2005年出任总理以来,更是七次访华,打造了中德合作的黄金十年。这对于撬动中国与其他西方国家关系,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默克尔在达赖问题上的率先醒悟,就是明证。
不仅如此,中德合作的机制化程度也是最深入的之一,政府间磋商、财经对话、经济顾问委员会等机制创新了中国与西方大国合作模式。《柏林报》发表评论说, “自2011年德中定期举行政府协商。中国未曾同其他任何国家维持如此紧密的联系”。在推进西方普遍关心的中国市场开放乃至人权等方面,默克尔也以其良好的人缘和可接受的方式,最能影响中国政府决策,推进了中西关系。
中德关系推进
新兴国家与发达国家关系
作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出口大国和外汇储备大国,中德在国际经济体系和全球经济治理中具有广泛的共同利益。
在会见默克尔时,习近平主席指出,德国是中国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希望加强与德国在全球产业链中每个环节的合作。这使得中德合作不仅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中互利共赢的典范,还成为新兴国家与发达国家合作的典范,有利于推动国际秩序更加包容有序、公正合理。
习近平主席表示,他今年3月对德国进行国事访问,双方确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的新定位。中德应在世界大棋局里审视和运筹双边关系,相互尊重、相互体谅、交流互鉴,不断增进战略沟通和互信,加强战略协调与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和国际体系变革发展。对此,默克尔回应说,德方愿在20国集团等架构内与中国加强沟通协调。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王义桅)
来源:北京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