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社成都8月20日电 题:中国几代大学生心中的邓小平
中新社记者 殷樱
在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前夕,大陆热播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不少剧情都围绕“恢复高考”展开,引发热议。不少“50后”的观众因高考改变命运集体泪奔,年青一代的大学生也对邓小平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高考在中国从来都是一个严肃话题,甚至是改变命运的时刻。1977年,在邓小平的推动和决策下,中国恢复了中断11年之久的大学招生考试制度,上百万青年如过江之鲫般地涌向高考。
“作为小平家乡人,我也是小平‘恢复高考’政策的受益人。”1977年考入大学的“50后”徐希平表示,当时他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后,立即从打工地广东坐船回四川广安老家,报名参加考试,“经历了动荡坎坷,深知通过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来之不易。”
令徐希平最感慨的是邓小平力排众议恢复高考,废除了“单位批准”、“家庭成分、海外关系”这些限制人才的做法。恢复高考,用“分数论”打破了“成分论”,“是邓小平给了大家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
“全国范围恢复高考”政策改变了无数知识青年的命运。这年高考,也积聚了太久的希望与热情。徐希平回忆,当时一起入学的,年龄差距特别大,甚至有母子同班的。“那时候大家都很刻苦,憋着一股劲儿,希望把耽搁的时间追回来。”
后来,这一批人大多数成了所在单位,甚至所在领域的骨干力量。如今的大学校长、学术带头人、政府厅级甚至部级官员,就有不少人出自上世纪70年代末的大学生。
进入上世纪80年代,越来越多的中国高校学生受益于邓小平“恢复高考”政策,对邓小平好感增强。一位上世纪80年代入学的大学生黄凤春说,改革开放后,国家开始走向复苏,何去何从,都是那代大学生思考的问题。“我们上大学时,很关注政治,也关注国家的前途。”
1977年,邓小平曾表示,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技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从此,知识就是力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中国逐渐成为一种共识。对此,邓小平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而对于“80后”的大学生,跟前代人相比,政治色彩已经淡化。在被称为中国“新生代”大学生眼中,虽并不太精通邓小平理论,但从课本、老师和家长那里都能略知一二。
“对于邓小平,我们这代人并不陌生。他是一个务实能干的伟人。”80后大学生朱兵说,听过邓小平的“三落三起”的人生,关于他的“黑猫白猫论”、“摸着石头过河”等名言也清楚。
而在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中,托福、GRE、计算机过级……各种考试,充斥着大学四年的生活。英语、经济、法律成为热门专业。他们没有太多时间去钻研关于邓小平理论的教材,但他们的言谈举止都显示出改革开放的痕迹。
一位“90后”大二学生刘艳坦言,他们很少专门去读邓小平书籍,但通过媒体报道的耳濡目染,了解他推动的改革开放对当今中国产生的巨大影响,他们这一代大学生同样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
“他想法很新颖,举措很大胆,在国际社交上特别有人格魅力。”刘艳说,像她这样的“90后”大学生都喜欢具有创新性的新奇事物,而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改革者邓小平正是他们所钦佩的。(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