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80|回复: 0

中国林业三大困境:生态脆弱未改观 工人生存艰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25 20: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半月谈 

       中国林业三大困境

  记者在山东、福建、江西、广西、四川、黑龙江等地调研了解到,林业产业链条长、市场需求大、就业空间广,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然而,我国长期以来对其投入较少,重视不足,以致林业发展较慢,至今仍是一个脆弱的产业。

  战略机遇期恐错失

  林业不仅横跨第一产业的农业、第二产业的木制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旅游、休闲服务业,而且随着生物柴油和生物质能源的出现,林业在能源产业中的地位愈益凸现。“横跨三大产业”,直接决定了大林业在国民经济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十多年来,不仅欧美等发达国家,而且我国周边国家也普遍出台相关政策,将林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桂林理工大学教授曾鹏介绍,根据国际林业协会统计,从20年~50年的长时段研究,林业产业每投入1美元,能够带来的综合效益回报高达25美元~125美元,其中包括对林木采伐、保护水源和土壤、固碳等功能的综合评估。“按欧美国家的计算,林业整条产业链上创造的就业机会,比石化产业多出6倍。”曾鹏说。

  我国在全球属林业大国,也是全球林木产品产销大国,林业产业总产值由2002年的4634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4.46万亿元,10年增长近9倍。但总的来看,我国林业发展仍然是“大而不强”。

  截至目前,我国只有不到20家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林企,严重缺乏资金后盾、人才后盾和技术支撑。广西林科院经济林研究所所长陈国臣说,目前我国林业综合效益仅相当于德国的30%、加拿大的40%,林业产业的整体技术设备水平低,产品技术含量低,精深加工产品少,产品附加值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贡献率低。

  同时,我国林业产业“东重西轻”态势明显,具有巨大资源优势的中西部地区潜力远未挖掘。森林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功能不强、分布不均的基本林情没有根本改变,生态资源不足与日益增长的生态民生需求之间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生态脆弱未改观

  自1981年开始,我国持续开展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全民义务植树运动。《2013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参加义务植树人数累计144.3亿人次,植树665.2亿株。数字的背后,凸显的是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主体的森林,不仅具有木材生产等经济功能,而且具有固碳释氧、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净化空气等生态功能,在防风固沙、护岸固堤、防洪消浪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指出,目前,我国生态安全状况仍处于生态安全线以下,生态赤字大,生态欠账多,生态脆弱地区总面积已达国土面积的60%以上。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状况恶化的趋势并未扭转,在一些地区情况尤为突出。

  “大森林”是黑龙江省旅游重点宣传的一个口号,也吸引来众多游客。然而,当那些慕名前来的游客,面对眼前秃斑状的山岭、稀疏的小树林景象,无不大失所望。“这哪有大森林啊,全是小树林!”一位来自北京的游客在漠河县北极星广场向记者抱怨。

  昔日遍布大小兴安岭林区的原始森林,如今只存在于为数不多的保护区和人迹罕至之地。据介绍,大小兴安岭林区地处高寒地带,林木成熟周期长,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要想恢复到开发初期的景象,乐观估计,至少也需要50年以上的时间。

  近年来,大小兴安岭林区因区域内林分结构失衡,森林质量不断下降,森林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日益降低;草地面积比1983年减少约60%,草地退化严重;天然湿地面积比1983年减少约50%,导致局域气候发生变化,调蓄洪水、降解污染物、维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不断减弱,土壤侵蚀加剧,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产能力下降,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态屏障作用明显减弱。

  林业工人生存艰辛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林业改革步伐加快,为林业发展注入了活力。然而,对于那些为支援国家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千千万万的林业工人来说,他们的生活并未发生根本性转变,甚至愈发艰辛。

  随着森林资源减少和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启动,遍布高山大川的“新森代”开始“放下斧头,拿起锄头”,把工作重心转向森林管护。“我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我是被人忽视的‘森二代’。”四川阿坝州马尔康林业局护林员罗定文说。

  罗定文1984年加入森工行列后,与退休的父亲一样,进山采伐。1998年,他开始钻山沟管护森林,每天要在人迹罕至的高山大沟里徒步30公里,渴了就喝山泉,饿了就吃冷馒头。“冬天全是雪,风刮在脸上像刀割;夏天听到轰鸣声,就赶紧往高处跑,那可能是山洪。”

  工作艰辛还只是一个方面,林业工人还普遍面临巨大的生活压力。阿坝州林业局党委委员赵拥军说,当地林业企业的工人每月最多能拿到1200元的工资,养家糊口都困难。“在整个阿坝州林业系统,由于历史原因,林业工人的养老、医疗等保险至今未彻底落实。”

  以2013年为例,国家补助阿坝州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单位“五项保险”资金5732万元,实际缴费9679万元,差额3947万元。由于林企经济实力差、历史欠账多,无力解决资金缺口,至今已累计拖欠5200余万元。林业职工生活困难,后顾之忧颇多。

  阿坝州林业系统的困境并非个案。近年来,国有林场普遍经营惨淡,负债累累。国有林场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但又不能像企业一样自主经营,林场职工身份尴尬。

  江西省林木种苗和林场管理局局长杨杰芳说,国有林场承担着保护森林资源、林政督查执法、弘扬生态文明等社会公益责任,但职工身份却不是事业编制,“职工虽为产业工人,但国有林场大都地处偏远,效益很差,以致形成‘不事不企、不工不农’的尴尬局面”。

  开辟多元化转型道路

  中国林业要想在绿色中崛起,必须依靠创新实现转型,从产业业态创新、产业价值创新、产业布局创新三方面入手,改变以往仅靠砍林卖木、低附加值生产的模式,探索林业产业多元化发展路径,提升林业发展科技水平,推动林业安全战略布局。

  产业业态创新

  由于林业生产的主要功能转向生态保护,砍林卖木的传统生产方式正在被终结。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林场探索发展林下特色种植养殖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生存压力,有的林场还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在阿坝州马尔康林业局204林场,38岁的林场工人邓智兴负责管理林下养殖的1000多只山鸡。这些山鸡是“高原森林绿色高端产品”,每只能卖到300元以上,且供不应求。

  “以前职工每月工资只有800元,还经常不能到位,以致上访不断。”马尔康林业局局长李万华说,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全局林业产业年收入达800万元,职工收入每月3000元左右。

  在黑龙江,近年来全省林区大力发展北药、种植养殖、森林食品等产业,加快粮食、蔬菜、畜牧、林果、食用菌、林蛙、黑蜂等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林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同样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如今,林下经济已成为不少林区发展的重要支撑,而林业产业业态创新还远不止这一项。如吉林红石林业局投资建设的红石森林公园,重点开发了森林氧吧、杨靖宇密营、红叶博览园、白山湖风景区等项目,已成为吉林省内短线旅游的最佳目的地之一。

  红石林业局局长刘波对记者说,实行天然林保护后,该局的木材产量从42万立方米降到11.77万立方米,企业经营面临巨大挑战,“为了长远发展,我们规划了四大替代产业,旅游业是其中重要一项”。

  吉林省林业厅产业科技处处长祁永辉介绍,近年来,吉林省推出了以林区观光游、漂流探险游、攀岩探险游、森林科普游、民俗风情游、农家休闲游、草原湿地游以及北国狩猎游等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初步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配套的林业生态旅游服务体系。

  此外,木本油料、特色经济林、花卉苗木、竹藤经济等绿色富民产业,生物质能源、生物材料、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都是林业业态创新的重要方向,也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产业价值创新

  科技提升价值。对林业来说,同样如此。

  江西奔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从2005年开始做竹键盘、竹鼠标、竹音箱等电子产品外置件。相比传统的竹加工企业,该公司专注于依靠科技投入来增加产品附加值,先后投入了900多万元搞科研,拥有近50项专利。

  公司总经理冯绪泉说,他们生产的竹鼠标在欧洲卖出了每只60欧元的价格,“一根毛竹产生了1200元的效益,靠的就是技术,但一些生产关键环节还无法实现机械化,只能依靠人工操作,生产成本还是有点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科技已成为林业产业价值提升的关键所在,但目前我国林业在此方面仍面临很大不足。

  据统计,我国林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全国林业系统各类专门人才仅占职工总数的26%,并且以初级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领域受到国外企业的挤压,许多企业沦为原料和初级产品供应者。

  江西省宜春市林业局科教科科长刘诚说,目前我国林业科研不仅出成果时间长,即使出了成果也很难与基层对接顺畅,转化率不高,“很多科研项目脱离市场需求,缺乏与企业的互动”。

  “在江西,除了林业科学研究院外,基本没有其他的相关科研机构,企业只能依靠自己搞研发,一般需要投入3%~5%的利润,而高端研发则需要投入10%的利润,这对企业来说是沉重负担。”冯绪泉说,产业化要通过规模化来实现,而科技投入是规模化生产的动力,“国家扶持林业产业化,应该加大对企业研发的扶持力度”。

  此外,品牌的重要性也逐渐凸现。江西飞宇竹业集团旗下的竹地板品牌“春红”,是目前国内竹地板利润最高的产品,这归功于企业在拓展销售渠道和树立品牌方面做出的努力。

  飞宇集团总裁魏冬冬建议,要尽快制定行业标准,实现标准化生产,以提高产品的整体形象和信誉度,“还要与科研机构合作,实现加工关键环节的全机械化,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产业布局创新

  近年来,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林木产品消费大国,对林产品进口严重依赖。2013年,国产木材8300万立方米,进口的原料、锯材、木浆、废纸等折合原木后,总量高达2.62亿立方米。

  “国产木材与进口木材总量比为1∶3,意味着我国林业发展对国际市场有着深度依赖。”中国林产业工业协会副会长叶克林说。随着我国木材消费量的逐年增长,资源总量不足和结构性短缺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与此同时,中国林业产业的“碳汇成长空间”同样受制于人。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介绍,2014年全球碳市场规模有望增长近2/3,达887亿美元。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权供应国之一,但无论是碳交易市场还是碳汇标准,都深度依赖欧美。

  美国剑桥能源咨询公司(CERA)高级咨询顾问罗伯特 瑞金表示,欧美碳汇交易商有碳汇计算和定价权,中国林业一是没有国际社会认可的标准,二是没有国内统一的碳交易平台,在全球碳汇市场没有话语权,“成长空间肯定受国外交易商掠夺”。

  针对这一局面,业内专家建议,我国林业发展必须在布局上作出调整与创新,以掌握林业发展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首先要加大国外先进林木资源引进、适应、融入力度,在做好“生态入侵”防护的基础上,改变对海外树种入境简单“封堵”的“鸵鸟”思维,科学引进国外生长周期短、适应性强的树种,建立林业良种资源。

  其次要加快“民间采购”渠道,并在平等互利、互惠共赢的基础上,到地广人稀、生长周期短的国家和地区布局海外林业战略储备基地,推动林业安全全球战略布局。

  最后,要加强森林碳汇交易技术支撑和政策保障,健全碳汇计量、监测、审核、交易管理体系,完善交易机制,加快布局全国统一的碳汇交易市场,尽快树立我国在碳交易市场上的“话语权”。

  林业改革再深化

  面对林业大转型,林业改革必须继续深化,这是当下林业发展最急迫的问题。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由于我国林业资源非常有限,要真正在未来全球的“生态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为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就必须高度重视现实中的一系列深层问题,通过改革进一步激发林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利益关系待理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这是继耕地红线划定之后,另一条被提到国家层面的“生命线”。这其中,林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各地非法占用征用林地的现象大量存在,国有林场与周边农民之间也纷争不断。

  江西省林木种苗和林场管理局局长杨杰芳直言,非法侵占林地现象频频出现,背后不乏地方政府支持或纵容的影子,基层林业部门无力干涉。

  山东省淄博市原山林场党委书记孙建博认为,这是源于林业法律不健全。“森林法规定,森林资源属于国家所有,但是谁代表国家行使国有林场森林资源资产的所有权?”孙建博说,由于产权主体长期缺位,国有林场森林资源资产的保护十分不力。

  他建议,应及时修订森林法,明确产权行使主体,增强林业执法的可操作性,并增加林业犯罪的违法成本。

  除了林场和地方之间的关系,在林业内部,如何处理好生态保护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也显得十分迫切。

  记者在福建省长汀县采访时了解到,加上地方补贴,长汀县对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是17元/亩,但林农经营商品林每亩年平均收益可达200元左右,即便是荒山荒地每年租金也可达30多元一亩。

  长汀县林业局生态站负责人介绍,为保护生态,林农收入损失很大,只有解决好两者之间的矛盾,林业才能得到健康发展。这需要国家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一些地方的生态环境还很脆弱,客观上要求更多的限制性管理。”江西省宜春市林业局副局长焉财荣说,下一步国家也应该考虑逐步科学放开林木的更新指标,“在江西,马尾松和杉树超过20年不砍伐就成了过熟林,生态效益不增反降”。

  国家林业局总工程师封加平认为,国有林场大部分位于大江大河源头地区、沙漠海洋防护林区域,在生态涵养和抗灾减灾过程中,肩负着不可替代的重任。他建议,应尽快明确其“生态公益林”定位,纳入事业单位序列中,强调其生态保护属性而非经济效益属性,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稳定这部分林业资源。

金融支撑待强化

  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受制于林权流转市场不完善、贷款周期与林业生长周期不一致,林权抵押物无人监管等问题,林业金融配套改革仍然步履维艰,严重影响集体林权改革成效。

  南方集体林权改革后,林业经营主体变小、变多,分散经营的林农无资金投入,造成很多林地无法及时更新造林,或者没有资金用于幼林抚育。

  四川省林业厅林改处负责人林赟说,截至目前,四川涉林贷款只占涉农贷款总额1%左右。2013年四川省政策性森林保险综合赔付率仅为14.56%,与畜牧业60%、农业30%的综合赔付率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林农无法充分享受中央的惠农政策。

  林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说,要赋予国有林和公益林抵押担保权能,鼓励地方政府建立集体林权交易市场、林权收储中心和担保中心,减免评估手续和费用,加快推进林权抵押贷款。

  福建作为全国林改先行区,率先在全国建立林业收储中心。贷款人(林农)以林权抵押形式申请贷款,通过评估机构评估后,由收储中心收储并提供担保,银行据此发放贷款。一旦贷款人违约,收储中心将一边向银行偿还贷款,一边负责处置抵押的林权资产,从而给银行吃了“定心丸”。

  另外,由于林业生产周期长,即使速生丰产林周期也要5年~8年,而银行贷款期限基本上为一年。因此,相关部门应联合金融机构制定林业中长期、低息贷款政策,确保林业贷款与林业生产周期相匹配。

  针对林业多层次、多品种的特点,福建省永安市林业局副局长黎录松建议,国家应结合生态文明工程建设,研究开发能贴合林农需求、便于操作的富民兴林金融产品,并扩大林业贷款贴息覆盖范围,解决林下经济、非木质利用、竹产业升级等领域的资金难题。

  同时,要加快培育评估中介机构市场,制定统一的评估体系和参数标准,增强林权贷款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南方林业产权交易所所长谌晓辉说,我国需尽快解决林业评估机构和人员资质认定问题,明确监管机构,加强对林权抵押贷款评估工作的检查,建立评估机构诚信记录,并建立林权评估市场的准入机制,对低值高估、高值低评的评估机构坚决取消市场资格。

  惠林政策待完善

  鉴于林业的多样性功能以及发展的滞后,国家的惠林政策仍需继续完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林业工作者和林农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充满期待。

  一是支持发展林下经济。当前,林下经济在各地快速发展,已成为一些林区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但林下种植养殖迟迟未能得到国家惠农政策及资金的支持。从事林下经济的林场职工、企业呼吁,尽快让惠林政策的阳光照耀到林下经济。

  广西林业厅厅长陈秋华建议,中央财政应设立林下经济发展补助专项资金,对各地发展林下经济进行适当补助,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林下经济优势产品集中开发,对成效突出的县市进行鼓励,并支持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

  二是改善林区生活条件。据统计,目前全国还有486个国有林场不通公路,170个不通电,575个不通电话,1575个存在饮水安全和吃水困难,林区基建欠账十分突出。

  “很多国有林场的场区条件还不如农村。”焉财荣说,近几年通过实施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林场职工住房条件已经得到较大改善,但一些管护用房还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土坯房,甚至是危房,希望国家继续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和支持。

  三是帮助化解历史债务。据国家林业局统计,2012年全国林场在职职工人均收入1.6万元,仅为全国城镇职工收入的34.5%,60%的国有林场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工资,已累计拖欠职工工资70亿元,拖欠退休金13亿元,还有10.8万和14.7万国有林场在职职工没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分别占在职职工总数的22.5%和30.6%。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历史债务是横在林业改革前面的“拦路虎”,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政策,又需要智慧。

  原山:一个国有林场的转型样本

  近年来,地处鲁中山区的淄博市原山林场,依托自身资源与区位优势,通过实施股份制改造,激活全场员工参与创新发展的激情,由18年前连续13个月发不出工资、负债4000多万元,发展至目前固定资产10亿元、年收入5亿元的现代企业集团。在经济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原山林场更好地保护和扩大了林场资源,为国有林场改革发展树起一面旗帜。

  原山林场1957年建场,但真正实现大发展,是实施林业产业化17年以来的事。“老一辈务林人建起这片生态林,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原山林场党委书记孙建博说,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原山林场靠科学发展,创造了林场事业的春天。

  1996年之前,和全国大多数林场一样,原山林场经营困难,不得不靠借贷款上项目、发工资,因此背负了4000多万元的债务,一度陷入发展绝境。尤其是1000多名职工怎么妥善安置,成了原山林场所面临的最棘手问题。按照国有生态林每500亩配置1名管护人员的标准,原山林场只能保留100名编制。剩下的900多人,包括300多名离退休人员怎么安置?

  要摆脱困境,深化林场改革,发展林业产业是唯一的出路。

  1996年12月新班子上任之后,果断实施了股份制改造,成立多个股份制公司,原山林场也逐渐发展成集生态林业、生态农业、旅游业、旅游地产和文化产业五大板块于一体的企业集团,且没有一分钱的银行贷款,不仅妥善安置了富余人员,还为社会提供了近千个工作岗位。通过资源整合和资本运作,原山林场旗下的翰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已经在齐鲁股权挂牌上市,在全国率先走出了一条国有林场融资上市的路子。

  去年以来,在国家和省林业系统及淄博市的大力支持下,原山林场利用市场化手段,以生态资源为本,把多年来整合到林场的破产企业资产打包重组,对外招商合作,投资20亿元启动了六个项目,包括与北京林业大学建设北方种苗花卉研发基地,与中国残联建设金色年华颐养中心等。随着这些项目的实施,原山的改革创新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2013年,淄博市委市政府和博山区委区政府把5个林业景点交给原山管理。7个景点组成一个“大原山”,共同打造国家5A级景区。

  随着原山林场品牌影响的扩大,原山林场实施了跨省联合发展,与山西省五台山林管局合作实施10万亩大造林项目,与吉林省蛟河林业实验区管理局合作成立了山东蛟原林业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同时,原山还与吉林省林业厅签订了东北虎园建设、国有林场场长委托培训等项目,在资源优势互补的基础上,积极谋求共同发展。

  “改革发展的成果要惠及全场职工。”孙建博说,公司的职工都是股东,股份基本平均,每年按效益进行分红。2013年,有4个公司达到了分红标准,分红收入占职工平均年收入的一半。

  去年10月12日,在林场职工代表大会上表决通过的9项议案中,有7项涉及分房、增资、年休假、购车补助等改善职工生活事宜。

  退休老党员黄立志在林场工作了30多年,头9年住在林场的庙里,后来搬进“五七干校”的平房,现住在宽敞明亮的楼房里。他和老伴每月退休工资加起来8000元,每月花销2000元足够,除了接济两个孩子买房月供4000多元,再有余钱老两口就一起出去旅游。“没有林场的改革发展,我们享受不到这样的幸福生活。”黄立志说。

  在今天的原山林场,无论是离退休职工,还是在职在岗职工,大家打心底里认同一句话:原山人就是“一家人”。只有原山这个“大家”发展好了,每个人的“小家”才能真正幸福。湖南大石林场前来原山挂职副场长的侯德山感慨地说,走在林场的每一个角落,接触每一位原山人,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主人翁意识都很强,仿佛所有人都是在全身心投入自家的事业。

  按照原山林场2014年制定的发展规划,原山将加快国有林场内部股份制改造,到2016年实现森林资源面积增加50%、职工工资增长40%、在齐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上市企业增至5家、首家国有林场银行在原山揭牌开业、提前4年实现全面建成道德林场、小康林场的目标。其中,规划建设的金色年华颐养中心,一期工程建有1000个床位,将打造成省内首家星级养老中心,林场所有退下来的职工可自愿住到养老院里。

中国林业转型大思路

  今年4月1日起,我国重点国有林区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宣告100多年来向森林过度索取历史的结束。这是我国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的又一成果,也标志着中国林业大转型的深入推进。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请他谈一谈我国林业转型发展的思路。

  记者:对于林业,许多人了解不多,能否简要介绍一下?

  赵树丛:与过去相比,我国林业影响力显著增强。但是,林业众多的特殊功能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远未被社会所认识。许多人认为林业就是挖坑栽树,不了解林业部门的职责,连野生动植物、湿地由哪个部门管理还要四处打听,对林业的多种特殊功能更是知之甚少,这对林业大发展极为不利。

  林业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公益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他还强调,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这些重要论述把林业放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了林业的社会生产力功能,强调了林业的公共产品属性,突出了用制度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和保护。

  记者:如何看待我国林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赵树丛:我认为,当前林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可用8个“并存”来概括,即森林资源增长与木材供应不足并存;森林资源总量提升与森林粗放经营并存;生态改善与生态退化并存;生态需求增加与资金投入不足并存;林业产业快速发展与林区民生问题突出并存;林业科技进步与生产技术落后并存;社会高度关注与生态破坏严重并存;战略机遇与严峻挑战并存。

  总体而言,我国林业发展正处在一个各种矛盾互相交织、正能量与负能量相互博弈的恢复发展阶段。森林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功能不强、分布不均的基本林情没有根本改变,生态资源不足与日益增长的生态民生需求之间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林业发展成绩很大,机遇很好,困难很多,任务很重。

  记者:下一步林业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是怎样的?

  赵树丛:我国林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主要靠改革,解决林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还要靠改革。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面深化林业改革,创新林业治理体系。这是对深化林业改革提出的总体要求,明确了林业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林业治理体系主要体现为林业体制机制、法律法规等各种制度安排。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探索,我国林业制度逐步建立,林业治理体系初步形成。但是,与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要求相比,林业治理体系还不适应,有些方面还制约了林业发展。要按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要求,加快建立健全林业制度,力争到2020年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林业制度。这些制度包括生态资源产权制度、生态资源监管制度、生态修复制度、生态资源市场配置和调控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等,这些都是下一步改革的重要取向。

  记者:国有林场改革的试点已经启动,能否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赵树丛:去年,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批复了河北等7个省的国有林场改革试点方案,今年我们要抓好这项工作。这项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明确国有林场生态公益功能定位和公益事业单位属性,建立相应的财政预算、社会保障、劳动人事管理等制度。加强森林培育和生态保护,强化森林资源监管,妥善分离林场办社会职能,安置富余职工,化解历史债务。

  记者:如何在林木生产和生态保护之间实现平衡,是基层不少林区面临的共同问题。对此,应如何解决?

  赵树丛:目前,我们正在探索既有利于保护森林又有利于经营森林、既有利于木材生产又有利于森林增长的林木采伐管理新机制。改革的方向是,进一步放活对集体林区商品林的采伐利用管控,尤其要放活对速生丰产用材林、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竹林的管控,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程序,方便林农自主经营。相信随着科学采伐作业方式的推行,严格控制皆伐作业,天然林主伐要以择伐为主,可逐步实现“越采越多、越采越好”。

  记者:您认为在林业改革中市场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赵树丛:我认为,林业发展必须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随着以生态建设为主林业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已初步建立林业公共财政政策体系,中央林业投入由改革开放初期的每年5亿多元增加到2013年的1450亿元,政府在推动林业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市场在林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我们应该充分认识林业发展的巨大市场空间,充分认识市场在林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动生态建设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在推动林业产业发展方面的决定性作用,既用好“有形的手”,又用好“无形的手”,坚持用政府力量推动生态建设,用市场力量推动产业发展。(何丰伦 吴钟昊 刘姝君 周相吉 梁书斌 吕福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5-1-19 09:1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