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家住台北文山区的吴先生,台湾大学哲学系毕业,回想起当年考大学的情形,似乎就在昨日。“每天都读书到很晚,那个时候上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真的不容易,大家都很拼。”吴先生说的那个时候是27年前。
可是,上大学对于如今的台湾年轻人来说,轻松简单“80后”小彭,苗栗人,到台南上的大学。他说:“台大竞争还是蛮激烈的,可如果只是要有大学可以读,真的是想读就有的读。有句玩笑话,台北街上掉下一块招牌,十之八九砸到的是大学生。”
从凤毛麟角到十之八九,这个变化的节点是1994年起台湾推行“教育改革”。20年间,岛内大学迅速扩张,衍生出的还有一系列社会问题。
20年前,全台高校不到30所,当时“教改”的初衷是减轻学生负担和升学压力。台湾教师工会副理事长林金泰说,“教改”的内容包罗万象,含法令、师资、课程、教学、教科书、财政、学制等各方面,堪称台湾教育史上最剧烈的变革。当然,“广设高中大学”是教改最重要的内容。
“教改”开启后,最直接的变化是各类大学遍地开花。20年间,数字激增到160多所。台湾《远见》杂志曾做过对比:新加坡500万人口,只有4所大学,即每125万人才有一所大学;台湾2300万人口,每14万人口便有一所大学。
上大学容易了,可造成教育资源的过剩,首先伤害到的也是教育本身。募集教育经费的压力以及少子化浪潮的冲击,造成大学降低标准抢生源。生源匮乏,学校运营困难。而且,盲目招生衍生许多问题,例如,台湾很多大学开设师范专业,师范毕业生数量激增。根据台教育部门统计,过去10年,有13万人取得教师资格,只有5万人左右进入学校从事教职,剩下的多半只好拎着行李箱到处兼课。
在台湾这样一个“泛政治化”的社会中,“教改”还不可能是单纯的教育问题。当年各地新大学拔地而起,很多是政客为讨好选民,拍脑袋做出的决策。宽进宽出的培养模式,带给台湾的可能是人才断层的危机。
台湾《联合报》近日发表社论指出“教改”的“几宗罪”,其中一条是“政治夹带”,“20年‘教改’其实是政治‘本土化’的附属品,而非着眼教育的本体,走上岔路是势所必然”。“教改”的一大方向是教科书改革,几次“教改”之后,“中国史”在台湾成了“外国史”,李白也成了“外国人”。马英九上台后,虽然对教科书进行拨乱反正,但很多人仍觉得力度不够。台大教授王晓波认为,20年“教改”大搞“去中国化”,催生了“台独”新世代,也成为“太阳花学运”爆发的原因之一。
鉴于这些情况,台“教育部”表示,计划5年内撤并1/3高校,辅导一些大学转型或退场。但上山容易下山难,达到这个目标谈何容易。真是:早知今日大学泛滥,不如当初把门看严点。(记者 李炜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