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中国海洋报
经国务院同意,国家海洋局日前印发《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海洋综合观测网络,初步形成海洋环境立体观测能力。
国家海洋局预报减灾司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涵盖岸基海洋观测系统、离岸海洋观测系统,以及大洋和极地观测的海洋观测网基本框架,在海洋防灾减灾、科学研究等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起步较晚、投入不足,就海洋观测网的空间布局、观测手段、基础设施、技术保障、运行机制而言,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较大差距,还不能完全满足海洋事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做好海洋基础工作。建设海洋观测网是提高我国海洋综合实力、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对于促进海洋科学研究、提高海上突发事件应急响应能力、保障和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具有重要作用。
全国海洋观测网由基本海洋观测网和专业海洋观测网组成。其中,基本海洋观测网包括国家基本海洋观测网和地方基本海洋观测网。海洋观测网的覆盖范围包括我国近岸、近海和中远海,以及全球大洋和极地重点区域,按岸基、离岸、大洋和极地分布。
针对我国海洋观测网发展现状,《规划》提出到2020年,建成以国家基本观测网为骨干、地方基本观测网和其他行业专业观测网为补充的海洋综合观测网络,覆盖范围由近岸向近海和中远海拓展,由水面向水下和海底延伸,实现岸基观测、离岸观测、大洋和极地观测的有机结合,初步形成海洋环境立体观测能力。建立与完善海洋观测网综合保障体系和数据资源共享机制,进一步提升海洋观测网运行管理与服务水平。基本满足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经济发展、海洋权益维护等方面的需求。
为实现发展目标,《规划》提出了建设海洋观测网的4项主要任务。一是强化岸基观测能力,包括加强岸基海洋观测站(点)、岸基雷达站、海啸预警观测台建设。二是提升离岸观测能力,包括浮(潜)标、标准断面调查、海上观测平台、海上志愿观测平台和志愿观测船、海底观测系统、卫星观测系统的设置和运行。三是开展大洋和极地观测;四是建设综合保障系统。(实习记者 李 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