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2014年供地保障述评
2014年,在深化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和新型城镇化推进的背景下,土地供应保障紧密贴合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这一主题,优先安排社会民生建设用地,重点保障基础设施和产业建设用地,合理安排城乡用地,落实扶贫开发建设用地。精准发力,应保尽保,为稳中求进做好协奏,为科学发展铺好路基。
稳增长,调结构——
重点保障基础设施和产业建设用地
经济下行压力之下,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作用凸显,既利当前、又利长远。2014年4月,国务院召开铁路建设工作会议,要求加快铁路建设发展。为切实保障和配合新开工的64个铁路项目,国土资源部要求各地提前介入,做好相关基础工作。
“点多线长,涉及面广,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倒排时间表,对于铁路部门提供要件齐全的项目,按照预审30天完成基层组卷到报部,用地审批及先行用地60天完成从组卷到报部。”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规划处负责同志介绍说,内蒙古年初列入国家重点支持的铁路建设项目有16个,用地规模6000公顷,年内顺利完成了保障工作。
对铁路建设发展,国土资源部年中还出台了《关于支持铁路建设实施土地综合开发的意见》,创新举措,将盘活存量铁路用地与综合开发相结合,推进铁路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并进。
对“铁老大”的保障,仅是土地对重大产业支持的一个缩影。以稳中求进为总基调,一年来,投资作为稳增长的“定海神针”,交通、水利、能源等各路大项目落地都“不含糊”。然而新常态下,“定海神针”怎么摆,却大有讲究,土地的先导和调控作用要正确发挥。
近年来,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三期叠加”的新常态下,2014年国土资源部严把土地供应闸门,坚决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严禁通过规划修编和调整,为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安排用地。同时,国土资源部为化解产能严重过剩,采取加强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统筹管控、开展违规项目用地清理、取消损害公平竞争的优惠政策等系列措施,使宏观调控更加精准。
据统计,伴随产业结构调整加速,2014年1月~11月,工矿用地供应同比减少28.6%,传统制造业去产能化态势明显。而相较之下,基础设施用地先行态势明显,前11月全国基础设施用地供应同比仅减少11.2%,而西部地区供应量同比增加了13.6%,为稳定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保障。
年底,国家发改委发布了粮食水利、交通、生态环保、健康养老服务、信息电网油气等重大网络工程、清洁能源、油气及矿产资源保障工程“七个重大工程包”。未来,此类投资“组合拳”将持续推动结构调整,相应的供地导向与保障,也将为“稳增长”和“调结构”护航。
惠民生,保权益——
优先安排社会民生建设用地
“船上载满的是乡愁,岸上守望的是未来”,2014年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工程在沿江湖海各省份加紧推进。9月,国土资源部会同住建部、农业部发出通知,要求确保这一惠民工程在2015年完美收官。
在安徽巢湖,以船为家的渔民将彻底告别世代水上起居的生活。“2014年7月,我们完成余下项目组卷报批工作,以及中庙河西安置房征地工作。目前,部分安置房主体完工,粉刷验收后就可入住。”巢湖市国土资源局工作人员对工作进度充满信心。
2014年,国土资源系统把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作为重要职责定位,对民生用地的保障,政策出台尤为密集。上至养老、健康等产业支持,下到渔民上岸、烈属优抚等惠民文件,或报经国务院,或联合其他部门及时出台。
仅2014年上半年,国土资源部3次发文推进养老用地供应保障。年初,与住建部、民政部、老龄办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工程建设标准和土地使用标准;4月,单独下发《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指导意见》,明确养老用地是医卫慈善用地,用地供应纳入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5月,联合下发《关于推进城镇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
在随后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也列入用地保障条款,鼓励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等投资兴办养老产业和健康服务业机构,让各路社会资本都愿意来、进得来、留得住、可流动、能发展。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规定,将体育设施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合理安排用地需求。多部委联合发布《优抚对象住房优待办法》,要求依托现行保障房体系,优先安排烈属等优抚对象,免去办理拨地定桩测绘以及登记等收费。
这一年,合理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对农村建设用地指标实行单列,单列指标不低于国家下达计划总数的3%~5%,确保一户一宅农民建房用地。
这一年,落实扶贫开发建设用地,对乌蒙山片区、赣州革命老区,以及河北阜平、湖南新田和广西靖西等定点扶贫县,分别安排计划指标300亩,保证扶贫项目落地。
这一年,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应保尽保,前三季度全国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1.61万公顷,占住房用地比例为22%,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仍处于近年来较高水平,有效保障中央下达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供应。住建部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9月底,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720万套,基本建成470万套,分别达到年度目标任务的103%和98%。
遵市场,微调控——
土地市场保持平稳略有回落
2014年,土地市场在固定资产投资放缓、房地产周期性回调等因素影响下,平稳回落。
“土地供需态势由需求的单边快速增长,向供需双向回调过渡。”中地指数相关专家指出。2009年~2013年5年间,我国土地市场供应量年均增速达到23%,土地需求呈单边快速增长态势。新常态下,土地供需态势开始显示出双向回调态势。从需求看,2014年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步回落的带动下,土地供应总量增速也由正转负,降幅逐月扩大,前11月,土地供应同比减少20.5%,较2012年同期减少13.9%。
与此同时,地价上涨动力有所削弱,增速放缓。2014年以来,综合、商服、住宅、工业地价环比增速均呈放缓态势,到第三季度,全国主要监测城市综合地价环比增速为0.78%,连续第三个季度放缓,较上一季度下降0.58个百分点。
在房地产供求关系发生逆转情况下,与商服、工业相比,主要监测城市住宅地价环比增速回落幅度最为明显。长江三角洲地区商服、住宅地价在第三季度出现了负增长,为近两年来的首次地价下降。
人们发现,本届政府理政两年来,中央重大会议中对房地产调控,鲜有强调和部署。“严控”正向“预调”、“微调”转变。2014年,除一线城市外,“限购”等行政举措基本退场,“将市场的还给市场”。可以预见,同其他领域改革方向一样,房地产会延续市场化机制主导。
“对此,要根据经济运行周期变化和国家宏观调控决策部署,开展用地供需总量平衡分析,充分考虑土地需求的滞后特点,建立与经济发展周期相适应的逆周期调控机制,实行相机决策,把握土地调控的力度和节奏,在不同宏观经济背景下,分情况、分阶段设定土地调控目标、匹配调控政策工具,提高土地投放的针对性和预见性。”上述专家指出。
总体来看,2014全国年度新增建设用地的规模有所减少,但这正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表现。同时,也是实施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和减量化战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题中之意。近年来,存量土地占土地供应总量的比重基本保持在50%以上,2014年这一趋势在加强,盘活存量已经成为地方土地需求的重要来源。
在落实节约集约用地战略、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之中,谈保障发展用地,保障的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不再是粗放的、短期的、狭隘的发展。新常态下,国土资源工作必将承载着中国经济驶出新的航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