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83|回复: 0

行到南朝征战地:东吴陆逊家族的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7 00:4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汉末,庐江郡舒城,目所能及的远方,尘烟大起,蹄声隆隆,一支虎狼之师正向这座江淮之间的重镇扑来。

截屏2023-11-07 14.42.15.png

庐江郡舒城


守卫这座城池的是一位年过七旬、苍髯白发的老者,名唤陆康。

他是汉室册封的庐江太守,也是为数不多的忠于行将就木的汉帝国的忠贞之士。

当时的天下已经乱套了,各地州牧郡守割据地盘,互相攻伐,早就不把皇帝当回事了。可陆康却不忘初心,始终记得自己的官职是朝廷册封的

皇帝很感动,可他除了加封陆康为忠义将军,表其节义,也做不了什么

然而以区区庐江一郡,想在乱世中持节守忠、安境保民,必不可得。盘踞在寿春的袁术早就盯上了肥腴的庐江,差人向陆康借兵借粮。

在陆康心中,袁术无疑是汉室叛逆,岂能听从他的调遣?盛怒之下,袁术派兵向舒城攻来。

陆康看来就要尽忠报国了!

陆康感慨,对于他这样一个老者而言,此生已再无遗憾。然而,陆康还是陆氏家族的族长,身担一族人的安危以及这个吴中大族的兴衰荣辱。他可以为大汉殉葬,可陆家不能在此战绝嗣。

陆康将族中年纪尚幼小者挑了出来,在大军围城之前,将他们放出城去逃难,为陆氏家族保留血脉,因为幼子陆绩当时才六七岁,不能主事,于是陆康选了一名叫陆议的侄孙为陆家“纲纪门户”。于是这支陆家的小分队,由舒城出发,辗转渡江,最终回到了老家吴郡吴县,免于一场灾祸。

多年以后,陆议和陆绩得知,他们走后不久,袁术的大军就将舒城围得如铁桶一般。陆康坚守舒城达两年之久,城池最终陷落,陆康油尽灯枯,月余之后便病逝了。

留在庐江的陆氏家族百余人的下场极为惨烈,近半数都死于战乱与其后的饥馑,身为“吴中四姓”之首的陆氏家族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陆议记下了那个领兵包围陆康的将军——孙策。

他做到了。在历史上,他有另一个更响亮的名字,叫作陆逊。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春秋时为吴国都城,遂以吴为名。秦汉设吴县,为会稽郡的治所。当时的会稽郡极其广大,包括现在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和福建,因此吴县可以说是当时整个华东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

东汉顺帝时,分会稽北部置吴郡,吴地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吴地的世家大族们也逐渐浮出帝国政坛的水面。

吴郡有四大家族最负盛名,即顾、陆、朱、张,史称“吴中四姓”。四大家族的兴盛均起于汉末三国,对应吴国的四位名臣,分别是顾雍、陆逊、朱桓、张温。

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援引民间品评,为“吴中四姓”各加了一个修饰字——张文、朱武、陆忠、顾厚,其中陆家占了一个“忠”字;陆家世代相承的家风,也恰如其分地诠释了这个“忠”字。

庐江之难后,返回吴县老家的陆逊、陆绩也没过几天太平日子,战火很快从江北烧至江南。

不是冤家不聚头,举兵渡江南下的,正是当年兵围陆康的“江东之虎”孙策。孙策凭借武力,几年间便尽有江东之地。对江东大族、豪强而言,孙策与侵略者无异,他们一开始并不接纳孙策为主公。

孙策对他们也是恩威并施,有的需要杀鸡儆猴,有的则需要拉拢;陆氏家族就属于后者。

孙策到了吴县,搞了一次茶话会,在座的除了孙策帐下的谋士张昭、张纮、秦松外,还有仅十来岁的陆绩。他由于年龄最小,坐在末席。

陆绩,字公纪。陆康老来得子,于垂暮之年有了陆绩,十分珍爱。陆绩事母至孝,此前陆康与袁术关系还没闹僵时,曾带六岁的陆绩去袁术那里做客。席间,小陆绩看到盘中橘子鲜美,便揣在衣袖里几个。

临别行礼,橘子从袖中滚出,陆绩被袁术嘲笑。陆绩回答,因为母亲喜欢吃橘子,想带回去给母亲尝尝。尴尬的局面被瞬间化解,陆绩的孝心于是也传播开来。

“二十四孝”中的三国故事不少,“陆郎怀橘”就是其中之一。

对于陆绩来说,此次出席这样一场茶话会,又是另外一种尴尬。其父陆康因孙策围攻而死,全族罹难皆因其故。如今孙策又耀武扬威地打到吴县老家,在他面前宣示武功,他肯定看着不爽。

于是当孙策与众人高谈阔论天下未定、该如何武力征伐时,陆绩在末席突然大声发话,宛若泼去了一桶冷水。

陆绩说:“当年春秋时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大合诸侯却不用兵车。孔夫子也说过:‘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现在你们讨论了半天,却不用仁义道德去怀柔,反而一味崇尚武力,我这个小孩子都觉得不可取啊!”

这不明摆嘲讽孙策不仁不义吗?

但从一个十来岁的小孩子嘴里说出来,还是让张昭等重臣颇为惊奇。

以孙策充满戾气的性情,当时应该已经暴怒了。不过史书中没有记载孙策的反应和陆绩是否被惩罚。也许,孙策看在他童言无忌,抑或对陆家毕竟心中有愧,考虑到冤家宜解不宜结,便一笑了之了。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孙策也认为陆家这小子说得在理,俗话说打江山易守江山难,治理江东又是另一回事。

想要长期在吴地坐得稳,还得借助本地大族的威望,那首先便要笼络“吴中四姓”。办法只有一个:将他们吸纳进江东政权的体制之内,为孙策所用。孙策应该是想到了这一点。

但很快孙策就因为刺杀受重伤而去世了,建安五年(200),孙权接管江东,当时东吴宗室成员和孙策旧部中多有对他不服者。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孙权急需从吴中本地提拔一批忠于自己的人士,孙氏与江东世族之前的宿怨开始冰消,“吴中四姓”开始步入东吴官场。

陆氏家族的陆绩被孙权征为奏曹掾,管理奏章。陆逊被孙权任命为东西曹令史,从事文秘工作,后来又被派往海昌县(今浙江海宁)基层锻炼

孙权掌事之初,始终在做一件事,就是提拔自己的亲信班底以制衡孙策留下来的老臣宿将,比如在军政上提拔鲁肃、吕蒙以制衡周瑜,以致东吴在对外战略上反复不定。

“吴中四姓”世代交好,互为姻亲。顾雍娶陆康之女,其子顾邵与舅舅陆绩年龄相仿,两人少时便在吴郡因有才华而齐名,而陆逊的名气还要排在他们后面。然而,随着顾氏家族成为孙权稳固基业的依靠,陆氏家族的正牌传人陆绩却被冷遇。

陆绩平素里结交的朋友,要么是狂直之徒如虞翻,要么是恃才傲物如庞统。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陆绩的性格也十分耿直,于是免不了要得罪人。

孙权也很不喜欢陆绩,便将其外放,担任郁林太守,并加偏将军,给兵两千人,内政军务一把抓。

郁林是哪里?治所在布山(今广西贵港)。当时此地不仅偏远穷困、民风不化,且与蜀国的牂牁郡接壤,孙权就把陆绩放到这里做官。

陆绩虽然领了一郡军政,但他腿上有疾,是个跛子,无法领兵作战,加上他从小就是个书虫,对打仗并不感兴趣。他钟爱的书籍也并非当时文人们常读的孔孟老庄,而是天文、历法、算术,市面上有的此类书籍都被他读了个遍。

陆绩在郁林郡的漫漫时光中,一头扎进了科学专著的写作中。他完成了对《浑天图》的绘制,注释了《易经》和《太玄经》。探索自然的神奇和宇宙的奥妙,让陆绩飘然于俗世间的争权夺利之外。

据说有一天,陆绩抵达了一层很高的境界,拥有了可以预知未来的神奇技能。然而他预知到自己的寿命将尽,于是提起笔来为自己写下了悼词:“有汉志士吴郡陆绩,幼敦《诗》《书》,长玩《礼》《易》,受命南征,遘疾逼厄,遭命不永,呜呼悲隔!”

陆绩对自己的称谓是“有汉志士”。他终于在临终将自己真实的心迹说出来了——陆绩和父亲一样,始终是大汉的忠臣志士,忠于孙家也是为了忠于汉朝。

陆绩死时才三十二岁,时为建安二十四年(219),正是魏蜀吴三家打得最为火热之时,早已名存实亡的汉王朝也只剩下最后一口气了。陆绩可能是最后一批以汉臣自居的人,孤臣走了,一个时代也结束了。

陆绩不光对家人孝顺,而且是个忠臣,可算忠孝双全。陆绩临死时,还留下了一条预言,大致就是未来天下会统一。

就在陆绩去世的同一年秋天,突然传出驻军陆口的东吴大将吕蒙病逝的消息,代替吕蒙掌军的人选一经公布,朝野皆惊——陆逊。恰好就是陆绩的侄子。

属于陆逊的时代,要开启了。

关羽在荆州的覆亡,是汉末三国历史中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这不仅仅是关羽一个人的事情,也让此前高歌猛进的刘备集团一下子跌入谷底。

在这起爆炸性事件中,关键的转折点是孙权在捅了关羽一刀,这一刀就有陆逊的份儿。

孙权袭取荆州,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长期的谋划,早在孙刘联盟的“蜜月期”,荆州的归属权问题就为孙刘两家的关系埋下了隐患。建安二十年(215)爆发了孙刘两家争南三郡事件。

这起事件虽然最终以两家划湘水为界握手言和而告终,但双方信任已失。在孙权内部则表现为鲁肃失宠,主张对刘备强硬的吕蒙崭露头角,并在鲁肃死后取代其执掌东吴军权。

吕蒙乃一介武夫,是孙权从行伍中一手提拔起来的。孙权曾专门写信指导他如何读书,把他培养成为一名文武兼备的帅才。

吕蒙也不负期待,“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成长速度令人称奇。在与刘备争南三郡的战斗中,吕蒙引军两万为主力,使长沙、桂阳两郡望风而降,又用诈诱降了零陵太守郝普。这样的战绩无疑刺激了吕蒙收回荆州的野心。

吕蒙掌军之后,虽然表面还维持与刘备的同盟关系,私下里则完全推翻了鲁肃的政策,为武力夺取荆州紧锣密鼓地准备起来。

关羽对吕蒙并非没有防范,他北上围曹仁于樊城,依然留有足够的兵力驻守江陵、防御东吴。

对孙权来说,要想让关羽放松对东吴的警惕,增兵北上,唯一的办法就是造出吕蒙被撤职的假象。

此计一个巴掌拍不响,有撤就要有换。吕蒙称病,自陆口回建业述职,路过芜湖时,与时年三十六岁的陆逊进行了一次交谈。

等到了建业,吕蒙就立即向孙权推荐陆逊代替自己。理由有两条:一是陆逊当时名声较低,让他统军更能麻痹关羽;二是陆逊确实有将略之才,未来可以与关羽一决雌雄。

陆逊在史书上有两个名,初名议,后名逊。姓名对于一个人来说极其重要,无缘无故不会改名。史书中没有记载陆逊是在何种情况下改名的,但我们依然能够找到一些端倪。《三国志》《吴书》中统一为陆逊,而《魏书》《蜀书》的记载中仍称陆议。

陈寿写史的素材来源于本国史料。可见,在陆逊声名远播时,用的是陆议这个名字,而他改名陆逊比较晚。

何为逊?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这看起来更像顾氏家族的家风。“逊”这个字,悄然透露着一种陆氏对孙吴政权虔诚地臣服。在孙权稳坐江东之后,陆氏家族的两大才子陆逊与陆绩走上了截然相反的两条路。

前面已经说过,陆逊早年的名声远远不如他的小叔父陆绩。但陆逊在基层工作时政绩很突出,当时他任海昌屯田都尉,为东吴解决最为紧迫的粮食问题。当地连年遭灾,陆逊开仓济民,劝课农桑,得到百姓好评。

这期间陆逊还发挥军事才能,剿灭了危害当地多年的会稽山贼潘临和鄱阳贼帅尤突,招降兵勇两千余人。

陆逊在内政与军事上展现出的才干很快就得到了孙权的注意,孙权同样看重陆氏家族的背景。陆绩被外放后,孙权需要在陆氏家族中物色一个新的人选——笼络了“吴中四姓”之首陆家,才能让江东世家大族们真正为孙权效力。

孙权笼络陆逊的大礼,就是将孙策的女儿嫁给他,让他成为孙氏家族的女婿。

这可以说是相当讽刺了。孙策是当年兵围庐江的始作俑者,与陆氏家族可谓有着灭族之仇,作为陆氏家族“纲纪门户”者的陆逊却娶了孙策的女儿。这标志着江东大族陆家与孙氏政权捐弃前嫌,认可孙氏家族对江东的统治。陆氏之忠,也从忠于汉室移作忠于孙氏政权。

但陆逊志不在内政,却对行军破敌有着浓厚兴趣。当时东吴政权内部最大的肘腋之患是山越武装,陆逊向孙权提出“腹心未平,难以图远”,提议出兵剿灭山越,一来稳固后方,二来充实兵源。

相当一部分反抗孙权的山越酋长,实际上是接受了曹操的招抚,在孙权后方使绊子。陆逊平山越为东吴增添了万余军力。

建安二十四年(219),陆逊固然对外仍是籍籍无名之辈,但在东吴内部的长期磨炼已经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军政经验,他也早已进入了孙权的后备人才名单中。因此当吕蒙推荐陆逊后,孙权就立即拜陆逊为偏将军、右部督,代掌吕蒙之军。

陆逊也知道,吕蒙推荐自己的用意在于麻痹关羽,于是在驻军陆口后就给关羽送去一封书信,信中态度极其谦卑恭敬,将关羽的战绩夸耀了一番,又自我贬损是“书生疏迟,忝所不堪”。总之,捧得关羽心花怒放,使其完全放松了对东吴的警惕。

看到关羽中计,孙权突然出兵,以吕蒙、陆逊为前部,袭击并占领了关羽的大本营南郡、公安,其中陆逊领宜都太守。宜都是荆州与巴蜀接壤的地区,周围尚有不少蜀汉军势,内部又有亲蜀汉的大姓武装,环境极其复杂。

陆逊到任后将其一一击破,收降纳叛,前后斩获招纳达数万人,在极短的时间内稳定了这块新附之地。

荆州之变,引起一系列连锁效应——北方曹丕代汉;西面刘备称帝,然后大兴复仇之师扑向荆州;东吴这边吕蒙突然病逝,实际上,吕蒙临终向孙权推荐的接班人并非陆逊,而是昭武将军朱然。

朱然是老军头朱治的养子,又是孙权幼年的陪读发小,在袭击荆州的军事行动中与潘璋一道在临沮生擒关羽,功勋在陆逊之上。但当刘备大军压境之际,孙权同时给予了陆逊和朱然两人假节的权力,就像当年赤壁之战时周瑜与程普分任左右督。

但实际上,陆逊的权力显然更大。他任大都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将领都在他的节制之下。著名的夷陵之战由此拉开帷幕。

夷陵之战被称为三国三大战役之一,。当时刘备引蜀军在五万到八万之间,陆逊带领的荆州军也大抵是这个数。面对北方大敌曹魏的威胁,蜀吴双方均不敢投入血本,双方行动时都很谨慎,就像两个老练的棋手博弈,落子稳健,不求险招,只等待对方慌乱出错,才蓄势反扑。

刘备大军从巫峡、建平进入夷陵地界后,立下数十个据点,按兵不动,一面用金银诱使武陵蛮夷出兵协助,一面以吴班为先锋在平地立营,诱使吴军来攻。陆逊并没有中刘备的圈套。

陆逊时年四十岁,既没有刘备的英雄暮气,也不像一些年轻将领那般急功冒进,正如孙权对他的评价一样,他的心性沉稳,如长者一般耐得住性子。双方僵持数月后,陆逊终于等来了战机。

由巴蜀东向荆州,于水流而言是顺江而下,如果战舰齐备、水军精良,在战略上显然要占据极大的优势。后来晋灭吴之战就是由王濬走水路,率先抵达建业迫降孙皓。

但刘备称帝后三个月即起兵伐吴,兴兵仓促,战略准备严重不足,加上巴蜀之兵长于陆战,不习水战,这使得刘备明明有上游优势,却放弃了水路,而让大军于夷陵弃舟登陆。

陆逊抓住时机,趁机攻打之,遂得火烧连营。蜀将冯习、张南、傅肜、程畿及蛮王沙摩柯等皆阵亡,蜀军军资船械全部陷落,阵亡战士的尸骸塞满了江面。

夷陵之战链接

虽然刘备成功逃脱吴军追捕,但史书《傅子》记载刘备“仅以身免”,意思就是只有他或则带着少数人逃到白帝城了,可见多么狼狈不堪。

此战让三国中本来就最弱的蜀汉遭到沉重打击,刘备甚至都不敢回到首都成都,因为没脸见文武百官,只敢呆在白帝城。刘备叹息道:“我竟然被陆逊折辱,这难道是天意吗!”。不久刘备就抑郁身亡。

刘备死后,蜀国各地爆发叛乱,试图颠覆刘备的政权,还好诸葛亮给他收拾烂摊子才没让蜀国提前灭亡。

而陆逊凭此战一战成名,受封辅国将军,领荆州牧、江陵侯,当仁不让地成为继周瑜、鲁肃、吕蒙之后的新一任东吴军事领袖,这成为东吴军权由淮泗人士转入江东世族的标志。此后直至吴亡,陆氏家族执掌吴国军权达五十年之久。

在陈寿《三国志》中,臣子常以多人合传形式出现,唯有《蜀书》的诸葛亮与《吴书》的陆逊享受单独列传的“特权”。

夷陵之战后,吴国又因送质子之事与魏国翻脸。魏文帝曹丕随即发动三路伐吴之战。陆逊传记中未记载他参与此战,他很可能仍驻守夷陵提防刘备卷土而来。

曹魏三路伐吴之战中,曹休在洞口击败吕范,曹休战果最大。

吴黄武七年(228)的石亭之战,朱桓与全琮为左右督,各领三万人在陆逊的指挥下大败魏国当时重要将领曹休,同样让曹休还军后饮恨而逝。也算是报到了三路之战中被曹休击败的仇。

孙权去世后,吴国内部先后经历了孙峻诛诸葛恪、孙綝废孙亮、孙休诛孙綝等血腥事件,内耗让吴国日薄西山。饱受摧残的“吴中四姓”亦陷入沉寂。

而与此同时,北方的司马氏家族却加紧步伐实现霸业,平淮南、灭西蜀、代曹魏,一个崛起的巨人晋国矗立在吴国的面前。

内忧外患之下,守卫吴国的重担,依然落在了陆氏家族的肩上。

受《三国演义》叙事节奏的影响,许多人都会误以为三国归晋是一个一气呵成的过程,蜀汉亡后没多久吴国也灭亡了。实际上,在蜀汉亡国后,东吴与晋南北对峙长达十六年。东吴后期军事上主要依赖陆抗,内政上则有陆凯持重。

陆抗自二十岁承袭父亲陆逊的爵位和部曲。东吴皇室与大族、大族与大族之间错综复杂的联姻,在陆抗的身上实现了奇妙的交会:他是吴郡陆氏家族的传人;因为母亲是孙策之女,他又是孙策的外孙,东吴皇族的亲戚;他的妻子是张承之女、诸葛恪的外甥女、废太子孙和妻张妃的姐妹,这就使他与张昭、诸葛瑾所带领的两大淮泗家族也成了亲族。

同时,陆抗与孙和是连襟。孙皓登基后也对他有着天然的亲近,并将自己的嫡妹,也就是张妃所生的女儿嫁给陆抗之子陆景,让孙陆两家再度联姻。陆抗在孙皓一朝的持重,也就成了自然之事。

但陆抗绝非靠裙带关系或父亲的功勋上位,吴国后期缺乏良将,而陆抗在军事上的功绩可圈可点。起初陆抗任武昌督,后与柴桑督诸葛恪互换防区,陆抗的城池齐整如新,而诸葛恪的城池多有毁损,这让自命不凡的诸葛恪大为惭愧。

吴太元二年(252),诸葛诞于寿春反司马昭,孙綝提兵北上救援,当时陆抗亦在军中,并于寿春击败魏军。吴永安二年(259),陆抗升任镇军将军,驻守吴国西大门西陵,这里就是他父亲当年一战成名的夷陵

西陵城经陆抗治理,成为坚固的防御碉堡。等到大司马施绩去世后,陆抗就接手了吴国荆州方面的军事指挥权。

但是没想到,陆抗辛苦修筑的西陵城,却于吴凤凰元年(272)由步阐投降交给晋国。西陵之战成为陆抗在任内打得最漂亮的一场仗。

当时晋国三路来援,车骑将军羊祜率军向江陵赶来,荆州刺史杨肇救西陵,巴东监军徐胤率水军至建平,吴军面临被反包围的境地,形势非常危急,当时甚至有人提出放弃西陵。

陆抗坚持夺回西陵的战略构想,他通过决堤放水延缓了羊祜的进军速度,利用赢得的宝贵时间,集中兵力击败杨肇,迫使晋国援军撤退,最终收复西陵城,斩步阐。

陆抗在父亲当年战斗过的地方再建奇功,这可能是吴国最后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胜仗。

西陵之战让晋国不敢再小觑吴国的军事实力,为吴国延长了好几年的国祚。当时羊祜与陆抗在荆州边境对峙,双方以君子之礼相待,度过了一段令人称颂的和谐时光。

和谐到什么程度?羊祜要求军士越境割了对方的麦子要用绢来偿还;在边境打猎,若猎物先被对方射中,也要将猎物归还。

陆抗生病,羊祜会贴心地送药过去。左右将领害怕药中有诈,陆抗大笑道:“羊祜岂是那种下毒的小人?”毫不怀疑地仰头服下。终陆抗一生,晋军不敢南侵吴国。

与陆抗同时期的陆氏家族名臣还有陆抗的族兄陆凯。陆凯亦是由军功起家,在陆抗之前曾短暂都督荆州军事,后来被调回中央,任左丞相。

孙皓为政暴戾,濮阳兴、张布、万彧等重臣即便身登宰辅之位,也为孙皓所杀。陆凯在孙皓身边直谏忠言,尽人臣之本分,多次规劝孙皓,教导他体恤子民。孙皓很烦他,几次想要治他罪,但想到陆氏家族是名门望族,陆抗又是守边大将,不能把他怎么样。

陆凯有次还对孙皓说:“君贤臣忠,这样的国家才兴盛;父慈子孝,这样的家族才兴盛。现在政治颓败,民生凋敝,国家处于灭亡的边缘,我们陆家又怎么能称得上兴盛呢?”

陆凯作为臣子,在皇上面前应该不太可能说“我大吴国要亡”这样丧气的话,但这则趣闻至少能够说明,陆凯面对这样一个残忍好杀的皇帝和一个日薄西山国家,依然在尽自己的本分。

然而孙皓对陆氏家族还是有所忌惮的。吴凤凰二年(273)陆抗病逝,孙皓让陆抗的五个儿子分领陆抗之兵,拆散陆抗部曲,分割其家族军权。正当孙皓准备清算陆凯时,陆凯就去世了,他便将陆凯一家流放到偏远的建安郡(今福建省)。

随着陆凯、陆抗、施绩等国之柱石相继亡故,吴国丧钟也随之敲响。吴天纪三年(279),晋六路大军展开灭吴之战,陆晏、陆景在战事中阵亡,陆氏家族为东吴贡献了最后的忠臣死节。

接下来我们看看历史上名人对东吴陆家评价,我这个人有个特点,一般不引用明清时期对三国人物评价。毕竟这时候《三国演义》已经风靡全国,所以对三国人物评价肯定多少带有主观色彩。所以我就挑选明清之前历史人物对东吴陆家的评价。

先看对陆绩的评价;《三国志》作者陈寿曰:绩,博学多识,星历算数无不该览。陆绩之於扬玄,是仲尼之左丘明,老聃之严周矣;以瑚琏之器,而作守南越,不亦贼夫人欤!

这里很明显陈寿夸赞陆绩博学多才,竟然将他与“仲尼”也就是孔子相提并论。

再看东吴陆家名气最大的陆逊评价;陈寿说:刘备天下称雄,一世所惮,陆逊春秋方壮,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予既奇逊之谋略,又叹权之识才,所以济大事也。及逊忠诚恳至,忧国亡身,庶几社稷之臣矣。

简而言之就是哪怕能跟曹操孙权掰手腕的刘备,遇到陆逊照样要吃大亏。

唐朝诗人王维用诗称赞陆逊和周瑜:夜火人归富春郭,秋风鹤唳石头城。周郎陆弟为俦侣,对舞前溪歌白纻。

苏东坡说:陆逊之于孙权,高颎之于隋文(杨坚),言听计从,致君于五伯矣。

最后看对陆抗评价;东晋大臣何充说:所谓陆抗存则吴存,抗亡则吴亡者。

意思就是陆抗在东吴就在,陆抗不在东吴就会灭亡。很明显陆抗就是东吴后期的中流砥柱。

刘禹锡更是在赋诗《自江陵沿流道中》中称赞了陆家:三千三百西江水,自古如今要路津。月夜歌谣有渔父,风天气色属商人。沙村好处多逢寺,山叶红时觉胜春。行到南朝征战地,古来名将尽为神。

虽然整首诗里没有提陆家人的名字,但提到的是陆逊、陆抗父子镇守的江陵即夷陵城,但间接也歌颂了陆家父子的丰功伟绩,“行到南朝征战地,古来名将尽为神”这句更是将陆家父子给神化。

来源:搜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2-21 10: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