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92|回复: 0

中国墓地还够用几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4 23:5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爱笛 于 2014-4-4 23:59 编辑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墓地还够用几年

中国墓地还够用几年

中国墓地还够用几年
  图为4月3日,上海一家墓地的一角。
  本报记者 屠知力摄

  【核心阅读】

  现在上海每年的死亡人口已达12万,如果每位逝者都选择1平方米左右规格的墓穴安葬,上海现有公墓将无法一直提供足够的土地满足需求。

  公墓土地还够用几年

  未来10年不会有问题

  按既有规划,上海已没有太多可供公墓消耗的土地了。

  上海现有44家经营性公墓、10家经营性骨灰堂、15家殡仪馆。这44家经营性公墓所占国有土地在7500亩左右。截至目前,上海可使用墓地资源还剩2000亩左右。

  上海是全国率先实行火葬且火化率较高的地区之一。数据显示,目前年死亡12万人口中,70%左右的人死后都选择骨灰墓葬。我国殡葬法规规定每个墓穴占地控制在1.5平方米以内,近年来,上海绝大部分墓穴控制在1平方米(0.0015亩)左右的节地型规格,保守计算,目前上海殡葬每年消耗土地在100亩到120亩左右。

  上海市殡葬管理处负责人高建华强调,“这不是简单能够推算的,不能说还有十年八年就没有墓地了。”但目前,上海的确存在八成经营性公墓土地存量很少,部分公墓因无法扩地陷入“无地危机”。

  这并非是上海独自面对的危机。据《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显示,从全国范围来看,大部分省市的墓穴将在10年内用完。

  当然,计算某地墓地供应能力,“不是一个简单的加减乘除问题。”高建华说,“虽然土地比较稀缺,但上海在死有所葬方面还是解决得比较好的,老百姓不必担忧。”

  那么,上海有没有新增用地用于建设公墓?高建华透露,上海现行殡葬土地规划于上世纪末制定并沿袭至今。“接下来10多年不会有问题,因为以少占地、不占地、生态环保为前提的新型殡葬方式,推广效果总体来讲一年比一年好。”而且,上海有关部门已在考虑制定至2030年的殡葬发展规划,新规划“肯定要保证老百姓死有所葬。”

  70年期满墓穴咋办

  无主骨灰集中深埋

  经营公墓,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滨海古园是上海最大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国资背景公墓,殡葬用地800亩,成立至今近30年来已用掉560亩,包括11万多个墓穴与5万多个寿穴。滨海古园总经理林毅介绍,考虑到资源消耗、可持续发展等种种原因,目前,“上海所有公墓都在限量销售”,古园现在每年限定提供2000至2500个左右墓穴。

  按现行国家规定,买卖墓穴需要实名制,墓穴不能转让或买卖,以防止再度出现市场炒作。上海允许购买寿穴,但必须符合若干严格条件,如年满80周岁、医学证明患了不治之症、夫妻一方先去世等。高建华介绍,“每年年检都要查,决不允许违反殡葬法规出售墓穴。”

  据介绍,上海44家经营性公墓从一开始,便是市场化管理。此外,上海还存在少量散布在郊区、乡镇的公益性埋葬地和公益性公墓,仅面向本乡本土,不对外销售。市场化管理也有亟待解决的问题。古园虽然暂时土地不紧张,但林毅的烦恼在于一旦没有了墓穴销售收入的支撑,古园近30年来所收取的所有维护费用,“最多能支持两年多时间的公墓日常维护管理。”

  林毅介绍,目前古园每10年收取一次管理费,标准为每平方米每年45元。“古园成立至今,管理费沉淀了约8000万元,而每年仅保安、保洁、保绿,就需花费1000多万元。”公墓经济来源过度依赖墓穴销售,目前并没有确切的解决办法。

  墓穴也有使用期限。上海现行殡葬管理条例规定,墓穴使用年限不超过70年。“上海是从1984年恢复建立公墓就规定了年限。”高建华介绍,“作为政府管理者应该要考虑到,到了70年后,找不到亡者家人怎么办?无主公墓不可能几百年摆下去。政府要有跟踪服务措施,考虑集中深埋。”

  目前,上海每年都要举办一两次无主骨灰安葬仪式,形成了一定的规章制度和流程。“就是集中深埋,也要有档案、有编号、有位置图,哪一年哪一月都要拍照的。”高建华介绍,这其中有一整套法律程序和过程。“万一若干年后有人过来找,墓没了,但骨灰还在。很多华侨几十年几百年都有回来寻根的。”

  墓地围城如何解决

  大力推广生态安葬

  散布在郊区的44家经营性公墓在保证人们死有所葬的同时,又带来另外一种担忧。墓穴基本以石质为主,无限期扩建下去,会不会出现墓地围城?

  也因此,上海目前正在大力推广新型殡葬方式,提倡“不保留骨灰”的二次殡葬革命,并鼓励市民使用节地葬等方式。“大家现在都有了节约的意识。你不好吃子孙饭的,公墓方也不能把地都用了。”高建华感慨。

  3月29日,一年一度的上海“海葬公祭日”在滨海古园举行。这已是上海连续第七年为海葬者举行的集体祭奠活动。据统计,自1991年上海举行首次海葬以来,总计已举办了237次骨灰撒海仪式,共有约2.8万位逝者的骨灰撒入大海。

  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王万里介绍,上海在过去的30多年时间里,始终倡导现代文明、绿色环保的安葬形式。近10年来,又积极探索生态安葬,包括树葬、花葬、草坪葬等节地葬法,这其中,海葬是最生态、最节地的葬式。海葬者的选择为子孙后代节约的净土地已超过125亩。

  林毅说,目前,生态节地葬在古园的葬式比例已经超过10%,并且有逐渐增长的趋势。

  但即使如此,目前上海选择新型殡葬的市民仅占三成。“我们希望在2020年底时能达到40%。”高建华介绍。

  上海采用了多种推广方式。如骨灰撒海,不仅不收费,还有政府补贴,目前为每位海葬者提供2000元补贴,其中1000元定向购买6位亲属出海的费用。据介绍,上海还计划于年内出台新政,给予其它节地葬式每具骨灰1000元补贴。

  林毅介绍说,现在,很多人意识到了安葬方式必须改革。

  殡葬观念的变革,或许还需要数代人的努力。但至少,当我们走到滨海古园海葬纪念苑时,我们看到了这样两行刻字——现代文学巨匠、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协主席巴金与夫人萧珊骨灰于2005年11月25日撒在上海吴淞口;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骨灰在2001年6月2日撒在上海吴淞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5-1-18 05: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