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07|回复: 0

聚焦新常态下地方经济新挑战 江苏宿迁探新路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3 18:3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171818804.jpg

来源:半月谈


    宿迁:新常态下的新思维和新作为

  编者按:新常态之下,地方经济社会面临哪些新挑战?区域发展如何破题?改革如何深入?这些问题是当下必须直面的现实。江苏省宿迁市是全国经济规模排名前100名的地级市,但在江苏属于后发地区。这座刚迎来18岁成年礼的城市,过去曾以改革闻名,其在新常态下的发展路径、方法、思考和困惑,对于全国来说具有一定标本意义。

  新常态下新作为——“年轻”宿迁书写新答卷

  随着过去支撑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土地红利等因素日渐式微,新常态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理念、路径和改革创新提出了新挑战。经历18年砥砺奋进,地处苏北腹地,拥有570万人口的江苏省宿迁市,将如何迎接这些挑战,如何在新起点上书写改革发展的新答卷?

  新认识:科学务实主动适应 积极作为开创新篇

  新常态,揭示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不久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围绕速度与质量、潜绩与显绩、平常心与进取心,宿迁正展示一个新兴城市对新常态下发展的新认识。

  “新常态既是当前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更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宿迁市委书记魏国强说,要适应发展新常态,必须从理念、速度、方式出发,深入思考。

  新常态,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速“下台阶”,更意味质量效益要“上台阶”,适应经济结构出现的趋势性变化,加快转换增长动力。

  “无工业基础、无矿产资源、无区位优势”,1996年,由4个贫困县捆绑而成的宿迁被戏称为“三无城市”。截至2013年,与建市之初相比,宿迁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12.7倍,跻身全国地级市百强,经济指标增幅多年保持在江苏13个省辖市的第一梯队。

  面对成绩,宿迁人做出审慎判断,将面临的经济形势概括为“三期”——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工业经济仍处关键期。

  魏国强说,宿迁的发展还没有完全走出“增长过度依赖扩大投入、投入过度依赖要素消耗”的模式。为适应新常态,要消除“增长焦虑症”,也要适应和保持合理增速。“既要注重经济指标、发展指标,也要注重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魏国强说。

  新常态,对于地方干部来说,要理顺发展观与政绩观的关系,沉下心来,不贪显绩,甘做潜绩,追求“百姓的福祉”,而不是“政绩的速度”。

  马陵河是宿迁市区一条排污河,建市以来曾多次整治,但治污效果并不明显。近年来,群众对河道整治的呼声持续高涨。近期,宿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一周内四次到现场调研,下决心要将这一惠民生的实事抓出成效,努力在两年内实现马陵河“路通、岸绿、截污、水清”。

  这只是宿迁市从被动为百姓服务到主动为群众排忧“转型”的一个侧影。2014年前10个月,宿迁全市用于保障改善民生的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69.4%。

  如今,曾因财力捉襟见肘,对社会民生事业投入不堪重负的宿迁,镇村公交通到每一个村口,新农合医保覆盖每位农民,安居保障房取代了一片片棚户区……这些工作多属费心劳神的潜绩工程,但在宿迁干部当中,正形成“功成不必在我”的新理念。

  新常态,不仅要保持平常心,还要保持进取心。增速换挡不是放任增速下滑,而是要以平常心来对待速度的回落与换挡,找准速度和质量的最佳平衡点。

  进取心在于积极作为。宿迁持续开展“访企业困难、访企业需求”为主题的“两访两帮”活动,协调解决企业融资、招工、供电、市场开拓及项目审批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2000余项;泗阳县积极探索推行分环节、分主体、分形式的“三维”立体监督机制……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及时补位却又不越位,宿迁致力于打造规范有序的法治环境、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便捷高效的服务环境。在去年10月底举行的2014中国宿迁经贸洽谈会上,宿迁赢得了各界客商“点赞”,69个优质项目签约,投资额达499.8亿元。

  去年前三季度,宿迁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4%,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7%,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居江苏省前列。

  新实践:打破传统路径依赖 致力绿色创新发展

  新思维引领新实践,但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

  从2014年9月开始,一场以“五新”为主题的大调研、大讨论在宿迁干群中火热进行。“五新”即认识地方新优势、适应经济新常态、推进转型新发展、实现民生新改善、谋求改革新成效,瞄准新常态下加快发展的突出矛盾,促进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

  面向转型发展,摒弃传统发展模式,宿迁提出推动工业兴市、产业集聚、园区建设、创新驱动和生态环保等“五个转身”。

  娃哈哈、蒙牛、汇源等食品龙头企业的纷纷落户,成就了宿迁的国家级“食品产业园”;双鹿上菱冰箱、格力电器等家电龙头企业相继入驻,正在打造白色家电产业基地。

  步入工业化中期的宿迁,早已摈弃了招商引资的老观念,不再“拣到筐里就是菜”,而是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自己培育的“菜品”。根据产业发展现状和前景,宿迁确立了“4+4”产业体系,即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机电装备、家居制造四大特色产业,智能家电、绿色建材、功能材料、智能电网四大新兴产业。在发展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同时,宿迁提出打造四大新型产业的发展构想,即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健康养老、文化旅游四大新型产业。特别是大力推进中国宿迁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重点打造“电子商务产业集聚中心、区域性物流快递配送中心、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心、定制经济创新示范中心”。

  面向绿色发展,走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道路,宿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颠覆粗放式发展路径。

  工地上竖起严实的围挡,道路上经常遇到洒水车,扬尘踪迹难觅……宿迁正围绕绿化、水源和空气,全面提升环境质量。同时,宿迁对环境污染行为“零容忍”,铁腕治污、严格执法,切实保障老百姓的环境权益,仅在宿迁生态化工科技产业园区的企业,近年“三废”治理投入就达3亿元。

  宿迁还以绿色增量来稀释低端存量,发展新兴产业和互联网经济,将绿色建材产业作为重点打造的四大新兴产业之一,在金融税收、财政奖励、科技创新等方面给予一系列激励政策,2014年已吸引10多个绿色建材项目落户,总投资超过60亿元。

  面向创新发展,企业依靠创新驱动,政府要搭建更有效的平台,区域发展就能拥有更开阔的视野。

  位于泗洪县的首义薄膜,更新设备,研发新产品,在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从2013年的盈亏平衡,2014年顺利进入盈利阶段;在宿城区的青岛啤酒,采用传统酿造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生产工艺,确保产品质量……

  当下,宿迁正全力策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积极融入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主动承接上海自贸区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溢出效应,挖掘新潜力,增创新优势。

  “后发地区和先进地区在转型发展上,面临同样的迫切要求,而后发地区付出代价可能更小,我们现在就要走好转型发展之路。”魏国强说。

  新改革:简政放权去除束缚 开闸放水激发活力

  宿迁市18年发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史。自建市之日起,这里就面临如何打开“后发优进”这把锁的难题。改革创新,正是一把对号的钥匙。干部任前公示、勤廉公示、“地票交易”等创新举措,均在宿迁较早试行。

  在全面深化改革元年,这里再谋改革新篇。魏国强说,宿迁是一座以改革著称的城市,“改革”是宿迁最宝贵的城市精神、最大的金字招牌。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继续发扬这一传统和优势,涵养“千磨万击还坚韧”的定力,砥砺“蹄疾而步稳”的理性,激扬改革好声音,奏好改革交响曲,确保改革红旗永不倒、改革红利最大化。

  “一个窗口,填一张表格,一次性办齐了四份证照。”在宿迁市“便民方舟”登记窗口,企业主王勇说,“最大的感受就是快。”办齐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国税登记证和地税登记证,过去要10天以上,现在最多要3天。

  “快”得益于“减”。“便民方舟”是宿迁市委、市政府加强政务服务建设的重要民生工程和综合服务载体,有57项行政审批事项进驻,法定办理时限压减了87.98%,审批环节和申报材料明显减少。

  宿迁干部群众认识到,改革正进入攻坚期、深水区。从问题症结入手,从百姓诉求点改起,从民生关切点突破,在改革进程中,宿迁找准了改革的切入口。

  2013年,宿迁将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由193项压减为57项,成为全国行政审批保留项目最少的地级市之一。如今,前置审批项目由最初的199项压减为7项,仅仅保留了涉及国家金融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规定动作”。

  2014年初,宿迁在全国率先启动资格资质去行政化改革,按照“放开培训、放开考试、放开发证”的思路,建立统一的考试鉴定中心,除148项资格资质涉及政府行政管理、公共安全等原因,由宿迁考试鉴定中心组织外,其余421项考试鉴定下放给社会机构、行业协会。仅上半年,4万人参加培训考试和鉴定,考试鉴定率100%,获证率82.3%。

  在改革探索中,“首次”“率先”“先行”在宿迁还有很多。以更大力度的简政放权,去除了抑制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种种束缚,更有效地激活着社会和市场主体的活力。

  “敢想、敢干、敢担当,创新、创业、创一流”,这是泗洪县在高速公路口竖立的巨幅标语。如今,宿迁上下不断唤起“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良好氛围悄然形成,矢志将改革创新这一伴随城市成长的优势不断放大。(记者 冯诚 郭奔胜 陈刚)

4216865972.jpg



向隐性权力开刀——宿迁破冰“资格资质去行政化”

  做个羊肉泡馍,拉个陕西面皮,政府部门也要考试评定……办培训、搞考试、发证件,政府部门掌控的资格资质事项过多过滥,不仅抬高就业、创业门槛,压制社会活力,更容易异化成为谋取部门利益的工具,滋生出权力寻租的灰色空间。

  2014年1月开始,江苏省宿迁市以“简政放权去利”为原则,冲破部门利益阻挠,在全国率先涉入“资格资质去行政化”的改革深水区。

  便利民生,向隐性权力说不

  “以前给不同工种的员工办证,前后要1年,现在只要跑一趟,用不了1个月。”宿迁市民营企业、紫水晶园林景观公司总经理叶浩对记者说。

  就在各地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当口,宿迁市将“去行政化”的大刀瞄向了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资格资质 “两资”考试鉴定。

  “资格资质事项由政府主导,且往往带有强制性,一般都要经过报名、资格初审、复审、交费、培训、考试、鉴定、发证、年审年检等诸多门槛,实质上异化成了部门隐性的行政审批权,牵连着部门利益与权力寻租。”宿迁市纪委一位负责人说。

  宿迁市委书记魏国强介绍,该市去年将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由193项压减为57项,成为全国行政审批保留项目最少的地级市之一。在基本完成行政审批事项改革后,当地经过调研发现,仅靠这一项,仍难以释放市场活力。政府部门过多、过滥的资格资质事项,同样是社会主体手脚上沉重的镣铐。

  由此,宿迁市先由各职能部门“自查自清”,然后市委、市政府成立由纪委牵头的工作组,挨个对职能部门进行清理,再瞄准“收费”这一病根,责成物价局进行清理,最后统一公示,接受公众监督。

  最终的清单触目惊心——全市资格资质事项达到569个。宿迁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张莉介绍,改革之前,资格资质都由政府职能部门组织培训、考试、鉴定、发证,去年有34万多人参加培训、考试,收费2200多万元。

  释放活力,简政放权涉深水

  经过5个月的调研,2014年1月,宿迁市启动“资格资质去行政化”改革,并制定了“三步走”方案:第一步对市内所有资格资质相关项目进行梳理,相关培训下放给社会培训机构组织。第二步剥离部门利益,将分散在各行政部门的考试鉴定权归拢到一个公益性事业单位——市考试鉴定中心,并向社会机构下放。第三步,按照成熟一个下放一个的原则,将发证项目下放给成熟的社会组织。

  目前,这一改革的第一步放开培训已基本完成,正在向第二步“放开考试”深化。在考试鉴定方面,除148项资格资质涉及政府行政管理、公共安全等原因,由宿迁考试鉴定中心组织,其余421项考试鉴定下放给社会机构、行业协会。其中,首批369个资格资质类项目的考试鉴定下放给知名考试机构ATA公司组织实施。

  记者在江苏省宿迁市“资格资质去行政化改革”示范点——宿迁考试鉴定中心看到,这里拥有可以同时满足2500人考试鉴定的83个标准化考试场,原本分散在全市43个政府部门的所有资格资质考试鉴定项目已全部整合到该示范点,建立了“一点式接入、一窗式受理、一站式服务、一个平台办结”的服务模式。

  作为宿迁市考试鉴定中心一期项目,这些考场与一站式服务大厅、多媒体培训教室等,于去年5月正式投入使用。它的出现,便利了众多市民,以往有些资格鉴定从报名到预审、考试、拿证,要跑人社、住建等好几个部门,现在进一个大厅就可以全部搞定。

  摸清“暗礁”,改革仍待再发力

  在国家有关部门和江苏省的支持下,宿迁的“资格资质去行政化”改革已取是良好开局,但在改革实践中,也摸清了“部门利益保护、社会组织待培育、职能部门待转型”等三块“暗礁”。

  记者从宿迁市纪委了解到,推进改革过程中发现,一些资格资质事项收费标准没有规范,多数项目收费标准由部门自行确定,少数事项没有到有关部门备案。一些部门对收取的经费管理混乱,甚至私下分发奖金、给部门领导违规报销开支。

  项目下放市场,还面临着缺乏成熟社会主体的问题。保育员、药剂员、电工等资格资质事项,要求下放给相应行业协会来组织考试鉴定与认证,但有些行业没有成立协会,有些虽有行业协会,却因组织不健全而无力承担。

  宿迁市市长王天琦认为,以往政府的越位压缩了社会主体的发展空间,宿迁正积极搭建平台,建立引导机制培育社会主体,如招引世界知名人力资源企业和培训机构,通过合作推进培训产业的高水平发展和快速市场化。

  同时,“资格资质去行政化”改革,正倒逼政府职能部门由事前监管向事中事后监督转型,但如何有效开展工作,成为面对的新挑战。

  王天琦表示,宿迁的“资格资质去行政化”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中,地级市权限内的政策拓展空间正利用殆尽。

  记者了解到,宿迁市清理出的资格资质事项改革,大多数是基于向上级争取授权或部分授权,且考试题库管理、开考时间等仍由上级部门主导。宿迁希望把部分资格资质的设置权也下放给社会主体,仍需获得国家相关部委的更多支持,也需要国家出台配套政策支持培育相应的社会主体。(记者 冯诚 郭奔胜 陈刚)

  适应新常态贵在新思维

  适应新常态是全国上下共同的使命,这其中既有重重挑战,也有许多机遇,关键看如何变挑战为动力,变机遇为现实。新常态下该有怎样的思维和作为,地处苏北的年轻地级市宿迁,以其特有的改革精神和创新意识,迎着巨大考验,努力书写着新常态下的新答卷。

  思维决定出路。去年宿迁迎来了18周岁的成年礼,毫无疑问,这个年轻的城市在过去的18年里牢牢抓住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实现了从“无工业基础、无矿产资源、无区位优势”到 “人人有自信、发展有速度、民生有保障”的巨变。这个巨变的背后除了帮扶等外部因素支撑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宿迁改革有思路、创新有状态。作为一个如此年轻的城市却能让全国耳熟能详,靠的主要是敢改革、能改革、善改革,如今这种精神已经融入宿迁的血脉中。

  新常态下,宿迁思维更为活跃,在全市开展“如何认识宿迁新优势、如何适应经济新常态、如何推进转型新发展、如何实现民生新改善、如何谋求改革新成效”为主题的“五新”大调研、大讨论、大思考,这无疑是难能可贵的自我设问、自我革新、自我倒逼。

  走进这场思想风暴不难发现,宿迁思维中有三个重要的维度:一是转型升级中如何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宿迁是在行政审批改革领域较为彻底的城市,目前,行政审批事项已由193项压减为57项。同时,宿迁启动资格资质去行政化改革,清理出569个资格资质事项,其中421项考试鉴定下放给社会。在宿迁的决策者看来,党委政府要发挥政策顶层设计、产业宏观规划、环境法治保障等方面的作用,同时,要千方百计为市场和社会松绑,让市场在转型升级中的作用更加突出、更加显性、更加直接,这个思考无疑非常契合新常态的要求。

  二是产业布局中的生态优先如何落实到位。目前来看,宿迁市的产业发展与生态矛盾相对缓和些,良好的生态环境让“到宿迁来深呼吸”成为城市的靓丽名片,但这不是放松警惕的理由。新常态下,速度下来了,增长缓慢了,投资的饥渴更强烈了,这个时候生态是不是可以让一让呢?宿迁人的答案是否定的,他们认为,生态优先前提下的产业升级思维不能动摇,在新常态下,只有走出一条既有增长质量,又能让生态更加优良的路子,才是正路子、真路子、好路子。虽然宿迁在江苏面临着经济规模小、发展扯后腿的压力,但压力再大,宿迁人也要求动作不能变形,这个思路是值得尊重的。

  三是如何在即期不失序中精准把握未来方向。从宿迁的实际情况看,既要保持当前经济发展不失速、不失序,又要保持转型升级加速度、大踏步,本身就具有相当难度,而宿迁市正在妥善处理当前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关系,即当前发展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该抓的发展机遇要抓,该保持的速度要保持,而转型升级不是简单把速度降下来、把产能转出去,转型升级既要体现在解决当前突出发展矛盾上,更要体现在为未来发展打基础、管长远的载体建设、空间布局上,所以宿迁市的转型升级具有系统性、协同性和宽广的空间感。

  新常态下的转型升级既不会风平浪静,更不会一蹴而就,因此,转型升级需要新常态下的平常心,更需要抓铁有痕的责任心。当前,在“三期叠加”和各种矛盾交织的大背景下,新思维和责任心更为珍贵。从宿迁的实践不难发现,“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的宿迁精神特质,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而且不断生长出新的内涵,体现在转型升级上,就是不仅要解决“转”的问题,还要解决“新”的问题,不仅要“敢于”,还要“善于”,不仅要自律,还要他律。

  新常态下,转型升级在路上,作为改革排头兵的宿迁,发展中的新思维、新探索,值得去跟踪、发现、借鉴。(记者 郭奔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5-1-21 23: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