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社北京1月14日电(记者 张素)以中国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正式印发为契机,一场针对科技计划的“大手术”正式启动。
“病因”是什么?“手术”进展如何?“术后”效果将怎样?14日,有关方案的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记者采访专家进行解读。
“病因”:科技计划碎片化、科技项目取向聚焦不够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表示,目前国内有上百个科技计划项目,直接管理这些项目的国家机关超过40个,“庞大的体系造成科研项目重复申报、科技计划碎片化等种种弊端”。
科研项目多头申报、科研人员“跑部钱进”、项目经费缺乏监督等已备受诟病。数据显示,科研人员用于科学研究的时间占全部工作时间的平均比例为51%,其余时间主要用来争取项目资金。项目成果也令人担忧,比如农业科技领域的科研和转化比例,发达国家为1:10,中国仅为1:0.7。
另一突出“病因”是科技项目取向聚焦不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相继设立了星火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等多个项目。
“这些计划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科技计划的产出与国家发展的要求相比还远远不够。”科技部科研条件和财务司司长张晓原说,多重要领域亟需真正具有标志性、带动性的重大科学技术突破。
“进程”:首批纳入优化整合47项、2017年运行新五类计划
根据已出台的时间表,“手术”分为三步,第一步是2014年启动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建设,对部分具备条件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进行优化整合,在重点领域先行组织部分重点专项进行试点。
“首批纳入优化整合的科技专项有47个,其中不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相关预算将在今年两会期间提交。”财政部教科文司司长赵路说,优化整合采取“撤、并、转、规范”等具体手段,旨在大幅减少科技专项的数目。
赵路说,此次改革将逐步推进,“未来三年将有新旧两种体制并存”。最终于2017年全面按照优化整合后的五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运行,现有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经费渠道不再保留。
“术后”: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政府不再直接管理具体项目
“863”、“973”等名词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共五大类。
“既有各自的支持重点和各具特色的管理方式,又互为补充。”张晓原说,“五方面的科技计划都要纳入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建立跨计划协调机制和评估监管机制”。
根据国家科技管理平台这一设想,政府将不再直接管理具体项目。届时,科技部与财政部、发改委等部门组建联席会议,共同制定议事规则或审议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具体管理交由专业机构。
张晓原说,大多数国家都是由专业机构负责受理申请、评审、立项、实施过程管理和结题验收等,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当前将主要依托现有具备科研管理专长的单位进行改造,随着科技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再促进专业机构逐步市场化和社会化。
“科研经费的钱袋子真的要大动了。”中国科学院一位研究员说,政府部门将计划的管理权力交出来,让大家意识到科技计划改革“真的往前走了一步”。
万钢坦言,把优化整合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列为当前着力推进的改革任务,就是要以科技计划改革为突破口,带动科技其他方面的改革向纵深推进,从体制机制上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建立一个好的生态系统。(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