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83|回复: 0

人类最早的博览会,是怎样产生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3-2 19: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世纪中期,伴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到来,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而在此背景之下,1851年,英国举办了被称为水晶宫博览会的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为了这次博览会,英国政府耗用了大量资金,在海德公园建造了一座水晶宫。作为当时最大的建筑,水晶宫由钢铁与玻璃打造的史诗级建筑,长563米,宽125米,占地面积7万多平方米。

在工业化历史进程中,被视为是首届世界博览会的水晶宫博览会有着无与伦比的意义。正如波因特洛马拿撒勒大学副教授戴安娜·雷诺兹·柯迪亮(Diana Reynolds Cordileone)所说的那样,水晶宫作为世界工厂英国的象征,体现出了新的工业技术带来的强大生产力,建立了消费品的乐园,吸引了无数潜在消费者。同时,水晶宫让英国人燃起了无限自豪感,却掩盖了工厂体系下的剥削和不公。

柯迪亮认为,这幢闪闪发光的玻璃建筑映射出了19世纪的美好希望,但阴影中也隐喻着将来的危机——在水晶宫博览会上,德国军火制造商克虏伯(Krupp)的加农炮首次亮相 ;殖民地以英国的原材料和财富的提供者的形象出现 ;工厂工人的劳动成果被转化为夺目的商品。水晶宫是全球社会进步、工业发展、帝国兴起的标志,而它于1936年不幸失火遭到焚毁,冥冥中也预示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将给人类文明带来浩劫。从闪亮登场到浴火谢幕,水晶宫的命运与 19 世纪全球的历史轨迹竟如此惊人的相似。

以下内容经出版社授权节选自《世界大历史:62个大事件塑造700年世界文明》,标题为摘编者所取。

《世界大历史:62个大事件塑造700年世界文明》,[美]弗兰克·萨克雷、[美]约翰·芬德林主编,严匡正等译,中国画报出版社,2021年1月。

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Exhibition of the Works of Industry of All Nations)更常见的说法是水晶宫博览会(Crystal Palace Exhibition)或 1851 年大博览会(Great Exhibition of 1851),是维多利亚王朝中期进步和繁荣最显著的标志。这次博览会举办于工业时代,博览会场馆“水晶宫”由玻璃和钢铁架设而成,长 563 米,宽125 米。展会吸引了超过 600 万游客。连维多利亚女王也对展馆中的 1.4 万件机械、美术、工业和原材料展品赞不绝口。

维多利亚王朝中期,通常是以 1846 年《谷物法》废除和 1848 年宪章运动的失败为开始,以 1867 年《第二次改革法案》和 19 世纪 70 年代的经济萧条为结束。在这段时期,英国经济发展较快,政治局面也较为稳定。从 1857 年至 1871年,英国的国家收入增长了 80%,国民平均收入是法国的 1.5 倍,经济也以平均每年 3% 的速度稳步攀升。举办一场国际展览会,让世界上的其他国家都来称赞英国的繁荣,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主意吗?

尽管水晶宫博览会被认为是现代的第一次全球博览会,但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欧洲大陆的大型交易中心,这些交易中心基本上可以说是国际化的。不过在英国,这种中世纪的展览却尚未体现出国际特色。据说,到 1754 年英国皇家艺术协会(Royal Society of Arts)在伦敦成立,水晶宫的萌芽才就此产生。

世界博览会的开端

1761 年,皇家艺术协会举办了“艺术、制造和贸易”年度大奖的获奖者作品展。这次展览持续了七周,大获成功。随后,法国也举办了第一次工业展览会,这个点子来自三家制造厂的理事艾维斯侯爵(Marquis d’Avèze)。1789 年法国大革命之后,艾维斯侯爵发现他的生意很差,于是在 1797 年,他在巴黎安排了一次展会(实际上可以说是一次展销,因为展会上的物件是可以出售的),用来展示他的挂毯、地毯、瓷器,以及他邀请的其他行业制造商的产品。这次展会是如此成功,以至于法国政府吸纳了这个点子,决定在 3 座专门设计的建筑中每年举办全国展览会。法国之所以要如此做,部分原因也是为了向游客展示法国工业的强盛不输于其主要对手英国。不过由于两国早在 1797 年就已经开战,英国从未参加过法国的展会,因此也无从比较。

因为战事连绵、政局不稳,原定于每年举办的法国展览会往往好几年才能举办一次。1849 年,第 11 届也是最盛大的一届法国展览会开幕,吸引了超过 4500家参展商,持续时间达到了 6 个月。法国展览会上不出售任何物件,但法国人吸取了英国皇家艺术协会的经验,会为每次展会上的最佳展品颁奖。而在英国,这类展会却不再举办。英国人对此没什么兴趣,还认为法国举办展览只是为了削弱英国制造的商品众所周知的优势。不过,尽管英国没有了国家级展览,但技术学院却会组织工业展览。这些学院的设立,主要是为了教授工人阶级一些科学规律。它们于 19 世纪 20 年代开始蓬勃发展,很快就开始举办定期展览,以论证科学规律、展示机械设备——不过为了展出的需要,展品的尺寸通常会小于真正的设备。

水晶宫博览会也许最初源于一位英国企业家威廉·福瑟吉尔·库克(William Fothergill Cooke)在 1845 年的构想。在英国皇家艺术协会赞助举办了两次艺术和现代发明的小型展览后,库克建议举办一次国家级展览。协会采纳了这个建议,不过直到四年后才开始着手认真规划这个项目。历史学家们一直都在争论阿尔伯特亲王(Prince Albert)在促成水晶宫博览会这件事上所扮演的角色。阿尔伯特亲王出生于德意志,是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自 1843 年起担任皇家艺术协会的会长。早期的观点认为他起到了绝对的推动作用,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他清楚地认识到若在 1845 年举办全国性的大展览,时机并不算成熟,可能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而且在那时英国公众对他也并不十分了解。

阿尔伯特亲王与亨利·科尔(Henry Cole)的交情,使得他更进一步地介入到展览活动当中。亨利·科尔是一名公务员,对艺术和设计有着浓厚的兴趣,认为英国的工业产品在美学上需要有进一步的提升。他作为皇家艺术协会的成员,在1847 年及 1848 年帮助举办了几场小型的展览。这些展览很受欢迎,保持了公众对于举办更大型的国家级展览的兴趣。科尔还对推动艺术教育很感兴趣。他认为通过收集最好的展品,并将它们在国家级展会上展出,会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他希望展会能在市中心的建筑中举办,以吸引最多的观众,比如伦敦的特拉法尔加广场(Trafalgar Square)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伦敦和巴黎的多次工业展览都大获成功,似乎昭示着举办国际级别的大型展览的时机已经到来。这个想法深深吸引了阿尔伯特亲王,让他开始专注投身于该项目中。由于他与英国王室和政治领袖的关系非同寻常,所以他的推动力量十分强大。借此机会,他也能够更好地造福英国大众,同时提升他的知名度,可谓是一举多得。

在 1849 年 6 月的筹备会上,大家估计这次博览会将花费 7.5 万英镑(展会建筑 5 万英镑,奖品 2 万英镑,行政开销 5000 英镑),这笔钱可以通过公众捐款来募集。皇家艺术协会和阿尔伯特亲王可以获得富豪们的担保,保证银行能够预先支付贷款。为了激励制造商提高展品的质量,同时赢得制造商对博览会的广泛支持(筹备会上,大家一致认为这一点至关重要),博览会准备了价值不菲的奖品。皇家艺术协会认为,项目大约需要 2 万英镑的启动资金,但政府不愿支付这笔钱,游说伦敦贵族的举动也失败了。最终,一家名为詹姆斯 & 乔治·芒迪先生(Messrs. Jas. & Geo. Munday)的承包公司愿意提供赞助,于是皇家艺术协会开始 着手准备博览会的相关事宜。

1850 年 1 月 1 日,筹备展览的皇家委员会成立,阿尔伯特担任会长。在接下来的一年中,他们建造了水晶宫,准备了一场拥有 10 万件展品的国际博览会。委员会通过私人捐赠,筹得了 8 万英镑的资金,还有价值超过 25 万英镑的各种抵押品,做好了一切确保博览会成功的准备。但人们都觉得,如果是由国营企业来筹备的话,这次展会可能会变得更好。最终委员会不得不解除与詹姆斯 & 乔治·芒迪先生公司的合约,因为公众怀疑他们会借此机会谋得大量好处。

筹备委员会在全国筹集资金时,利用了地方组织作为中介。总的来说,英国北部的工业化城市如曼彻斯特和格拉斯哥(Glasgow)大都慷慨解囊支持博览会,而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城市如伯明翰、利物浦和巴斯(Bath)则显得没有那么大方,不过这一点也并不出人意料。

1850 年 1 月,筹备委员会挑选人员组成了建筑委员会小组,征集合适的场馆提案。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他们收到了 254 份提案,但没有一份令人十分满意。建筑小组决定按照自己的计划,用砖块、钢铁和石头构建展馆,其穹顶比圣保罗大教堂的还要大。不过建筑小组以外的任何人都不赞同这一提议。就在这时,约瑟夫·帕克斯顿(Joseph Paxton)提出了一份草案。他是德文郡公爵(Duke of Devonshire)的园艺师,在设计温室方面颇为在行。草案建议用钢铁和玻璃搭造场馆,让整个场馆看起来就像个巨大的温室。他的设计被刊登在《伦敦新闻画报》,受到了公众的一致好评,委员会最终采纳了这一方案。

施工队几乎即刻便开工了,因为此时距离博览会开幕只剩下九个月的时间。通过预制各零部件的方式,展馆迅速地拔地而起,在 1851 年 1 月竣工。展馆占地18英亩,为了避免砍掉一些老榆树,设计师把它们罩在了屋顶下。这座使用大量玻璃搭造的建筑深深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力,流行的幽默杂志《笨拙周报》(Punch)也发表了许多关于展馆的漫画,描绘其玻璃的覆盖面积之大。

历史学家约翰·R.戴维斯(John R. Davis)认为,《笨拙周报》在普及“水晶宫”这一展馆的昵称时厥功至伟。在当时,水晶宫可算是建筑界相当了不起的成就。预制各零部件然后组合成建筑的方式前所未有,而所有钢铁打造的建筑支撑结构——支柱、大梁、窗框等,都可以更换。与之类似的是无数 4 英尺长、10 英寸宽、1 英寸厚的窗格玻璃,它们也是预先制造的。在工地最热火朝天的那段日子里,玻璃工匠每周要装上 1.8 万块这样的玻璃。伦敦建筑师和设计师欧文·琼斯(Owen Jones)负责内部设计。他采用了当时流行的主色调,在建筑内部的栏杆、支柱和其他金属上喷上了蓝色、红色和黄色的颜料,把整个会场装扮得活力十足。

博览会于 1851 年 5 月 1 日正式开幕,游客可以在展馆中欣赏到超过 10 万件不同的展品。主办国英国和其殖民地的展品占据了展馆一半的空间,展馆另一半则分配给了其他国家。除英国外,法国和德意志的展品也非常优秀,令人印象深刻。美国占有了除英法外最大的空间,但他们的展品不足,甚至没有放满。不过,在最初遭遇一些批评之后,美国展品尤其是火器及农业工具,以其简明实用很快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在博览会中,最引人注目的展品是一颗印度钻石,其重量达到 186 克拉,被称为“光之山”(Koh-I-Noor)。

1.jpg

水晶宫博览会。

最初三周,水晶宫博览会的门票高达 5 先令,随后有了显著降低,在一周的大部分时间内都只要 1 先令,以便让平民能够进去参观。男性的季票是 3 英镑 3先令,女性的季票则是 2 英镑 2 先令。但关于博览会票价是否过高的争论依旧持续了很长时间(有些雇主会给员工补贴一部分门票费,算是帮了一些小忙)。除去政府到后来才资助的 15 万英镑,展会的资金都是通过私人和志愿捐赠的途径募集的,不过政府也没有对这部分资金征税。共有超过 600 万游客参加了这次博览会,有一些政治家和警务局领导担心秩序问题,但展会还是在愉快的氛围中有序地落下了帷幕。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水晶宫博览会都可说是大获成功,还将世界博览会这一盛事传承了下去。最近的一次世博会于 2010 年在上海举办,会上展现出了中国近些年来在经济和文化上的长足发展。

水晶宫博览会最后盈利颇丰。其中 18.6 万英镑被用去购买南肯辛顿区(South Kensington)的土地。如今,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Royal Albert Hall)和其他一些著名建筑便坐落于此区。

博览会结束后,一家私人公司以 7 万英镑的价格买下了水晶宫,将其拆解后在伦敦南郊的西德纳姆(Sydenham)重建。水晶宫在接下来的许多年中都继续充当展览馆和会议中心,直到 1936 年的一场大火将其毁于一旦。博览会剩下的盈余于 1891 年被皇家委员会用以设立奖学金项目。直到如今,这个项目仍在奖励那些在科学和艺术上有所成就的学生,这也是阿尔伯特亲王的一个心愿。

在水晶宫中,让人看到了 19 世纪的梦想以及 20 世纪的噩梦

水晶宫博览会是 19 世纪中期的重要事件。它既包含着崭新的工业时代的梦想,也昭示着将来的噩梦。水晶宫是科技进步的象征,让人们看到了美好的未来,而它逐渐沦为游乐场所,最终于 1936 年毁于大火,与那时水深火热的世界交相辉映。博览会庆祝着这个世界向机械时代的伟大转变,也预言了这样的转变将会给全球带来怎样的剧变。

通过水晶宫博览会,英国大大增强了自信,最终确立了维多利亚王朝中期英国的价值观 :劳动、商业、自律和消费。在英国之外,水晶宫博览会揭开了一个工业化国家展示炫耀、沾沾自喜、自我推销,并彼此展开竞争的时代。国际博览会的风潮一直持续到了 20 世纪。作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公共活动,这些世界博览会帮助促进了许多现代社会结构的形成,培养了大众旅游休闲的新方式,促进了消费主义的诞生,建立了公众行为的新标准,还让各种社会阶级在同一公共场所出席。在这次博览会中,政府以一种新的方式参与进来。在政府的帮助下,博览会成功地实现了寓教于乐。这样的一种形式为现代的博物馆所广泛采用。

水晶宫博览会反映出了人与商品之间的一种崭新的关系。从壮丽宏伟的水晶宫本身,就能明显地看出这种全新的关系。对于参观博览会的 600 万名游客而言,水晶宫既是巧夺天工、美轮美奂的建筑,又是聚集和展现工业时代产品的乐园——这是现代百货商店和购物中心的前身。游客不仅为展品的数量感到震撼,还为这些新事物的前景所吸引。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和工业革命后的欧洲其他国家,工业革命就意味着前所未有的大量新鲜事物的涌现。由此,人与商品的关系,以及购物模式,都开始发生转变。这帮助确立了当今社会多变的潮流和消费主义观念。

水晶宫博览会还引发了关于建筑和工业设计的辩论,这场论战最终导致了 20世纪早期的现代主义美学理论的产生。水晶宫是现代钢筋与玻璃搭建的摩天大楼的前身,其独创性地采用了预先制造各部件然后拼装的建筑方式,昭示着工业材料在公共建筑上的新应用,带来了“工程建筑”的新形式。现代城市的钢筋与玻璃结构正是从水晶宫得到的启发。最后,从世界各地带来的原材料,让参展的英国人见识到了海外的富饶、异国的情调。在接下来的 50 年中,大英帝国的版图几乎翻了一倍,可以说这与水晶宫博览会不无关联。在水晶宫中,我们看到了 19 世纪的梦想以及 20 世纪的噩梦。

水晶宫博览会是一种全新概念的公众活动

人们普遍认为,水晶宫博览会第一次让英国公众见识到了工业化的进程。1851 年,英国只是完成了部分工业化,不过其第一阶段 :1800 年左右因为蒸汽机改进而导致的生产机械化已经实现。未来在工业化和机械化范围上的扩大,基本只是水到渠成之事。博览会的组织者们尤其注重于让公众了解未来,同时也在设法缓和新的工业化经济产生的社会矛盾。19 世纪 40 年代,对英国来说是国内冲突不断的时期。日益不满的工人和陷入激进的宪章运动,使得英国的政治局势极为紧张。

欧洲大陆 1848 年革命的浪潮就是工业化国家社会不稳定的证明。对于上层社会和中层社会的观察家而言,社会动荡的迹象比比皆是。在英国,工业化造成了城镇人口飙升,这导致了一个悖论 :传统的社会学说认为,城镇人口具有潜在的革命性,对于国家安全存在威胁,而新兴的工业城市恰恰正在创造这群人——他们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经济和政治潜力,感受到了自己遭受的不公待遇。年轻的德意志制造工人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在 1844 年出版的著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对这些城镇工人的糟糕状况进行了详细描述。1848 年,卡尔·马克思出版《共产党宣言》,在书中,他鼓励无产者联合起来,与新兴的工业资本主义抗争。而上层阶级、工厂主及新兴的中产阶级相信这些社会变革中存在着让他们恐惧的东西。

水晶宫博览会的目的就是要应对这些恐惧。用阿尔伯特亲王的话来说,博览会要成为“科学、艺术和工业的学校,培养全世界人民的手足情谊”。博览会的组织者紧紧抓住这一目标,向公众传达工业发展和新的机械加工方式带来的好处。这就意味着要尽可能多地让观众参与进来,而组织者制定的入场票价也很好地贯彻了这一理念 :在 144 个开放日中,有 80 天的票价被定为 1 先令,让工人阶级也能进入参观。尽管这一价格依旧不是赤贫阶级能够支付的,但毫无疑问在举办公众活动上,组织者走出了具有创新性的一步,让参观人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尽管批评者担心这些游客可能行为不端、举止粗俗、不守秩序,但最终证明他们多虑了。在相当于英国人口数五分之一的总共 600 万名游客中,有 400 万都是在票价为 1 先令的日子里进来的。因此,水晶宫博览会可以说是一种全新概念的公众活动。

就这样,水晶宫博览会转变了数百万普通人的旅游观念,开启了大众旅游的新时代。许多工人阶级的游客通过托马斯·库克(Thomas Cook)商人提供的旅行服务来到伦敦参观水晶宫,然后于当晚赶回家里,从而不耽误第二天的工作。

第一次让来自不同阶级的人群出现在无差别对待的公共场所

在 1851 年以后,世界博览会成为数百万欧洲人的旅游目的地,新型的休闲旅行潮流就此诞生 :500 万游客参加了 1855 年的巴黎世博会,600 万游客参加了 1862 年的伦敦世博会。与会人数随后还在稳步攀升,1867 年的第三届巴黎世博会吸引了900 万游客,1889 年的第四届巴黎世博会吸引了 2700 万游客,而 1900 年的第五届巴黎世博会则创造了空前的纪录,参展游客达到了惊人的 5000 万。随着铁路技术的持续发展,人们对于旅游的渴望不断增长,创造了旅游这一新的产业。

来到水晶宫博览会的大量游客还建立了公共场所的行为举止的新标准。1851年,英国的许多人口都住在农村,他们也从来没有旅游经历,因此需要学习如何在城市里表现得举止得体。理查德·阿斯克里尔(Richard Askrill)等人撰写了《约克郡游客的博览会参观指南》(Yorkshire Visitors’ Guide to the Great Exhibition)等手册,告诉游客在城市里应当如何表现 :不要随地吐痰,应当定时洗澡、勤洗勤换衣物。还有一些指南则告诉游客不要推推搡搡,应当有秩序地进出展馆,与曾经参加过展览的有经验的游客一起——以便得到指导。这些公共场合的行为的背后,隐含着“自律”这一要素。

在那些票价 1 先令的日子里,警察的监管力度有所加强,但游客依然能够仔细观察水晶宫的每一个角落。通过水晶宫三楼的美术馆,游客可以俯瞰展馆,人群和展品尽收眼底。这一切也向游客逐渐灌输着“自律”的习惯,正如 1901 年全美博览会的指导手册中所写到的 :“请记住,当你走进博览会的大门,你也就成了展览的一部分。”1851 年的水晶宫博览会开了先河,教会了大众在全新的工业社会的公众场合,应该有着怎样的得体举止——如今,在商场和机场里,这些自律的行为在我们看来已经是习以为常了。

2.jpg

电视剧《南方与北方》剧照。


水晶宫博览会平息了贵族和中层阶级对于广大人民的行为举止的担忧。上层阶级和工人阶级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交流和合作,培养了所谓的“手足情谊”。在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阶级结构壁垒分明,水晶宫博览会第一次让大量来自不同阶级的人群面对面地出现在无差别对待的公共场所。上层和中层阶级通常会聚集在水晶宫的中央位置,但在那些票价 1 先令的时间段,他们只能和工人阶级共享这片区域。各大报纸纷纷登载关于“英镑和先令”(上流阶级和中产阶级的游客的门票费更昂贵)会面的评论。不过出乎中产阶级的游客意料,他们没有看到“肮脏粗鲁、大声说话、满嘴酒气的野兽”,而是“干净整洁、遵守秩序的工人”以及他们的家属。通过这次展会,各阶级之间的紧张情绪得以缓和。

水晶宫博览会声称的“手足情谊”,还史无前例地在管理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上有所体现。工厂主愿意付钱让工人去观看展览,而工人们也制订了储蓄计划,从每周工资中节省出一部分用作参加展会。这导致了另一个悖论的产生 :工厂主希望工人们通过展会了解到工业生产的巨大潜力,而工人们参加了展会以后,却逐渐意识到他们自身处在一个怎样的不利处境中。

1864 年,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工人联合会(International Working Men’s Association)即第一国际(First International)成立,正是在 1862 年伦敦世博会之后。从这个角度来看,1851 年水晶宫博览会之后的世博会浪潮,催生了部分工人的阶级意识的觉醒。水晶宫博览会所取得的巨大成功,甚至超出了组织者的预料,还改变了全国对于博览会、展览以及公共教育的看法。

“商品拜物教”:水晶宫的展品的“乐园”创造了一种消费现象

这次博览会最重要的教育遗产便是 1857年建立的南肯辛顿博物馆(South Kensington Museum),目的是为了继续向公众介绍工业化的生产过程。同水晶宫博览会一样,南肯辛顿博物馆也是一个无差别对待的公共场所,鼓励不同社会阶级的人汇聚一堂。博物馆从此慢慢成为推行公共教育的场馆。这家博物馆并非英国的首家博物馆,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及其他几家重要的博物馆早在 1857 年之前便已存在,但它对公众开放的方式却是全新的。

在 19 世纪 50 年代,想参观大英博物馆的游客需要事先写好申请,经过批准方可参观。这种流程有效限制了公众的参与度。此外,大英博物馆的开放时间也十分有限,相关领导拒绝在馆内安装煤气灯来延长开放时间。相比之下,南肯辛顿博物馆进行了十分友好的创新,馆内有一家餐厅,还在晚上(通过煤气灯)对工人阶级开放。历史学家托尼·本内特(Tony Bennett)认为,这种于 1851 年以后出现,将教育、展示和公众性创造性地结合起来的方式,实际上是国家用来管理公众的全新机制。与远离人们视线的惩戒机制(监狱等设施都设置在公众视线之外)不同,这种全新机制体现了更加柔和的控制——并非向公众展现国家力量,而是通过向公众展示知识,从而“赢得他们的心”。

水晶宫博览会之后,在英国及其殖民地、欧洲大陆以及美国,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如奥地利维也纳的艺术与工业博物馆(Museum for Art and Industry,1863)和德国柏林的应用艺术博物馆(Applied Arts Museum,1875)等一系列新的博物馆都是以南肯辛顿博物馆为模版建立的。而在其他一些博物馆中,王侯和贵族的收藏逐渐被放到了公众的目光下,比如维也纳的艺术史博物馆(Imperial Art History Museum)。这股兴建博物馆的风潮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国家在其中扮演了创造公众展示环境、制造知识的角色。随着博物馆拔地而起,许多新学科(比如艺术史和人类学)也逐渐诞生。而公众对于展品的渴望,与国家作为知识的管理者和组织者的角色交织在一起。博物馆成了一个征服世界,并将珍奇物品带回本国的理由 ;国家是否强盛,能否让自己的国民了解世界,则可以在博物馆中得以体现。这成了一种全新的公众教育的方式。

在促进教育和手足情谊的同时,水晶宫博览会还让劳动人民看到了未来的繁荣前景。农村和城市的工人阶级通过展览,认识到了新型的消费方式。博览会的教育目的非常明显——让工人阶级接受维多利亚工业社会的全新价值观 :工作、自律、帝国主义和消费主义。博览会上展品的分类——原产品、机械和制成品,使公众意识到了工业制造的能力与潜力,而制成品占大多数,也预示着将来人们会越来越多地使用消费品。所有来到水晶宫的客人都为那里品种繁多的展品惊叹不已,甚至连维多利亚女王都把水晶宫称作展品的“乐园”。

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将如此多展品向公众展现的先例。从用于制造的机械到大批量生产的鞋子和披肩,水晶宫中充满了各种工业时代的新事物。对于大多数来自农村的游客而言,琳琅满目的展品带给他们的冲击力是无与伦比的。尽管这些展品并未标价(到 1855 年才首次给展品标价),但消费观念却是水晶宫博览会所宣扬的。因此,水晶宫实际上是现代百货商店和购物中心的前身,其中弥漫着对物质的渴望。博览会对各个阶层的人而言都是公平的,与此同时,它还在所有人心中植入了消费者的标识。

水晶宫的展品的“乐园”创造了一种消费现象,卡尔·马克思将其称为“商品拜物教”(commodity fetishism)。根据马克思的说法,这是工业体系中诞生的一种新的经济和社会秩序,其标志之一即商品的创造——通过客观的工业过程产出,并在客观市场销售的产品。当某物品(比如一双鞋)进入市场,它就有了自己的生命。这双鞋如今是一件商品了。但商品的重要性远远超出其实用性,在某些情况下,商品具有象征价值,即鞋不仅是用来穿的,它还具有其他意义。

按照马克思的理论,“拜物”即是让一件商品有了一定的象征价值。在一个由工业过程创造的世界中,消费者如果为某一物品深深迷住,不再考虑那些通常非人道的生产过程,而去购买它,这种心理状态即商品拜物教。我们很少会去考虑位于那些偏远地区的鞋类工厂,我们很多时候购买商品也不仅仅是出于需要它的动机(还可能是因为其附带的社会象征、品牌名称或商标)。

在水晶宫的工人游客并没有意识到他的劳动力已经通过机械转化为消费品。实际上,“乐园”的幕后是工人们遭遇的不公和剥削。水晶宫“是一座闪闪发光的神庙,社会发展的信徒和奴隶在这里汇聚一堂,共同参拜”。来到这里参观的英国工人期待着未来会变得更好,能够享受到一定的物质好处,这最终抑制了他们的革命潜能。随后的博览会则成了消费主义的朝圣之行,通过购物带来的无与伦比的满足感最终对 20 世纪的工业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来源:搜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1-25 04: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