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内罗毕讯 近日,乌干达主流报纸之一《观察家》报刊文指出,中国向乌干达提供援助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这些项目虽有利于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了大量廉价的中国商品赚走了当地人的钱,短期来看并未带来更多工作机会,提高当地生活水平。全文摘要如下: 中国投资600万美元在纳古鲁修建的中乌友谊医院是中国向乌干达医疗领域最大的援助项目,象征着两国关系进一步加强。这座医院也让批评中国的声音减弱了不少。之前,许多人认为中国只注重与乌干达政府打交道,投资修路,而不是改善当地民众的居住和卫生条件。但是,中国在这里的援建项目仍然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特别是修路,而这些项目都与中国在乌干达的商业利益有关。
除了中乌友谊医院,中国的援建项目还包括高速公路、外交部办公大楼、总统办公楼、渔船码头、水产展示中心等。然而,和其他国家不一样,中国的援助资金大部分在中国自己的手中流动。援建项目都由中国公司执行,他们从中国政府手中拿到资金后更愿意雇佣中国人,大部分设备也是采购自中国,这样的做法让乌干达人很少得到工作机会。 中国的基础设施项目为廉价的中国商品进入市场提供了便利。坎帕拉市中心的店铺和露天市场里充斥着手机、收音机、衣物和鞋等来自中国的商品。这些商品价格便宜,对当地人而言可算是价廉物美。 然而,在一份由坎帕拉商人协会向政府递交的名为《乌干达外国人对经济的影响:乌干达的得与失》的报告中,坎帕拉商人协会认为中国的廉价商品让乌干达当地商人受制于人,钱都被中国人赚走汇回国内;同时这些中国商品还带来了输入型通胀,蚕食了民众的储蓄,推高了生活成本。乌干达政府称,自2009年起乌干达的通胀大部分源于与中国等主要贸易伙伴进行进口贸易而导致的输入型通胀。 当然,乌干达政府对中国的援助是十分欢迎的。政府官员称中国的援建项目为乌干达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减少了对外国的依赖,并增加了纳税人的收入,还将帮助乌干达发展价值增值产业。尤其是中国的援助不附加条件,政府非常欢迎。(完)(新华社记者王晨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