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湘江桔子 于 2012-2-26 05:51 编辑
原文地址:修身与齐家——常福居士金龙书法与随笔作品网络展 欢迎转载分享
作者:常福居士
心 态
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
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
言语以简重真切为第一。 ——吕坤《呻吟语》
要使心态平和,一需心术笃实诚恳而忌心术不正;二要容貌端庄稳重而不虚浮夸张;三是言语真切简洁而忌浮夸。
自然,有了好的心态,你的“性情”也随之平和了。
五 福
仁义,礼智,诚信,
忠孝,廉洁,此五德乃人生得福之因也;
长寿,富贵,康宁,好德,旺族,
此五福乃人生种福之果也。
富贵是人所向往的。但有的得富却无贵,有的存贵而无富,有的富贵并存却无子孙后代,有的三者皆有,但无寿享受。
人生在世,究竟为的是什么?
为的就是“五福临门”,何谓“五福”?一曰“长寿”;二曰“富贵”;三曰“康宁”;四曰“好德”;五曰“旺族”。人生在世,五花八门,只有“五福临门”,才是最幸福、最美满的人生。
怎样才能“五福临门”呢?本人提出:“仁义,礼智,诚信,忠孝,廉洁,此五德乃人生得福之因也;长寿,富贵,康宁,好德,旺族,此五福乃人生种福之果也。”简言之,仁义让你健康长寿;礼智让你平安宁静;诚信让你衣食丰足;忠孝让你子孙贤达;廉洁让你名节不辱。因此,以上“五德”是一切快乐和幸福的源泉,是一切好运和福气的根本。但快乐、幸福、好运、福气及一切享受的东西,都像是树上的果,摘完了就需要我们及时、不断地再施肥、再培植。否则,祖上积累了再多的德,父母或自己创下了再多的财富,但如果贪图享受不再继续追‘德 ’种‘福’,那么你所创造的财富,最后仍归五家人(天灾、人祸、贼盗、官司、败家子)所有。这就是“富不过三代”的根本原因!
鉴于此,我们以佛家的慈悲之水灌溉心田;用道家的智慧之光普照善苗;将儒家的仁义之心广施善肥。我坚信,心力能造福,心田能结果。种福就须种下“仁义、礼智、诚信、忠孝、廉洁”这五德之种,才会结出“长寿、富贵、康宁、好德、旺族”这五福合一的美果!
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愿五福常临好人,愿好人常享五福。
独 智
天下有三门:由于情欲,入自禽门;
由于礼义,入自人门;
由于独智,入自圣门。
——扬雄《法言·修身》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白手起家而成大业者会越来越少。唯得到什么样的“武器”,才能以奇制胜,独压万人,而靠近成功之门呢?
心态端正、性情平和、处事得体、知过止观、恩怨分明等等,这是现代创业者、尤其是 “寒门子弟 ”在社会立足、搞好社会人际关系的基石。在信息与智慧主导的时代里,要想图强,首先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性格特长,订下自己的人生计划,选择与众不同的人生道路。并竭力使自己知行合一,进入“圣门”。
空 灵
空到无空处,无空亦是空。
有与无,好比阳与阴,阴极即阳始。同样,无到无处,“有”亦开始。迦叶禅师有偈:“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何于一法中,有法有非法。”
名画家黄宾虹的画,笔笔很实,但又给人空灵之感;弘一大师的书法笔笔精到,但又空旷恬淡。独步艺林的大家,其作品不只是点、线、面间的表现,更多是作者笔墨意象的抒发,是作者生命力和心性的表达,透出了生命之美、艺术之美,却又以艺术的形式返回到生活中。故此,凡大家者,其作品常常给人空灵旷远之感。正如佛语:空到无空处,无空亦是空。
起 居
久视伤心损血,
久坐伤脾损肉,
久立伤肾损骨,
久卧伤肺损气,
久欲伤精损神。
养生鼻祖彭祖曾说:“惜精养神,服食众药,可得长生。但男女不知交接之道,虽服药也无益。男女得道相交如同天地风调雨顺万物茂盛。”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讲道:一些人中年后百病缠身,是青年纵精施泄落下的病,可惜的是这些人年轻时不相信,到老才有所体会,为时已晚。
守 一
无病是第一利,知足是第一富,
信赖是第一亲,解脱是第一乐,
潇洒是养心第一法。
十年前,我因药物过敏被送进了病房,每天旭日东升或夕阳西下之时,我都会站在窗前,被窗外的世界所吸引。看那上班的人们虽然辛苦,但至少能健康自由地生活,想到自己还不知道能不能健康地走出这病房,顿时悟出“随缘而惜福”,“无病而知足”的含义。因此人只有经历了生离死别,才知道什么叫 “平安是福”;人只有经历过“利令智昏”的波折后,才会说出“知足是那么的富有”。同样,朋友之间,如果相互建立信任,那就亲如兄弟;若常有烦恼,金钱也不会让人快乐。
万事不执着,不强求,不存偏见,随缘放旷,解脱而养心矣。
天 地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
黄帝问岐伯古人为何年寿都能过百?岐伯回答:无非是饮食有度,起居有常,顺应天地自然变化,身体与精神协调如一,没有恼怒和忿恨,行为不脱离于世俗,举止衣着又不仿效于习俗,在外不使形体过劳,在内没有思想负担,以“安逸为要务,以愉悦为满足”,自在乐得,所以长寿。而现代人颠倒生活习惯,作息无规律,阴差阳错,只图一时快乐,以致精气神耗散,所以到五十就衰老了。(《内经·上古天真论》)
在古代,人们通过对生命现象的观察,认识到大自然的变化是一切生命产生的根源,正如《素问·生命全形论》中提出的“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强调了人作为一种生物,一个整体,要想得益于自然,就得顺应于天地阴阳的变化,根据天地阴阳的变化,掌握阴阳消长的规律,吸收天地自然的精气,让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来调节人的气血精神,使自己精气神内守不泄,延年益寿。
因此,要顺应四时而养身。那如何因时顺养呢?
本人总结《内经·四气调神论》的精华部分,归纳“四季四要”供读者参考:
春季四要:要早起、要宽善、要养肝、要计划未来;
夏季四要:要早起、要愉悦、要养心、要开拓进取;
秋季四要:要早睡、要收敛、要养肺、要回忆总结;
冬季四要:要晚起、要养神、要养肾、要休养生息。
恬 淡
人能淡默恬愉、不染不移,养其心以无欲,
颐其神以粹素,扫涤诱慕,薄喜怒之邪,
无爱恶之端,则不请福而福来,不让祸而祸去矣。
——葛洪
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认为神是生命的核心及根本。他提出,要形神兼备,先要调节精神状态,使心志宁静,即所谓“养生”。《道意篇》云:“人能淡默恬愉、不染不移,养其心以无欲,颐其神以粹素,扫涤诱慕,薄喜怒之邪,无爱恶之端,则不请福而福来,不让祸而祸去矣。”
精气神为内三宝,耳目口为外三宝,内宝不为物所流,外宝不诱中而动,不见可无欲。使心不乱是以内养三法,常要垂廉返照,降心于丹田。
颐 养
凡冬不欲极温,夏不欲极凉,春不欲冒风沙,
秋不欲侵脾湿,不欲露卧星下,不欲眠中操扇,
大寒大热,大风大雨皆勿冒之。
人之寒热往来者,其病何也,此乃阴阳相腾也。阳不足则先寒后热,阴不足则先热后寒。又上盛则发热,下盛则发寒。皮寒而燥者阳不足,皮热而燥者阴不足。皮寒而寒者阴盛也,皮热而热者阳盛也。阴之盛也,阳必不足;阳之盛也,阴必不盈。故:阳不足则助之以火精,阴不足则济之以水母者是也。
“秋冬温足冻脑,春夏脑足俱冻。”人体的生理过程会随着四季自然的变更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季节的不同,得的病亦各异。如风、寒、湿三邪,浸入人体,在冬天为骨痹,在春天为筋痹。因此,懂得自然界的“四季宜忌”(见本书《天地篇》),才能顺应自然,做到冷暖随季节而变化,从而“天人合一”,颐养天年。
性命
存心以养性,修身以立命
人之一生,真正知道“性命”二字者已到“气绝身亡”之时。纵观史之圣贤长寿、颐养心性者,无不修身养性而保其身 。
凡欲修身养性,须雅室静坐。顺温凉之宜,明燥湿之异。每夜半后或五更时及午前,先阿出浊气,定心闭目,叩齿三十六通次,以两手抱项后,微微出入,不可使耳闻之。又以两手掩耳,以指弹击脑后天鼓二十四度,摇颈左右,顾肩二十四度,然后以大指皆拭目九次;兼擦鼻左右七次,以两手摩天庭及面,不拘次数。以舌抵上腭,漱津满口,合作三咽,如此九咽。令入胃存,胃神承之,又以手背擦肾堂二十四度,谓之固精门,然后兀然收心,万虑俱忘,闭气良久,微微放出,想丹田火发,自下而上,遍烧全身。体则邪魔不敢近也,灾病不能侵矣。
安 逸
心随境移。
佛说“身不染尘,心不执着。”如果你所处的人文环境变了,而你仍持旧观、旧习,与人格格不入,那你不是自以为是,就是顽固不化了。
工作、生活、修身皆当顺应自然:事业未成功时,当以事业为第一;事业成功后,当以婚姻家庭为第一;结婚成家后,当以抚育子女为第一;子女成材后,当以修身养性、积善从德为第一。
故心随境移者,身自在、人安逸。
正如:终日悠悠坐禅关,身在清风白云间。
心外无尘俱无物,满目青山复青山。
李氏家训
如山岳高峻而不动,如日月贞明而普照。
宽大其,足以并包;平正其心,足以制断。
奉先思孝,处下思慕,倾己勤劳,
以行德义,此为君之体也。
释义:作为领导者,应该像高山峻岭一样巍然不动,像日月一样贞明,宽厚为怀,普照四方;其表象应宽大,足以包容天下;处事公平公正,不可独断;敬奉祖先,思贤齐孝;在外则恭敬慎重,以身作则,大行德义。这是君主必须具备的素质。
李世民的背景资料: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598—649),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在位期间,唐王朝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史称“贞观之治”。《帝范》乃唐太宗李世民为其子高宗李治而作的训诫,其内容主要是告诫太子李治将来如何当好皇帝。
作为决策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和品格,才志高明、公平公正、仁德齐备,能掌控大局,运筹帷幄。这样才能得到下属的拥戴。李世民为其太子所立的家训,千古传诵,对现今仍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
如诗云:志如高山峻,胸怀日月才。
纳言从谏著,贞观盛世来。
周氏家训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饮食衣服,若累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
释义: 由节俭的生活转为奢侈是很容易的,从奢侈的生活转入节俭就很困难。饮食穿衣,要知道来之不易,不要轻易挥霍浪费,好好珍惜。
周怡背景资料:周怡(1506—1569),明代天平(今安徽当涂)人,字顺之,号讷溪水,嘉靖进士。周怡一身正气,为官严峻廉洁,嫉恶如仇,论事辄议,言之以诚,心迹坦然。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国人向来居安思危,要知道今天的富足生活,是靠一代代人艰苦奋斗而来的。所以感恩、节俭,饮水思源,并将这种美德一代代发扬下去。
郑氏家训
为家长者,当以至诚待下,
一言不可妄发,一行不可妄为,
庶合古人以身教之意。
临事之际,毋察察而明,毋昧昧而昏,
更须以量容人,常视一家如一身可也。
释义:作为家长,应以真诚之心对待家人,一句话不能乱说,一件事不可妄为,凡事要符合古人身教的传统礼节。行事之际,对于细节微小的事不必过于明察,也不能把糊涂的事办的更加糊涂不清,需要保持宽容之心,经常把一家看作自身一人就可以了。
郑涛背景资料:郑涛,字仲舒,元代浦江人,擅长诗文,官至太常博士。其家族自宋代建炎初年到郑涛生活时代已十代同居,以诗书礼义传家,被称为“义门郑氏”。《宋史》、《元史》的孝义传中,都记录有郑氏家训。
作为一家之长,要树立典范作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这样家人成才的机会高很多。家长从言行举止上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榜样,良好的引导、教化家人。古往今来,有识有才之士,皆离不开良好的家范和性情教育。
第二次创作
陈氏家训
教人读书,即是我读;教人做文字,
即是如我自做;教人解书,即是我自解;
教人熟而记得,即是我自熟自记得。教人便是自学。
如此力行,不待人有长进,我亦自有长进。
释义:教人如何读书,就是自己在读书;教人如何写文章,就像自己在写文章;教人如何读懂书的含义,就是自我剖析;教人熟练掌握并记住,就是我自己熟练掌握。教人就是自我学习。这样身体力行,不等到让别人有所进步,自己已得到提升。
陈栎背景资料:陈栎(1252—1334),字寿翁,徽之休宁人。栎生三岁,祖母吴氏口授《孝经》、《论语》,辄成诵。五岁入小学,即涉猎经史。七岁通进士业。十五,乡人皆师之。宋亡,科举废,栎慨然发愤,隐居不出,潜心著述,有《四书发明》、《尚书集传纂疏》、《礼记集义》等著作留世。
陈栎的这篇家训,为历代读书人所钟爱。陈栎首先强调儿子要做到先为人师表,把心力全放在学生身上。他还教导儿子如何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如何注意言谈举止,如何与别人沟通并友好相处,还让儿子守“勤”、“谨”二字。陈栎的教子之法,慈父之爱,有严厉有呵护,让人倍感亲切。作为父母,应多给孩子必要的关爱和教诲,这对他们的成长是必不可缺的。
十几年前,我应深圳大学章必功校长之邀,在中文系开设了《大学书法》课并任主讲教师。父亲得知我要走上大学讲台,立即写信要求我在任教中要做到为人师表,把心思全放在学生身上。父亲说自己年轻时在爷爷的弟弟金寄桴创办的“浙江省第一渔民小学”任教时,爷爷就是这样教他的。其实陈栎的家训,和家父的教诲都是慈父之爱。现在回忆起来,觉得当时年轻,没有教给学生多少知识,倒是为了备好课,把自己的书法基础打扎实了。
蒋氏家训
收租及各项出入,
俱遵我所定准斛准斗,不得改易。
交易及买卖日用等类,
不得以重等入,轻等出,及用大小秤。
仓场须常自检点,不可作践五谷。
释义:收租及各项出入,都要按照我所规定的标准的斗斛,不能随意改变。用来交换和买卖的日常用品,不能重入轻出和轮换使用大秤小秤。仓库要经常亲自检点,不能糟蹋粮食。
蒋伊背景资料:蒋伊,字谓公,号莘田,常熟人,清康熙进士,官至监察御史;著有《莘田诗文集》。
这段文字充满了朴实厚道的治家智慧,经商要公平公正,不使奸诈欺骗,以礼德服人,此为商道也。
韩氏家训
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
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
释义:木材之所以能成为房屋、器具,是工匠制造而成的。人之所以能成为人,是由于腹内有诗书。读书靠勤奋得来,不勤腹空虚。要知道学习的能力,闲人愚人在开始时都一样。
韩愈背景材料:韩愈(768—824),字退之,汉族,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古诗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中国历来重视诗书礼教,几千年来在儒家文化主导下,无数文人墨客创造了丰富的经典文化。今天我们更需要在传统文化上创造属于当代的新生文化。伴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若要走向高度文明,离不开知识。而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便是读书。希望当代读书人皆奋进,再创一个新时代。
吕氏家训
气象好时,百事自当。气象者,辞令,容止,
轻重,急徐,足以见分,
亦贵贱、寿夭之所由定也。
——吕本中《童蒙训》
释义:荥阳公曾说,后辈刚开始学习时,一定要领会并练就必要的精神气质。精神气质好时,什么事都能独当一面。所谓气象,会通过人的言辞、容颜和举止及处事的轻重缓急之中充分地显现出来。不仅君子与小人根据这个能划分,人的贵贱和寿命长短也都与这个有关。
吕本中背景资料:吕本中(1084—1145), 字居仁,寿州人,南宋时文学家,世称东莱先生。诗人,词人,道学家。诗属江西派。著有《春秋集解》、《紫微诗话》、《东莱先生诗集》等。词不传,今人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辑有《紫微词》,《全宋词》据之录词二十七首。吕本中诗数量较大,约一千二百七十首。钱钟书认为“他的诗始终没有摆脱黄庭坚和陈师道的影响,却还清醒轻松,不像一般江西派的坚涩”。
我在上大学时,曾看过一本关于曾国藩的书,大概记得曾国藩用人择才时就善于观其气象。有一次他的手下带了两位候选人来曾府见他,曾就让来人先坐在客厅等候,一个小时过去了,曾仍未出来见客。其中一位耐不住性子了,他是贪官推荐的人,在厅内走来走去,观察府上的东西,好见面时奉承;另一位是清官推荐的人,他一动不动的坐在那里,目光坚定,气宇轩昂。
最后两个人都没见到曾大人,曾却在屏风后面观察他了他们的气象后,对手下人说,让站在那里的人走,让坐在那里的人留下任职。
十几年前,我去张强牙科那里补牙,医生尚未来到,我和另一个候诊者坐在那里等。我一见旁边的这位中年人眉宇之间蒸发着一股与常人不同的气质,眉粗而清,鼻高而轩挺。我当时情不自禁多看了两眼,并冒昧和他打招呼:我看您面相,您是既文又武而后从商,有贵气,有才气,但又有很多波折……对方看我把他的一生经历几乎都说出来了,就高兴的拿了一张名片给我,上面写着“孔令华”三个字。原来他就是毛泽东的女婿。
荥阳公尝言,后生初学,且须理会气象。
张氏家训
古人谓观砚以世计,墨以年计,
笔以日计,动静之分也。
静之义有二:一则身不过劳,一则心不轻动。
凡遇一切劳顿忧惶喜乐恐惧之事,
外则须以应之,此心凝然不动,
如澄潭,如古井,则志一动气,外间之纷扰皆退听矣。
——张英《聪训斋语》、《恒产琐言》
释义:古人看砚用“世”来计算,墨用“年”来计算,笔用“日”来计算,这是动与静的区分。静的含义有两点:一是身体不要过于劳累,一是心态不要轻易浮动。凡是碰到一切劳顿、忧愁、喜乐、恐惧的事,表面上要应对,内心凝然不动,像清澈的潭水,像幽静的古井,以意志控制情绪,外面的纷扰都要退到一旁。
张英背景资料:张英(1637—1708),字敦复,号乐圃,安徽桐城人,清代名臣。康熙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与其子张廷玉是历史上著名的父子宰相。
据《桐城县志》记载,康熙时期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而张英回馈给老家人的是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六尺之巷因此而成。
在安徽安庆,流传着这样说法:“父子宰相府”、“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指的就是张英家庭。张英的儿子是大名鼎鼎的张廷玉,热播的影视剧《康熙大帝》、《康熙王朝》和《乾隆王朝》中都有他的身影。张廷玉(1672—1755)为康熙时进士,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乾隆时加太保,为官康、雍、乾三代,历半个世纪宝刀不老,为两千年封建官场之罕见。他有这样的官场作为,应该说是他得益于父辈、祖辈淡泊致远、克已清廉的家风。
自己的内心保持神圣的平静与坦然,保持身心愉悦,这才是延年益寿的良方。安静的含义是要让心灵得到宁静祥和,一则能避免过度劳累,二则能制止贪欲躁动,三则能把外界的纷扰扫除,使内心像明镜一样平静,这是道家的养生秘诀,也是重要的益寿之道。只要做到了慈、俭、和、静,就能保持身心的健康、快乐。此道值得后人细细品味,并用于实践当中。
严氏家训
吾于文字颇知荼蔗,往往自轻己作,成辄弃去,
又以居今之日,时异往古,有志之士,
须以济世立业为务,不宜溺于文字,玩物丧志;
又薄身后之名,所以存稿寥寥,他日不足灾梨枣也。
——严复诫三子严琥
释义:我通过文字,颇知甘苦之意,常常轻视自己的所作,总是半途而废。而现今之日,时代已不同于过去,过去的已经过去,一个有志向的人,应以济助世人和建功立业为己任。不应该沉溺于写文作诗,消磨志气,否则不但一事无成,而且死后给后人留下不好的名声,所以没有留下多少存稿,还不够哪天收获梨枣时所需的功夫。
严复背景资料:严复(1854—1921),汉族,福建侯官人,清末资产阶级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曾留学英国,回国后,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司。甲午战争后,主张维新变法。译著《天演论》留世。
面对国家贫弱、国土被掠、民族尊严丧失的局面,严复的家训依时所需,针对救亡图存、改变落后挨打的时局,告诫后代不能沉溺于诗文,应以济世立业,救国强国为己任。其家训切合当时时局,符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观。时至今日,仍有很高的启蒙作用。
王氏家训
夫言行可复,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
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
临财莫过乎让。
释义:说话做事经得起考核查对,是诚信的最高境界;把美好的名声让给别人,自己甘愿背上恶名,是德行的最高境界;通过自己扬名而显耀父母,是光宗耀祖的最高境界;兄弟之间和睦友爱,家族兴旺发达,是友爱的最高境界;而对于财物则勿贪心,而要互相谦让。
王祥背景资料:王祥(185—269),字休征,晋代临沂人。汉末值世乱,王祥扶母携弟,避地庐江(今安徽舒城),隐居30余年。后徐州刺史吕虔檄为别驾,任温(今河南温县西南)令,累迁大司农、司空、太尉。西晋代魏,官至太保。为人至孝,后世以其卧冰求鲤孝敬后母朱氏而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王祥把诚信看成做人的第一信条,把推美引错作为道德的最高境界,他认为“扬名显亲,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是立身之本,是可以通过孝悌达到的。“临财莫过乎让”,留财给别人,自己并不吃亏。
金氏家训
善则降祥,恶则致殃。天地祖宗,恩德难量。
敬孝诚笃,祀祭馨香。心存九思,行敦五常。
先圣先贤,效法维详。雍和九族,扶掖匡襄。
信以践言,勿诳勿猖。慈惠卑下,拯济穷凉。
有德必酬,有怨必忘。帛财取义,俭乃久长。
勤身息虑,筋壮体良。后天培植,精气汪洋。
弗听邪说,紊乱纪纲。遵莫怠逸,寿福无疆。 ——《金氏家训》
释义:平日行善,上天会给予吉祥;平日做坏事,则会招惹祸端。天地祖宗的大恩大德,难以度量。孝敬父母,诚实笃信,祭祀先人,馨德延长。心中长存君子九思,行为实合五常。对先知先贤们要效仿和学习,使处事更缜密周详。使家族之内融洽和谐,互相扶助提携,以守信实践承诺,不要狂妄。对下人要慈悲仁衷,救济帮助穷人。别人对自己有恩必须酬谢,对别人的怨恨一定要忘记。帛财取义、节俭生活,方得长久。勤勉莫多愁虑,心宽体健筋强。后天着意培植,精气势必汪洋。莫信邪端异说,不可扰纪乱纲。遵守承诺,不要怠慢轻薄。这样才能福寿无疆。
金子升背景资料:金子升,清代浙江会稽人,后迁居天津。
《金氏家训》集百家家训之长,吸纳了儒家经典精髓而成;从善、孝、仁、礼、和、信、德、义等方面对族中子弟的行为制定了最高的道德规范标准。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道德标准和家范,贯穿了儒家的整体道德规范,可以广施天下,百家齐备。
正是:金氏一门衷,诗书圣贤通 德馨百家集,龙腾盛世中。
章氏家训
夫学贵专门,识须坚定,皆是卓然自立,
不可稍有游移者也。至功力所施,
须与精神意趣相为浃洽,所谓乐则生,
不乐则不生也。
——章学诚家书
释义:学习在于专,见识必须坚定,这些显然都须先自立,不能有丝毫的动摇。平常下功夫和着力所在,必须与自己的精神意趣相融洽,精神快乐了就能学习,不快乐就学习不了。
章学诚背景资料:章学诚(1738—1801),清代史学家、文学家。字实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官国子监典籍。曾主讲定州定武书院、保定莲池书院,并为南北方志馆主修地方志。章学诚倡“六经皆史”之论,治经治史,皆有特色。所著《文史通义》共9卷(内篇6卷,外篇3卷),是清中叶著名的学术理论著作。
小时候,我受到良好的家学熏陶,立志要刻苦学习、光宗耀祖、报效祖国。为了这个理想信念,从小刻苦钻研书法艺术,无论处于何种困境,从未气馁退缩。由于兴趣所致,习书成痴,于意境上大有所获,书风也自成一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现今已向小时的理想迈进了一大步。为所处的土地上培养了一批批书法艺术家。并力行公益,积极推广传统文化。抚今追昔,学而坚定,制定目标,为兴趣、为理想而学,你会更容易取得成功。
苏氏家训
临大事,断大义之时,正道以当之。
——苏瑰《中枢龟镜》
释义:在面临决策重大事件或者决断重大的道德行为时,要用正道来对待。
苏瑰背景资料:苏瑰,字昌容,唐京兆武功(今陕西)人,唐中宗时名相,认为其子有宰相之才,故书此以宰相的标准训子,后其子果在开元年间登相位,史称苏氏一门代传清忠。
不同时代,不同阶级所取之道有所不同。正道就如真理,符合全人类共同的价值标准,具有普遍价值,经得起时间的推敲,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古之正道在君,今之正道在民。苏瑰认为,一切行为规范应以正道为准则,宁可放弃权利,以身试道。这对今人有很好的启发作用。当代为人,我们又应如何卫道?
范氏家训
千古圣贤,不能免生死,不能管后事,一身从无中来,
却又归无中去。谁是亲疏?谁是主寄?既无奈何,
即放心逍遥,任委来往。如此断了,即心渐顺,
五脏亦和,药方有效,食方有味也。
——范仲淹与中舍书
释义:千古圣贤都不能免一死,也管不了死后的事,从虚无中来,又回归到虚无中去。谁跟我亲和我近?谁能让我有所寄托?既然无可奈何,那就放心地归去,放心逍遥。若能如此果断,心就能平静祥和,五脏六腑顺畅流通,吃药有效,吃饭也有味了。(此信是范仲淹写给重病缠身的三兄中舍,劝慰他放下思想包袱,安心养病。)
范仲淹背景资料: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为官清廉,关心民生疾苦。任陕西经略副使时,改革军制,抵御西夏,镇守地防,被誉为“胸中有百万雄兵”。后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力倡新政,颇有作为。《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句千古传诵,令后世感佩不已。范仲淹有子四人,皆有名于时。
不久前听友人说起一个得了癌症的人,当时医生说此人只能活半年。而他放下包袱,忘记病情,独自到陕西终南山隐居修行。一年后,去医院复查,癌细胞竟然奇迹般地消失了。于是又上山修行,现在已经出家修道。五年过去了,当人们向他请教治病秘方时,他回答的内容和当年范仲淹的训言如出一辙:心态平和,顺其自然,才能使其消除顾虑。看透生死,不再为一些琐事自寻苦恼。这样,吃饭才吃得下,药物才生效,最终才可能远离病魔和死亡。
黄氏家训
骏马堂堂出异方,任从胜地立纲常;
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
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念祖宗香;
惟愿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
——黄峭与子书
黄峭背景资料:黄峭,字峭山,又名岳,字仁静,号青岗,后裔尊称为峭公或峭山公,锡公的长子,远祖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闽,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四月十五日戍时。自幼沉宏,有智略,官至工部侍郎,娶上官氏、吴氏、郑氏三郡君,共生二十一子。
峭公归隐数十年间,目睹社会变乱,政局动荡,换了五代十一君,亡国而被弑杀的国君八人。时间长的十多年,短的不过三四年。政局如此动荡,峭公决心遣散诸子以避不测之祸。后周广顺元年(951),是年郭威篡后汉为后周太祖。峭公年已八旬,宴会姻族,对众儿子说:世人拜神祈求“多福、多寿、多男”,但是尧说:“多寿则多忧,多男则多惧。”你们二十一人,难道我不愿意都留在身边,以终余年,只是忧虑多男多惧,我怎能指望大家株守家乡呢?应该走出去自谋发展。我过去在戎伍,走遍半个天下,回想闽、粤、赣、江、浙等地,山环水秀,饶沃的田地到处都有,但都已荒芜,只要开发,便成乐土。三妻位下各留长子以奉侍父母,其余一十八支不得恋此故土,各自信步天下,相地而居,随地命名。
韦氏家训
于肃君子,既令厥德,仪服此恭,棣棣其则。
——韦玄成家训
释义:高尚的君子,都很肃敬以使自己的德行美善;他们的仪容举止是那样的庄重而雍容闲雅,足以被他人效仿。
韦玄成背景资料:韦玄成,字少翁,鲁国汉邹人,生年不详,卒于汉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四三年遂继父相位,封侯。玄成为相七年,守正持重不及父,而文采过之。卒,谥工侯。玄成好为四言诗,著有《自劾》及《戒是示子孙》二首。(见《前汉书》本传)有集二卷(《旧唐书经籍志》)传于世。
一个人的服饰气象亦往往能体现其内在的文化涵养与道德行为。故大方得体的服饰,亦足以让人效仿。
我有一次去参加一个企业家聚餐。穿了一身已经补了几次的香云纱,虽有补丁但整洁素雅。坐在旁边的一位企业家穿的是几万元的名牌西服,但当他看到我的穿着,情不自禁的递给我名片,说:“现在还有人穿补过的衣服真不容易,对你肃然起敬!”
方氏家训
我于家庭,本有应尽之责任,只以国家不能保,
则身家亦不能保,即为身家计,
亦不能于死中求生也。儿今日竭力驱满,
尽国家之责任者,即所谓保身家也。
——方声洞赴义前别父书
释义:对家庭,我本应该尽职尽责,只是因为现今国家不保的时候,自家也保不住,就是为了自家的安危而考虑,也不能死中求生。儿今日竭全力驱走满人,尽职尽责保卫国家就是保卫自家。
方声洞背景资料:方声洞(1885—1911),字子明。福建闽侯人,出生在一个富商家庭。性抗直,尚气节,重然诺,逢人痛论国事,力主须倾覆清政府。1911年参加广州起义,英勇牺牲,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此文是方声洞写给父亲的永别信。信中既有方声洞为家国义不容辞、慷慨就义的豪言壮志,又有作为儿子对父亲未尽孝道的遗憾,充分表现出一个革命者的崇高境界。信中字字含情,句句感人,在高度物质化的今天,具有很好的爱国教育意义。
柳氏家训
予幼闻先训,讲论家法。
立身以孝悌为基,以恭默为本,以畏怯为务,
以勤俭为法,以交结为末事,以弃义为凶人。
肥家以忍顺,保友以简敬。
百行备,疑身之未周;
三缄密,虑言之或失。
——柳玭家训
释义:我从小就开始接受家训的洗礼,讲论家族的法规。做人应以孝和悌让为基础,以谦恭少话为根本,以谨慎小心为必须,以勤劳节俭为法则,将结交朋友视为善事,将背信弃义视为恶人。要想家庭兴旺发达,全家人应该相互忍让和顺;要想和亲戚朋友保持良好的关系,相互之间要敬重。即或是自己已具备百样善行,也应当常想想自己待人接物是否还有不周到的地方;虽然自己能做到再三要求自己注意言行谨慎,遇事还应经常考虑自己的言语行为是否有失误之处。
柳玭背景资料:柳玭,唐末人,以明经科补秘书正字。又历任左补阙、刑部员外郎、御史中丞。文德元年(888),以吏部侍郎拜御史大夫,后贬泸州刺史。祖公绰,父仲郢,皆以理家严谨闻名,有“言家法者,世称柳氏”之誉。
这是一篇人称唐代最好的家训。柳家世世代代治家很严,在社会上很有影响。柳玭的祖母非常严于教子,为促使儿子柳仲郢发愤苦读,曾令其子连夜读书时,咀嚼用黄连、苦参、熊胆制成的苦药丸,使其体味其苦。柳玭从小也接受了严格的家庭教育和家风的熏陶。唐代后期,许多权贵子弟斗鸡赛马、花天酒地、勾心斗角、仗势欺人,风气很不好。有的家庭,先辈为官正直,不畏强暴,很有骨气,可子孙却是胡作非为,别无其他本领;有的家庭,父辈待人谦逊和顺,家风很好,可到子孙辈,却是为非作歹,家风衰败。看到这些情况,柳玭感到很有必要加强家庭教育,告诫子孙决不要依仗门第高贵而骄奢淫逸,无所不为,要继承和发扬优良家风,把自己造就成品德高尚的人。因此,柳玭依据当时的所见所闻和柳家世代家庭教育的经验,针对出身门第高贵人家的子弟的思想行为特点,写了这篇《戒子弟书》。
《戒子弟书》谆谆告诫出身高贵门第的子弟如何做人、为官,在当时很有现实意义,对于今天的父母来说,也不无借鉴价值。
罗氏家训
何谓齐家?
不争田地,不占山林,不尚争斗,不肆强梁,
不败乡里,不凌宗族,不尚奢侈;
弟让其兄,侄让其叔,妇敬其夫,奴恭其主;
只要认得一“忍”字、一“让”字,
便齐得家也。
——罗伦诫族人书
释义:怎样才能使家族成员齐心协力、和睦相处?不争占土地,不强占山林,不主张争夺,不随意强横凶暴,不危害乡邻,不欺压族人,不主张铺张浪费;兄弟之间相互谦让,叔侄之间相互礼让,妻子尊敬丈夫,仆人对主人恭敬。只要懂得“忍”、“让”二字,就知道如何治家了。
罗伦背景资料:罗伦(1431—1478),明代学者、教育家。字应魁,一字彝正,号一峰。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家贫好学,樵牧挟书,诵读不辍。十四岁即授徒于乡,以资养亲。成化二年(1466)会试,对策万言,指切时弊,擢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后因上疏论事,被贬为泉州市舶司副提举。复官后,改南京供职。著有《五经疏义》、《一峰集》、《周易说旨》。
要齐家就需要认得“忍”、“让”二字。因为虽是一家人,却因每个人生理心理的不同,对事物的看法及处理问题的方法不一定一致。尤其是兄弟、夫妻之间。“性不可强合”,彼此都需时时记住“忍”、“让”二字,才能和睦相处。
处顺境易,处逆境难,处人伦盘错之逆境尤难。
圣贤禽兽之关于此乎,判能善以济之,而不失其正,则可谓读书难字过矣。
富贵盈溢,未有能终者。 吾非不荣势也,天道恶满而好嫌,前世贵戚皆明戒也。 保身全已,岂不乐哉!
——樊宏诫子言
吾之妊身,在乎止顺。及其生也,思存于抚爱;其长之也,威仪以先后之,礼貌以左右之,恭敬以临临之, 懃恪以劝之,孝顺以内之,忠信以发之,是以皆成而无不善。 汝曹庶几勿忘吾法也。
——杜泰姬诫诸女及妇书
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萧何家训
中国家学:生命源头的清凉智慧
我们中国人是很重视家庭的,有着历史久远的家族、家庭文化。自古以来就有“家和万事兴”的说法,这说明在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心里,家不仅是一套房子、一个可供休息的地方,而且承载着生活的希望,是文化的载体。
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家中成长,然后才到社会上去做事业。在家庭中所受的教育,养成的性情、习惯对我们成就自己的事业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说家学也是一种国学智慧,这种智慧在我们成长的早期就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熏陶我们的性格,开启我们的潜能。
中国历史上很多大人物都曾接受过系统的蒙学教育。不过蒙学馆对古文知识讲的很多,但缺乏生动的情性、道德教育。中国传统蒙学教材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而这里谈到的家学则是在这个蒙学基础上更为系统的教育体系。中国家学是基于传统的蒙学教育提出来的,它主要是指在现代生活中运用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结合当下的生活情境来指导我们每个人生活的一种教育思想体系。
所谓家学,就是关注现代人生活的家庭环境,思考怎样的家庭教育、环境塑造对个人的成长有利。它与私塾、童蒙教育之于古人的生活一样,是与现代社会里我们大众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的,但比蒙学教育有更高级、更成熟的思想体系。
中国家学包括情性教育与母仪教育、还有父范教育、孝道孝行教育、家训、家范、家规、家谱对子女的影响及教育等。同时,又阐述了齐家与治国的关系。其中有关修心养性、修身立命等观点及理论。
家学文化对家族对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孟母择邻而居,愤断机杼,而笃励出一代圣人孟子,梁启超的祖父为使后人有出息,力塑家学文化与书香门第,得以培养出学业大成的思想家梁启超。我国唐朝著名的书法家颜真卿,是颜之推的子孙。颜之推立《颜氏家训》,以此教育子孙后代。颜家十几代人都极为富贵荣耀,担当朝廷要职,这与颜氏家学熏陶是分不开的。颜氏族人在世所得家产最终往往散放社会,只留给后辈这本祖训,并训谕后人谨遵不违,这才有了颜家十几代的兴旺。
家学文化的意义如此深远,那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我们现代人又如何去继承与发扬呢?
(一)衣着与性情:正衣冠,养神气
古人常说衣食住行是人生最基本的几件大事,现在我先从衣开始讲。
中国古代的时候,大家庭里是很讲究衣着的,中国的服饰文化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中国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对衣着、饮食有着很多充满智慧的见解,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注意的。
时下,人们对穿衣的原始作用越来越不在意,甚至很多人不会穿衣。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懂得穿衣最基本的要求是得体。所谓得体,就是穿衣应与他所处的环境,或与他的性情、性格、职业等各方面要一致、协调。
家长应该培养孩子有关穿衣的审美观,教给他起码的穿衣常识。如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穿什么衣服搭配什么鞋等等。对脾气急躁的孩子,所穿衣服最好能为其选择一些较为素雅、柔和的颜色。太鲜艳的色彩会刺激人的感官,使人兴奋、浮躁,容易使情绪不稳定。有些家长为了方便孩子,总是让孩子穿拉链衫,穿魔术扣的鞋子。殊不知,扣扣子、系鞋带也是熏陶性情的一种方式。
这些生活细节最能让孩子养成认真的态度。好情性是长期形成的,情性不好的人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培养。所以,生活中不能一味地图方便、图简单。我认为,穿衣不要怕繁琐。孩子不会忙得连穿衣时间也没有吧,顶多早晨起床时间提前一两分钟。再说情况特殊可以变通,平时复杂一点,紧张时就简单一点。现在的情况恰好是颠倒了过来。
一些家长的思想还有一个误区:把女孩当男孩子一样抚养,给他们留短发,穿超短裙,或者干脆要求她们像男孩一样行事。我的看法是,女孩就应像女孩,女孩要当女孩养,不能颠倒了性别养。现在我们虽然不要求女孩子“笑不露齿”,但起码的仪态要有,再说,文静、庄重、好情性的女孩至少不容易学坏。这对她将来的家庭美满也会有利。因为每个丈夫都希望自己的太太性情平和,知书达礼,要有女人味。长发是女孩子的象征。女孩子对自己的头发都是很爱惜的,通过慢慢地梳理发丝,头部血液得到了循环,浮躁的心性得到了抑制,心中的烦恼也会随之烟消云散。
我小时候有一次目睹父亲严厉批评姐姐。我看她很生气,想发火,因当时她正在梳头,过了一会儿她把头梳好了,一照镜子,觉得很漂亮,就高高兴兴地出去玩了。本来想跟父亲顶嘴的,结果一梳头,把“火气”给梳没了。因此,梳理头发的过程也是修养情性的过程。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真”的女孩子比起那些“假小子”,为人处事更会细心、体贴,对父母甚至也更孝顺。
(二)饮食与性情:家庭教育要重视细节
中国古代教育的思想精华其实就是隐藏在“衣食住行”这些日常生活事物之中的。这也充分说明了,家学教育其实是关于我们每个人的最基本的教育,每一个时代都少不了的。
饮食也是古人家居生活相当重视的一个方面。吃饭、穿衣、睡觉虽是人们日常之事,但大有学问。对大人来说,吃饭时能吃饭,吃饭时能吃得下饭,是人生一大快事;同样,睡觉时能睡觉,睡觉时能睡得着觉亦是人生之幸事!因为大多数人要被生计所累,被情感所困,被疾病所折磨,所以该吃饭时无法吃饭,到吃饭时又吃不下饭;该睡觉时,无法睡觉,到睡觉时又睡不着觉!对孩子来说,睡觉吃饭这一平常事更不能疏忽。我有一个乡友的孩子,每餐必得有可乐佐餐,否则不吃饭,结果长得很瘦小,脾气也古怪,吃饭对这个孩子已不是正常的生理需要。因而可以说这个孩子的家长还没有让孩子学会吃饭。
有人可能不明白,吃饭很简单啊。饿了就吃,到时间就吃。那么,吃什么?怎么吃?到什么时间吃?不清楚。现在有很多人开始慢慢明白饮食需要合理调配,知道偏食的害处,知道肥胖会影响人的智力发育。但是,仍有不少人执迷不误:三餐无正点,鱼肉无止境。这样做,是对自己最大的不负责任。
饮食与做人一样,不能过分,如果过分了就会影响营养的平衡。所以我提倡日常饮食应以粗粮为主,精粮为辅,素淡为主,油荤为辅。潮汕人的孩子一生下来,就让先吃一口苦—黄莲,有了吃苦的经历后,就不会再怕吃苦,吃起甜来也会格外甜。另外,当吃苦成为习惯时,就是遇到困境他也不会有怨言。
饮食上挑剔的孩子,其情性也会受到影响。比如他不懂得宽容,不会体谅别人的辛苦,不尊重别人的劳动等。
良好的饮食习惯须从小时候培养,很多孩子一顿饭要吃几个钟头,这说明他不饿。如果饿他几顿再给他吃,他一定会吃得快、吃得香!孩子一旦明白了吃饭的时候必须吃饭的道理,他就会自觉遵守这个规矩。要想让孩子好好吃饭,不挑剔,家长也要严格控制孩子吃零食。不挑剔饮食的孩子至少在做客时会有好的表现。
这些都是在我们现代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重视饮食与性情之间的紧密关系,是每个家庭都应该关心和注意的事情。
(三)家居与情性:家学教育强调熏陶及潜移默化
中国古人对自己的居家环境是很重视的。这种重视几千年下来,就成了一门大学问。
关于情性,199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里这样解释:情性、本性。韩非子《玉蠹》里说:“人之情性,莫先于父母,皆见爱而未必治也。”是人的“情性”,即“本性”、“根本”,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我们说的家学是在家庭中进行的教育,那么家居环境就显得尤其重要了。我们现在无法像古代人那样寄居深山,过隐士的生活,但是我们仍旧可以通过设计和布置,让自己有一个安然、清净、和谐的居家环境。
我小时候睡的床,是三面和顶部都雕着各种古代圣贤人物的雕花木床。无论我怎样辗转翻身,我都能看到那些圣贤故事。几十年过去了,其内容仍记忆犹新。家里没有值钱的家具,但有文房四宝;书房没有名贵的摆设,但有四书五经、经典名著;母亲早起礼佛,父亲早起看书。母亲一生节俭、慈善;父亲一生勤劳、善做公益之事。我父母就是用潜移默化的办法来熏陶我们的情性,他们一般不长篇大论地跟我们说道理,而是让我们自己去领悟去感受家学文化注重熏陶及潜移默化的作用。
因此,在家学教育中,环境、氛围非常重要。我们常说的“见山思静,见水思动,见石思贞,见云思变,见圣思学,见贤思齐”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父母都想给孩子一个温馨而舒适的家,让孩子有自豪感,但孩子会不会因此而产生优越感呢?现在很多家庭的装修尤其是小孩房的布置越来越豪华奢侈了,殊不知当孩子们感到“富贵至衣食美”时,进取之心也淡然了。
在我看来,真正温馨而舒适的家不在于拥有物质的多寡,家居装饰也不在于是否富丽堂皇。客厅的装饰最好庄重大方,大人卧室温馨,孩子有家的温暖。小孩房则要素雅、清淡,避免太多的花哨扰乱其心境。因为静能生慧、慧必能悟。孩子在求学期间,只有“清心寡欲”,方能“聚会精神”。同时,房间里的布置,注意冬天不宜过分温暖,夏天不宜过分凉爽,这样,既可以不让孩子赖床,又可以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
家居与性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常微妙的潜移默化的教化关系。这对现代社会一心想为子女创造好的家庭环境和学习环境的家长来说,是一个具有很高借鉴性的经验。
古贤人讲究“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情趣;我国的苏州园林都是古代一些有名望的人所修建,那些精美怡人的设计布局意在怡养他们自己及家人的情性;深圳市内一些主要街道浓荫匝地、四时滴翠、鲜花不断,一些公园环境清雅幽静,人行其间,会感到身心舒畅,对生活充满热爱之情。家居设置对人情性的熏陶也是如此。
(四)怎样的家居氛围就有怎样的家文化
中国文化对家宅、王府、宫殿的建造都有分门别类的详细规定、章法。这不是随意规定的,是建立在古人对我们文化的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的。
中国文化中对家居、家庭教育的环境都有很深入的思考,也有很多格言、谚语。比如孟母三迁的民间故事,就充分说明了中国人对家居环境的重视。院子的风水也好,格局也好,包括家具本身,它追求的是一种整体的和谐感,而现代家居则越来越追求舒适性与创意时尚性,人们紧跟着欧美设计风格的动向,追随着时尚的潮流。然而潮起又潮落,注定时尚的生命力只能是短暂的。
我们现在布置家居环境,缺少古人“卜居”那种虔敬的心态,这样家居环境成了各种风格时尚家具的大采购,却忽视了我们自己文化中的居家传统。
经历千百年的洗礼,融合了世世代代的艺术情怀,植根于华夏古老历史与文化的中国古典家具,她的艺术美和文化沉淀,让人有了悠远的历史想象空间,使她成为了人们凸显自我品味,张扬自我个性的物化。实际上,作为日常家居生活的物品,她更多地承载整个家庭的理念,体现着家学文化渊源。随着家族的延续,随着后人对她的一代代传扬与新理念的注入,沉淀于古典家具中的家学文化也愈发浓厚。
我曾到安徽旅游,一天参观那儿的古宅院,同行的老人累了,坐在杨柳依依的湖边小憩,我却抑制不住对那些古房子的好奇心,独自一人走进了那所院落。正陶然于那青砖灰瓦小巷深深的清幽时,不期然地踏入一间厅堂,迎面的祖宗牌位下,一张酱色的八仙桌两边端放着两把高高的太师椅,一切都依照旧时的摆设,我却感觉到一股凛然的威严之气直逼过来,仿佛这个家族的长者正端坐椅上,一场重大的家庭会议马上就要召开。现在电视里播放的古代剧目,每到拍摄到厅堂的镜头,少不了供奉堂前的祖宗牌位及端放于前的方正又井然有序的桌椅,自然的透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祖宗牌位旁边往往都书有“忠孝仁礼义,天地君亲师”的对联,寄喻着祖辈希望子孙以仁义为宗,以孝悌为本的立世之本。那些厚重的木质家具,喻示着祖辈的置产立籍、著显台邦,它们严格的摆放顺序,也向后人诫示着“长幼有序、兄友弟恭”的古训。
古典的住宅、家居环境,像清朝皇帝的紫禁城,以及山东的孔府,都展示了它所承载的家学的有“礼”有“序”,展示了古老中华的先进文明,更以其精巧雅致的设计及丰富的人文内涵带给人们心灵的熏陶。
中国古典家具所蕴藏的雕刻艺术,那种极致的精美更是让人百看不厌。这其中的雕法包括浮雕、线雕、剔底平雕、圆雕等。同时,各种不同区域的家具雕刻各有其不同风格。以京作、晋作为代表的北方木雕刻线条挺拔、造型庄重、构图以小见大、曲线典雅,有凝重的古玉之美。以微州为代表的南方风格是:线条柔和、内容活泼、架构细腻、造型别致而又蕴含浓厚的生活气息。
古典家具蕴含的那些纹饰不仅精美且寓意深刻。如民间广为流传的“五福捧寿纹”,《书经》中说:“九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蝙蝠之“蝠”与“福”字同音,故以五蝠代表五福。五蝠常常围一寿字,习俗称“五福捧寿”,它既隐喻着人们祈求福寿的美好愿望,也寓示着长辈期冀后人能以美德立身而颐养天年。
(五)家范的作用
讲起孟母,我还记起另一则她的故事,可以让现代的母亲借鉴:一天,孟子回到家里,看见妻子没有站起来迎接请安,就告到母亲那里,说她不懂礼仪,要母亲把她遣走!
孟母了解事情的经过后,反而批评儿子说:“自古以来的家庭礼节,都是人在进入家门之前,首先问谁在家里,以表示对人尊敬;将要上厅堂时,一定要提高声音打招呼,以便让人家有所准备;将要进入房门时,眼睛一定要向下看,不东张西望,以免看到不该看的事;更不能在人家没准备的时候,不打招呼就突然闯到别人的家里或房屋里。” “今天,你事先没有打招呼,你妻子也不知道你要进入卧室,还没有来得及起来打招呼、请安。不是你妻子对你无礼,而是你对她无礼,你不先检讨自己反而去责备别人,这是没有道理的!”
孟母这一番话,有理有据,孟子无法辩驳,再也不坚持遣走妻子了。后人称孟母是个通情达理的好婆婆。
自古以来,尤其在古代社会,一般做母亲的,往往对女婿偏宠,对媳妇刻薄,《颜氏家训》中就有这样一句话:“妇人之性,率宠子婿而虐儿妇。”
我小时候,邻居有一户人家,婆婆三天两头和儿媳吵骂,总与人说她儿媳这个不是那个不是的。我就问母亲为什么,母亲说,她年轻做儿媳时,她婆婆也常这样待她,她忍了几十年,现在好不容易自己做婆婆了,所以也用婆婆待她的方式待儿媳。我当时说:“那么以后等海海(和我们一起玩的小朋友,她的孙子)长大娶女客(浙江方言,妻子)后,他妈妈也会这样对他媳妇吗?”母亲当时只说了一句:“一代人做给一代人看,上代人从善,下代人亦孝顺,上代人从恶,到下代自有报应。”
“上一代人做给下一代人看。”这在家学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这叫家范。所谓家范是家族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生活观念、生活习性和行为规范。在中国的宗法社会里,家范的作用非常大。今天,家范的意义与作用依然重要。树立良好的家范,是情性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婆媳吵架、夫妻斗气等这些家庭不和的琐事,看上去是常事或小事,但这些小事却可能影响下一代人的情性。古代《颜氏家训》、《曾国藩家训》等在这方面对子孙都有严格的要求。曾文公在家书中说:“吾家读书居官,世守礼义,诰戒大妹、三妹忍耐顺受。”又说:“余家诸女,当教之孝顺翁姑,敬事丈夫,慎无重母家而轻夫家,效浇俗小家之陋习也。”今人之父母发现子女情性不妥时,只会责骂他们,殊不知情性是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逐渐形成的。
(六)坐立行走 影响人生
仪态不凡的孩子很容易从人群中脱颖而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孩子的举止行为反映出其父母的教养。一个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行走从容的孩子,别人见了就会说:这个孩子家教好。相反,一个走路跌跌撞撞,做事毛毛躁躁的孩子,人们对其父母的联想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有人认为坐立、行走,这样简单的事儿不用教都会,还有什么学问吗?有的。这个学问不是凭空就有的,是古人们在中国文化的研究和理解中摸索出来的。我们常说站有站相,松松垮垮的样子会给人无精打采、心气低下的印象。古人说,看一个人品行如何,看他走路的样子就知道。这虽然有些夸张,但却不是毫无根据的。
走路看似简单,四肢健康的人都会走路,但有的人就是给人以不会走路的感觉。有的人永远都是一副急匆匆的样子,有的人则整天低着头心事重重的神情。步履的快慢,神情的自然与否,与一个人情性的好坏有关。举止得体的人,无论是考虑问题还是做事,一定会比别人更细心周详。这是他的情性决定的。所以,举止也能修炼人的情性。当然不好的性格也可以通过长期行为上的训练得到纠正。
我小的时候就喜欢书法,常常一边走路一边低着头入迷地用手画着字。母亲看见就会重重地在我的后背上拍一巴掌,提醒我挺直腰走路。我有时坐在椅子上看书,双脚不停的抖动,一旦被母亲看到,就会用脚踢我的腿,并告诫我,小孩子坐姿要稳重,不要轻飘飘的。
中国古时候对人的仪态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要求男子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要求女子亭亭玉立。我们夸人也喜欢夸他气度非凡,这个气度指的就是其性情的笃定。优雅得体的举止,不仅显示着家教的成功,对孩子将来的前程也有很大的帮助。举止得体、情性好的人的机会显然比这方面差的人要多。你是相信一个尚未走路就想跑的人,还是更相信一个不慌不忙、深沉厚重的人呢?因此,性情好了,喜欢你的人、帮助你的人也随之多了,各方面的机会也就会比别人多。假如你一个月比别人多一次机会,一年就会比别人多十二次机会。机会多了,学业、事业就会比别人快走一步。命运自然就比别人好,所以我说,人生成长的开端就是修炼情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