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西安5月7日电(记者宿亮 付瑞霞)对于32岁的王少峰来说,每个节假日都是异常忙碌的,仅在5月的前两个周末,他和“同袍”们就已经在陕西西安、铜川两地,组织策划了两场汉服婚礼。他们身着黑底红领的汉式礼服,依循汉礼,先后为两对新人举办了汉民族传统婚礼。
在西安一家国企人事部门工作的王少峰,是西安“长安汉服社”的副社长。这是一个由网络而形成的民间组织,核心成员约有50名。这些互称“同袍”的年轻人希望用婚礼这种形式吸引更多人关注汉服以及汉服背后的传统文化,对外他们则自称为“汉服复兴者”。
自2004年以来,“汉服复兴者”的发展经历了从早期概念提出,到从形制和礼仪上设计并推广汉服,再到通过汉服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王少峰说,他们的终极理想是复兴“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弘扬“汉民族”的文化认同。
“现在几乎每个省会城市都有汉服社,很多地级市也开始出现汉服组织”,王少峰说,“五一小长假”期间,不仅在西安,在成都、南京、北海等全国多个城市的汉服社团都通过各种形式展示汉服、倡导汉民族文化。
33岁的管安林是陕西咸阳彩虹集团的一名工人,2010年创办了咸阳汉服社。他认为,“汉服复兴者”以“汉服”作为切入口,是因为汉服是汉民族文化元素的重要象征。例如,汉服的“交领右衽”设计要求右侧衣领压下左侧衣领,代表右阳左阴。另外,汉服上衣一般由四块布组成,代表四季,下衣由十二块布组成,代表十二个月,寓意“天地在我身”。
然而,许多代表古代汉族人高超工艺水平的汉服形制已经失传。例如,相传是由12层轻便的布料制成的“女子十二单衣”,透气性和舒适度上佳,但现在这种衣服的材料和制作工艺失传,无法再复制出来。因此,避免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失传也是“汉服复兴者”的重要目标。
在推广汉服的过程中,“汉服复兴者”们也遇到形形色色的批评。管安林告诉记者,他欢迎人们的质疑,因为只有质疑才有了解的可能,“秀是手段,不是目的。”
管安林认为汉服是汉民族引以为豪的名片,应该让更多人知道汉服并唤醒对文化的重视。“它是一件衣服,但又不止是一件衣服,我们需要用它唤醒一些东西。”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靳金龙博士曾经是一名汉服社成员,研究汉服及汉民族文化多年。靳金龙认为,汉服运动的兴起反映现代社会中的一种“认同焦虑”。由于各种原因,现代汉民族并没有明确清晰的民族符号,而汉服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汉民族的共同特征,填补文化领域的“认同焦虑”。
不过,在靳金龙看来,汉服运动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对于汉服的定义不宜过分上升。另外,眼下市面上流行的汉服在形制风格上并不统一,不利于汉服的推广和文化内涵的挖掘。(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