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法兰克福3月27日电通讯:文化交流助推中国企业实现海外梦想
新华社记者饶博 何梦舒
德国黑森州首府威斯巴登,全球最大工业车辆及服务专业供应商凯傲集团总部企业沟通部办公室内,跨文化顾问赛礼杰的电脑上贴着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两个标注拼音的汉字:为难。
今年2月起,凯傲集团在集团内部向员工开设中文课。每周四下班后上一节课,每月一次全半天课程。有着多年中文学习经历的赛礼杰理所当然成为老师。然而,他发现自己在同中国籍同事王秀贞对话时对“为难”两个字的不同用法还拿不准,于是就请王秀贞把这两个字和其读音写下来,贴到电脑上。
凯傲员工之所以学习中文是缘于需求。凯傲在中国已有20年的发展历史,随着潍柴动力入股,公司目前同中国的交流合作项目越来越多,公司员工去中国出差的机会越来越多,而学习中文显然有助于同中国合作伙伴的交流。记者在凯傲看到,越来越多的德国员工在自己的名片上印上了中文名字。
2012年8月,潍柴动力同凯傲签署合作协议,以增资方式收购凯傲25%的股份以及凯傲下属林德液压70%的股份。2013年凯傲IPO时潍柴动力增加持股,此后再次增持到33.3%。截至目前,潍柴在凯傲和林德总投资约12亿欧元,是迄今中国企业在德国最大的一笔直接投资。
在潍柴动力执行总裁、林德液压顾问委员会主席孙少军看来,这笔并购能否成功,最为关键之处在于中德双方各自文化能否实现有效的融合。潍柴动力并购林德液压之后,不断地推动交流沟通,同工会每一到两个月交流一次,努力将潍柴总部对林德液压的支持通过工会以及管理者传递到每一个员工。
凯傲集团副总裁克里斯蒂安·哈尔姆告诉记者,潍柴加入凯傲之前,双方已经有许多人员交流。因此潍柴加入后双方并未因为两国企业文化间的差异感到惊诧。文化差异的存在是客观事实,由于之前有过经验,即使因文化差异引起一些小误解,双方也能轻松地应对,没有让这种文化差异成为问题。
林德液压管理委员会成员范·德尔·图克认为,林德与潍柴的文化靠近融合的过程十分有趣。“就好比变速箱齿轮刚开始并没有顺利地卡进卡槽,但是现在我看到两个企业正在学习和理解对方。潍柴动力和林德液压各自有着不同风格和习惯,这些因素正在相互融合和理解,相互激励和相互促进。”
在图克看来,技术的互补、文化的融合,令双方的产品驱动机器健康运转,为未来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获得潍柴动力的支持后,林德液压在创新方面的步伐将会更快。“潍柴动力的电子工程师控制引擎,而林德液压能控制机器的动作,二者相互结合,相互沟通,一定会创造出完美的工作机器!”
孙少军也认为,林德液压对于潍柴动力的未来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潍柴动力下一步发展的重点和新的增长点在液压系统上,这也是潍柴未来十年的发展战略。对此,潍柴有个很清晰的思路和规划,其中液压部分的核心就是林德液压,我们也会把林德液压作为潍柴液压未来重点发展的版块。”(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