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华盛顿7月16日电(国际观察)马丁案将把美国社会引向何方(详版)
新华社记者王丰丰
美国协警乔治·齐默尔曼枪杀黑人少年特雷翁·马丁一案因齐默尔曼被判无罪,在美国各地引发抗议示威活动,洛杉矶、奥克兰等加利福尼亚州城市15日晚发生打砸事件,至少14人被捕。
这起枪杀案究竟是一起种族犯罪还是单纯的刑事案件,各方众说纷纭。是利用这一案件煽动仇恨谋取政治利益,还是以此为契机推动社会和解,美国政治与社会领袖的抉择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此案将把美国社会引向何方。
余波难平
马丁案13日深夜在佛罗里达州宣判。从当晚起,加州出现零星暴力事件。而在东海岸,纽约等地也相继发生示威活动。
示威活动随后愈演愈烈。据《洛杉矶时报》报道,15日晚,在加州洛杉矶南部的克伦肖,上百名示威者从一个和平示威活动中分离出来,开始打砸路边车辆、破坏附近房屋窗户,甚至有人放火和攻击行人。在加州北部的奥克兰,示威者阻断880号州际高速公路。暴力事件发生后,洛杉矶警方紧急调集约350名警察驱散示威者,并逮捕其中14人。
美国全国有色人种促进会主席本·杰勒斯14日在网上发起签名请愿活动,要求司法部对齐默尔曼展开民权诉讼,这一活动至16日下午已吸引超过50万人签名。面对压力,身为非洲裔的美国司法部长埃里克·霍尔德15日说,他对此案引出的各种关切感同身受,司法部正在对这一案件开展调查。
少数族裔尤其是黑人,是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政治“基本盘”。因此,奥巴马政府面临的政治压力可想而知。案件判决后,奥巴马没有像去年案件发生后不久那样讲出“我如果有儿子,他和特雷翁应该很像”这种感性的话,只发表了一份简短声明希望各界保持冷静。
法律专家认为,要证明此案是一起种族仇杀难度极大,仅仅证明齐默尔曼因马丁是黑人而跟踪他并不够,必须毫无疑点地证明齐默尔曼是因为马丁的种族而开枪打死他,而佛罗里达州检察官甚至未能在刑事审判中向陪审团证明前者。
意见分歧
此案从一开始就被罩上一层种族色彩:一名手无寸铁的17岁黑人少年,2012年2月26日晚七八点钟在自己父亲女友居住的小区内走动,没招谁惹谁,就因为“形迹可疑”,就遭到无端跟踪,最后死于非命。抗议者认为,不论扭打中谁先动手,齐默尔曼没必要不问青红皂白下死手,要说这件事背后没有种族因素实在难以取信于人。更何况在美国,执法部门有意为难非洲裔的情况并不罕见。
但齐默尔曼最终还是获判无罪。在15日晚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匿名专访时,本案陪审团成员“B37号陪审员”说,6名陪审员一致认定,此案没有种族因素,齐默尔曼开枪时的确认为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这名陪审员认为,齐默尔曼“心不坏,对小区内发生的种种犯罪有些太着急,太想抓住肇事者,结果行为失当”。
关注审判全程的人会发现,齐默尔曼本身是白人和拉美裔混血,他的家人、朋友说他曾做过义工帮助少数族裔。而事件本身的情况也与一些媒体报道大相径庭。
例如,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曾播放剪辑过的齐默尔曼报警电话录音。在这一录音剪辑中,齐默尔曼说:“这个人看起来形迹可疑,他看上去是黑人。”而事实上,齐默尔曼说的是,“这个人看起来形迹可疑,好像吸了毒,天在下雨,他还在东张西望”,接线员随后问此人的种族,齐默尔曼回答“他看上去是黑人”。
除此之外,大量美国媒体反复使用的马丁照片实际上拍自他12岁时。而根据验尸报告,马丁身高1.8米,体重72公斤。
种族伤疤
分析人士指出,马丁案看似一起简单的刑事案件,但其持续发酵的背后却显露出美国社会巨大的种族伤疤。正因为有种族裂痕、种族歧视和种族不公的存在,才使得各种充满仇恨、误解和恶意的言行得以扩散。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一份研究结果显示,至少在经济层面上,美国种族之间的差距近年来不断扩大。这份研究显示,2009年美国白人与拉美裔、非洲裔等少数族裔之间的贫富差距扩大至20多年来的最高水平,白人家庭净财富中间值相当于拉美裔的18倍和非洲裔的20倍。一些涉及不同种族的杀人事件更像不散的幽灵,加深着隔阂。例如2006年纽约警察射杀黑人青年肖恩·贝尔事件,贝尔当时没有带枪,但5名警察却对他驾驶的汽车开了超过50枪。
作为一个多种族、多民族国家,美国的种族裂痕扩大或许能让一些人得利,却会让大部分民众遭殃。马丁案到底会造成什么后果,可能关键在于相关方如何引导。 美国司法部长霍尔德认为,美国社会应抓住这个机会,就此案涉及的各种复杂问题展开坦诚的讨论,以理解和同情来对抗分裂与混淆,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彻底消除导致这些悲剧的错误观点与刻板成见。(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