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北京)
当地时间8月4日,在南部非洲国家赞比亚,一中资煤矿遭当地工人冲击,造成一名中国员工死亡,4人受伤。目前赞比亚政府已经逮捕了部分该事件的嫌犯,但直接造成中国员工死亡的肇事者仍然在逃,赞比亚警方正在全力追捕。
暴力事件如何发生?
此次事件发生在位于赞比亚南部的科蓝煤矿。4日中午,大约三四百名该煤矿的当地员工手持木棒等工具冲击了2号和1号矿井,部分财物被抢,另有4名中国员工和2名当地保安被打伤。随后,闹事者又转向5号矿井,砸毁中方员工宿舍2间,5名中方员工为了躲避追打,跑进矿井巷道,闹事者先向巷道内投掷石块,后将运煤轨道车推入巷道,落在后面的一名中方员工躲避不及被撞身亡。之后,闹事者还冲击了6号矿井。
这次冲击事件的导火索,是赞比亚政府的一项新规定。7月4日,赞比亚政府宣布了一项新政策,规定在煤矿等工地工作的工人,最低工资标准是每月230美元,而科蓝煤矿矿工的月平均工资只有150美元。8月4日这一规定开始实施,矿工们认为科蓝煤矿延迟执行新的最低工资标准,便向煤矿发起冲击。
科兰煤矿的内部人员表示,该煤矿其实已经在8月2日与当地矿业工会就最低工资达成了协议,但工会还没来得及通报给工人。加上中方管理人员存在语言障碍,未能与骚乱工人做好沟通,这才发生了冲击事件。当然,冲击演变为暴力事件,完全是矿工的责任,赞比亚政府和当地主流媒体均认为,即使有劳资纠纷,工人也应通过理性、合法的手段表达诉求,而不应采取暴力手段。
事件发生后,中国驻赞比亚使馆迅速采取行动,称这是一起恶性刑事案件,要求赞方严惩凶手,同时加强对中资企业和员工的保护。使馆还发布了安全提示,提醒在赞比亚的中资企业提高警惕,加强安全意识。目前,伤者已经被送到赞比亚首都卢萨卡救治,死者也得到了妥善处理。
赞方也对此次事件态度积极,针对已经被逮捕的12名涉案嫌犯,赞比亚南部省警方负责人穆唐德7日表示:“我们以谋杀罪指控了一人,并以骚乱和盗窃罪指控了另外11人。他们将在明天出庭。”赞比亚警方还保证,所有参与犯罪的人员都将得到应有的惩罚,给遇难者家属一个满意的交代。
科蓝煤矿屡遭冲击
科蓝煤矿由中国江西人徐建学和他的四个弟弟投资建立。徐建学是翻译出身,1991年随中国援建队伍来到赞比亚。工程结束后,徐建学没有回国,而是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注册成立了扬子江建筑企业有限公司,开始在赞比亚承接项目,这其中就包括赞比亚共和国总统府维修工程、国际机场总统候机室工程,以及赞比亚前总统卡翁达的陵墓等。
2003年,趁着赞比亚开放矿权,徐建学买下了位于赞比亚南部与津巴布韦接壤处的一片煤炭矿区,开办了科蓝煤矿。经过几年的发展,该煤矿现在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共有70多名中国工人、800多名当地工人,月产煤炭约2万吨,主要供给当地的铜矿和水泥厂。而徐建学兄弟基本住在卢萨卡,很少插手煤矿的具体工作。
科蓝煤矿开办后,虽然解决了很大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但劳动条件和福利待遇仍与工人的要求有差距。
赞比亚属于不发达国家,全国失业率高达50%,但该国的法律比较健全。根据赞比亚的劳动法,雇主须向雇员提供住房、午餐、交通、医疗等多项补贴,还要为从事煤炭等行业的工人提供防护服,替雇员缴纳养老金。雇员每周工作时间不能超过48小时。
为了降低成本,科蓝煤炭并没有完全按上述条文行事,基本是雇佣当地的“临时工”,按日计酬。近几年来赞比亚国内需求不旺,煤矿时不时的停工,矿工的收入得不到保障,日益不满。而矿上的管理人员多不懂英语,导致雇主与矿工的沟通出现问题,罢工甚至骚乱多次发生,甚至屡屡威胁到煤矿管理层的安全。
多重矛盾亟待化解
赞比亚号称“铜矿之国”,是南部非洲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多个国家都在赞比亚有投资,然而,赞比亚严格的劳动法规和劳动文化令一些国家的企业难以适应。正如赞比亚贸易与工业部部长费利克斯·穆塔蒂所说,“这里的人十年没活可干,可外国投资者来了,给他们活干,他们干的第一件事却是罢工!”
科蓝煤矿就是因为不谙赞比亚的这一国情而屡屡吃亏。这类企业多是中国人投资的私企,在赞比亚当地注册,在中国并无母公司支持;经营的又多是利润低、风险高的行业,因此在保障劳工权益方面很难令当地工人满意。
同时,这类企业也存在着忽视当地社区利益的情况,这也影响了赞比亚地方与中央的矛盾。赞比亚“矿带地区”和首都卢萨卡的矛盾由来已久。赞中央政府为了吸引外资、创造就业岗位,往往鼓励外国人投资开矿办厂。而在“矿带地区”的人看来,资源开发的受益者主要是外国投资者和首都的官僚,当地人则承受了环境破坏、资源枯竭、工资低下的成本。对他们来说,中央政府是强大的,于是往往将斗争的矛头转向外资公司。
2011年9月23日,74岁的萨塔当选赞比亚新总统。萨塔主张严厉对待外国投资者,因此舆论认为,外国企业在赞比亚的生存环境更加严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