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噎废食”的背后是权力任性
祁红珊是云南省湖北商会会长,为了破解融资难,商会几家企业想发起设立一家互联网金融企业,可项目报上去,相关主管部门却迟迟没有批复。后来一问才知道,由于此前批准的部分企业出了问题,相关部门干脆将所有互联网金融企业审批全部搁置了。(7月14日《人民日报》)
在一些地方,像这样因所负责的领域出了问题,相关部门就一停了之、一关了之的现象并不鲜见。比如,在某市中心城区,由于年初发生过一起重大火灾,该区要求加强对集贸市场整治,近三个月内关于集贸市场营业执照的审批也被全部搁置。
这种做法,从正面来理解,是相关行政部门发现了监管疏漏,对问题在乎了,惟恐再出啥闪失,所以才干脆停止审批或审而不批。这种“在乎”的态度当然是可贵的,但是他们因噎废食,以规范、整治之名,该批的不批,该办的不办,该受理的不受理,将群众的需求无限期、无理由搁置,对问题采取“一停了之”的做法却是“任性”的。
第一,这种行政不作为是对群众利益的不负责任。市场商机稍纵即逝,一些企业的准入审批被人为拖延,就可能使企业本来具有先发优势的项目被拖成“明日黄花”,给企业造成过高的不必要的机会成本。不负责任的审批搁置,也可能会影响到一些商户的生计问题。像集贸市场的商贩,所从事的生意本就是本小利薄,可能是全家人的生存所系。拖延审批一天,他们就一天没有收入。相关部门如此有权不为,是不是太任性?
第二,李克强总理在多个场合一再强调,对市场主体来说,“法无禁止皆可为”;对行政部门来说,“法定职责必须为”。相关领域出了事故,无论是责任方还是管理方确实应该总结问题,吸取教训,该整治的整治,该完善的完善,但行政部门如果明里暗里禁止市场准入,避风头,实质是一种怕出事、怕担责的懒政思维。
古人讲“为官避事平生耻”,讲的就是为政者应勇于担当,敢于直面问题、解决问题,而非对问题采取畏缩、回避的态度。市场经济中,百业俱兴,谁也不能担保哪个领域绝对不会出事故、出问题,尤其是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市场环境下,新业态、新项目、新市场不断涌现,可能面对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如果都采取一出事儿就“一停了之”的任性做法,创从何谈起,新从何来,业又从何而兴?
从监管者角度来说,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一方面要简政放权,提高行政效率和效能;另一方面则要科学、规范的监管,依法行政。有权不为、有权任性、“无厘头”式的随意停止审批所暴露的,是有关部门以自我为主体的本位意识,他们或许知道守土有责、守土负责,但却没有认识到守土还该尽责。对他们来说应该明了,权为民赋,“看得见的手”是用来规范市场、调控市场,促进市场发展和完善的,而不是用来任性而为,为自己推责、卸责、避责的。
来源: 新华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