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传媒塌方,一些只属于高校的秘密
党风廉政建设没有死角,党纪严于国法,严守党纪是党员的本分,对以往习以为常的违纪行为,该收手时就要收手了
这两天最大的新闻莫过于中传媒的“塌方”了,11月24日下午,中纪委网站通报,中国传媒大学的校长、党委书记等8名党员领导干部因违反“八项规定”精神被处分,其中校长、副校长被免职,书记受到通报批评。
在近年的党风廉政建设中,高校负责人被纪检监察部门查处,甚至是被司法机关追究的案例并不罕见。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今年5月的一项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因涉贪涉腐“落马”的高校领导干部至少就有25名,其中厅局级干部10余名。这里不乏人大、浙大这样的名校。
分析这次中传媒事件,可以看出各地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在党风廉政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共性问题,比如一把手权力不受限制,对“八项规定”的认识不到位,抱有侥幸心理等,但也有一些问题和现象只属于高校,是高校中那些不能被说出来的秘密。
首先,中国传媒大学领导层“塌方”,校长、书记“一窝端”在以往查处的高校违法违纪案中尚属首次,这似乎更意味着一种高校精神的沦陷。中传媒“塌方”谁最痛苦?当然是那些怀揣着新闻理想的媒体人。中传媒是中国媒体人心目中的圣殿,不管我们是否从那里走出,都会对她怀有一颗虔敬之心。其实何止是中传媒,各行各业的职业人心目中都会有一个高校的圣殿,她永远代表着职业的精神与信仰。
学术的神圣感会给从事学术研究的人赋予一种天然的道德优势,人们会认为他们在道德上必定高于常人,会有更强的自律精神和自省能力。但事实并非如此,在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过程中,涉及高校的腐败案件和违纪案件更加触目惊心,一些学者的堕落并不亚于贪官与奸商。在权力不受监督的情况下,学术的神圣性并不能给学者带来更多的道德感,相反在神圣与道德的光环掩盖下,人们更不愿看到其背后的丑陋。
读着奚晓明著述成长起来的法科学生无论如何也难以接受他的腐败,在人大学生心目中纪宝成不仅是学术导师,而且是道德导师。还有中传媒的校长书记们,同样是学生们做人和做学问的榜样,如今的“塌方”塌掉的又何止是他们的地位呢?
身正为师,德高为范。每一个高校违法违纪案暴露出来的都是某些知识分子道德上的虚妄感,也是众多学子精神上的一道伤口。
其次,中传媒的“塌方”还有一个被媒体认为少见的现象,那就是“抱团忽悠”。此番驻教育部纪检组调查中国传媒大学违反“八项规定”的行为时,中国传媒大学从校办到财务处、后勤处,再到行政科、秘书科,集体舞弊,出具虚假材料试图混淆视听。这在之前纪检部门查处的高校案件中也极为少见。
有人说中传媒的领导胆子太大,风声这么紧还敢“抱团忽悠”巡视组。其实也未必是胆子大。“抱团忽悠”现象在高校中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对一把手权力的畏惧;另一方面还可能是出于师生之情。与一般行政机关不一样,高校的上下级之间有时不仅仅是上下级关系,还有可能是师生的关系。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师生如父子,师是恩师,生是爱徒,这种关系明显比一般的上下级关系更紧密,所以也就让一些高校领导敢于冒险“抱团忽悠”巡视组。这也算是高校违法违纪案件的一个特点吧。
中传媒这次案件的性质虽然只属于违纪,与违法腐败有本质区别,但还是给各大高校敲响了警钟:党风廉政建设没有死角,党纪严于国法,严守党纪是党员的本分,对以往习以为常的违纪行为,该收手时就要收手了。
来源: 法制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