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72|回复: 0

“海归就业难”是身份社会转型的产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14 18:25: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海归就业难”是身份社会转型的产物

“海归就业难”是身份社会转型的产物

  据教育部最新数据,2015年,中国输出了留学生52.37万人,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40.91万人。他们中,有些人从选择出国到回国就业,都是父母的“提线木偶”,留学钱没少花,用人单位对海归却越来越挑了,有的明确设定学制等门槛,起薪也不再那么体面。

  近年来,“海归就业难”不时进入公众视线。留学花费动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海归的就业质量却有些让人失望。每月数千元的起薪,显然让一些家庭“高投入高收益”的想象落空。当角色扮演背离角色期望,出国留学“值与不值”便成为一个纠结的问题——这一场以教育之名的社会交换,不可避免会触动许多家庭关于名誉和利益的敏感神经。

  当下的中国,逐渐从身份社会向专业社会过渡。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不仅在乎求职者的“出身”,也在乎求职者的综合素质。同样的“海归”身份,不同的求职者在就业市场的待遇却有着鲜明的反差:有些求职者不仅拿上了高新,还年纪轻轻就评上了教授甚至博导;有些求职者不受待见,拿着“不够体面”的月薪,让自己和家人都感受到失落和挫败。

  “海归就业难”从直接原因上归咎于海归的社会声誉下降甚至遭遇“污名化”,从根本原因上归咎于出国留学的功能异化。一方面,在功利和算计的裹挟下,出国留学成为一种“洗白学历”、“贴金”的做法,良莠不齐、泥沙俱下;另一方面,海外高校鱼龙混杂,既有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也有生源、师资都不怎么样的一般大学,甚至还有通过招收留学生来圈钱的“野鸡大学”。

  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教育改变命运”的显示度下降、周期性拉长,大学生就业难是一种普遍现象,“海归就业难”只是其中的一种类型。求职的过程,也是用人单位和海归社会互动的过程;如果海归没有特殊的技能和本领,又怎么赢得用人单位的“另眼相看”?

  在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看来,出国留学能达到投机取巧的目的。以一年制授课型硕士为例,别人要花两三年的时间拿到的学位你花一年就拿到了,其“含金量”难免会引发用人单位的质疑。“海归就业难”从某种意义上也是用人单位更加理性、务实的产物,他们不再迷恋“海归”的标签,而是更加看重求职者的真才实学。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只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在“海归”符号价值不断下降的今天,海归要想“赢得尊重、发挥作用、实现价值”,显然不能依靠身份标签,而是要靠实力说话。那种“根底浅”、“腹中空”的海归,“高投入低收益”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来源: 北京青年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1-26 18: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