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87|回复: 0

“一带一路”文物国际合作大有可为 扩容沿线国家的非遗“朋友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10 07:27: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55.jpg


6月9日至10日,由国家文物局和广州市人民政府主办、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的“海上丝绸之路:研究 保护 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东省广州市举行。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出席会议并指出,要加强国际合作,提升文物国际合作便利化程度,构建政府间文化遗产国际合作网络,参与文化遗产领域全球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携手推进“一带一路”文物国际合作成为中外人文交流的新亮点。

2018年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五周年。“一带一路”建设植根历史,具有深厚的人文基础。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既是实证丝路辉煌的“活化石”,更是传承友好交往的“催化剂”,积淀了历久弥新的丝路精神,为“一带一路”倡议在沿线国家相向而行、渐次开花,提供了无可替代的文化沃土和社会根基, 在增信释疑、扩大共识、促进合作、推动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助推作用。

刘玉珠回顾了五年来“一带一路”文物国际交流合作取得的显著成绩,突出体现在国家元首不断参与,合作领域不断拓展,文物展览不断出彩,人员交往不断密切,国际责任不断彰显。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涉外文物合作保护工程和联合考古项目成为文化领域“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早期收获,中国逐步向国际文化遗产领域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转变。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加强文物国际合作,一再写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文件和国事访问成果清单;文物博物馆场所已经成为开展外事活动的“国家客厅”;中国涉外文物合作保护工程和联合考古项目初具规模、初见成效。

刘玉珠强调,伴随中华民族的复兴征程,焕发古老丝路的勃勃生机,“一带一路”文物国际合作正当其势、大有可为。要做好战略对接,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尊重彼此利益和重要关切。要搭建对话平台,把文化遗产论坛办成跨国家跨区域对话协商和友好合作的创新典范,推动将文物国际合作纳入“一带一路”参与国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要聚焦务实合作,支持与“一带一路”参与国文物管理部门和保护机构在政策引导、机制完善、平台搭建、项目实施、人才培养、传播推广方面,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交流合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影响力,建设“一带一路”文化遗产智慧网络长廊,共商共建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合作保护与跨国申遗协作机制。

与会专家围绕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保护、合作主题进行了广泛交流、深入探讨,对促进“一带一路”文物交流合作、加强海上丝绸之路保护申遗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建议加强海上丝绸之路概念界定和遗产梳理,分类制定海上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和国内联合申遗策略,构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国际架构和中国体系,加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合作保护和成果共享,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旅游产品和遗产保护品牌,深化海上丝绸之路和跨文化传播研究。

在大会前几天,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创办人之一、法国阿拉伯世界博物馆文化顾问克劳德·莫拉(Claude Mollard)在北京接受专访时表示,法中双方在文化领域交流成果颇丰,希望进一步加强在博物馆领域合作,共同推动文化“一带一路”建设。

此次莫拉先生到访中国,应邀于5月26至29日参加了在江苏举行的“首届国际博物馆馆长论坛”。谈到这次活动,他指出,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对博物馆发展的重视,中外学者共同探讨博物馆建设,借鉴经验,思考未来发展。他十分赞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保护好、管理好、研究和利用好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让历史说话,让文物活过来,给当代人以民族自信和历史启迪。”莫拉先生认为,只有尊重历史,保护文物,才能保住一个民族的根。他指出,博物馆好比人类思想的呼吸机,能展现一座城市、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历史,也能展现当代社会的创作成果,从而不断拓展人类思维,促进社会发展。如今,全世界每周都有一家新的博物馆成立。曾多次到访中国、参与文化交流活动的莫拉先生相信,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在建设有特色博物馆、举办高质量的展览方面大有可为,尤其是他通过论坛进一步了解到中国政府基于文化层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与展望。他提出,面对全球化的诸多挑战,推动博物馆领域的发展需要国家支持,建立或改造能呈现历史文物的场所,创新策展思路,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鼓励艺术作品收藏与流通。

5.jpg


“一带一路”建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全新的机遇,随着交流和互动日益密切,跨区域合作将成为沿线国家非遗保护和发展的新趋势。昨天,第六届国际(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沪举行,来自多个国家的非遗保护领域专家一致认为,扩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非遗“朋友圈”,正当其时。

与会专家指出,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着极为丰富的非遗资源,这为相互间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比如,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格鲁吉亚复调演唱、俄罗斯塞梅斯基的文化空间与口头文化、也门萨那歌曲、土耳其迈达赫艺术等大批非遗项目都来自沿线国家。中国目前共发掘出各类非遗资源近87万项,最具代表性的39个项目跻身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其中,新疆木卡姆艺术、西安鼓乐、福建南音等,与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有着极其密切的历史渊源。

“作为无形文化遗产,非遗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也是最古老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易为普通的民众所接受、了解。”上海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王荣华认为,在促进民心相通方面,非遗是重要桥梁,具有独特的优势。

“非遗保护,不仅仅是继承、守护传统和古典原来的样子,而需要时常接触从事各个领域的人,扩展自己的见识,经常挑战新的事物,绝不能甘于维持现状。”日本重要文化遗产大樋烧的第11代传人大樋年雄如是说。大樋烧以往主要运用于陶艺作品上,大樋年雄却将其跨界运用到多个领域。比如,用在室内装潢设计上,与意大利米兰联合开发家具作品。在中国,则与景德镇、宜兴等制造的瓷器、紫砂混搭,创立独有的品牌。

事实上,在跨区域的非遗合作上,上海已做出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以昨天在上海艺术品博物馆揭幕的第八届国际传统艺术邀请展为例,该展览汇聚了伊朗、乌克兰、印度、俄罗斯等12个国家100余位艺术家、非遗传承人的180余件作品。其中,闻名遐迩的金银雕刻、细密画、骆驼骨木盒和珐琅器等伊朗珍宝首次亮相展会。而过去的七届,在这一文化交流平台亮相过的艺术家、非遗传承人超过1000位。

论坛透露,上海正在酝酿创办一个以“传统工艺”为主题的国际性博览会,将本市现有的、成熟的品牌化展览资源囊括其中,甚至在理念上可以突破传统展览在时间、场地上的限制,广泛吸纳“一带一路"乃至世界各国的非遗资源来到上海,参与非遗展示活动。

在请进来的同时,大胆走出去。上海市文广局计划将在今年8月于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举办 “文化越古今”——生活中的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届时将展出金山农民画、海派绒绣、戏曲服饰、海派玉雕、嘉定竹刻、金银细工制作等沪上国家级、市级非遗项目相关的展品120余件。与此同时,进一步探索推动上海的非遗保护机构与“一带一路”国家的非遗保护机构密切沟通、交流合作的新机制和新平台,积极开展专题项目的合作交流。在 “非遗在社区” “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等项目运行中,倾听世界各国同行们的意见和建议,学习各方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

根据 新华网等采编【版權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華發網官方立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1-22 14: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