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红海之滨、苏伊士运河之畔的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简称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是中国与埃及两国在特区开发、产能合作、吸引外资等领域的重点合作项目。自成立以来,中国企业已在这里辛勤耕耘超过10年。曾经荒芜的沙漠如今是厂房林立、街道整洁的现代化产业新城,被中埃两国媒体称为“中埃合作之城”,为埃及带来巨大经济效益,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埃合作的标志性项目。
“这里建成了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工业区”
走在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的街道上,随处可见“合作共赢,见证发展”的中英文标语,这8个字道出了中国企业来到埃及投资创业的宗旨。“短短10年间,这里建成了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工业区,它成为埃及经济发展的支柱。”埃及苏伊士运河管理董事会前秘书长纳塞尔·福埃德认为,埃中合作是互利共赢的典范。
目前,园区已初步形成新型建材、石油装备、高低压设备、机械制造四大主导产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埃及工业发展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为埃及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提升了埃及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
中国巨石埃及玻璃纤维股份有限公司(巨石埃及)是最早入驻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的企业之一。现在,这里成为非洲唯一的玻璃纤维生产基地,填补了非洲大陆玻璃纤维制造业的空白,还带动了上下游产业共上亿埃镑(1元人民币约合2.6埃镑)的贸易额。同时,作为出口导向型企业,巨石埃及出口量占总产量90%以上,2017年为埃及实现出口创汇1.8亿美元。
“从中国师傅那里学到的技能让我快速成长”
生产车间里,身着灰色制服的埃及工人正在机器前工作,要不是看到墙壁上贴着一些带有中文的提示语,来访者很难联想到这是一家中资企业——车间里几乎没有中国面孔。“整个公司只有25名员工来自中国,其余的350多名员工全都是从当地雇用的。”中国恒石埃及纤维织物股份有限公司(恒石埃及)副总经理王筛建对本报记者表示,从“中国师傅不在现场干不了”到“尝试让埃及工人自行管理生产”,为当地培养合格人才一直是该公司的努力方向。
瓦利德4年前从艾因夏姆斯大学毕业后便来到恒石埃及工作,表现优异的他如今已是车间主任了。回想起这几年的奋斗经历,他感慨道:“在中国公司工作,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这些年工资已经翻了好几倍。从中国师傅那里学到的技能让我快速成长,现在我也愿意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更多埃及人。”
像瓦利德这样的本地中层管理者,恒石埃及一共有十几名,遍布生产、销售、采购、人事、财务等各个环节。“尽管中埃文化背景有所差异,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尽相同,但我们希望同埃及朋友相互交流,为他们学习技术和管理方式提供最大限度的帮助。”
据了解,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直接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3500余个,产业带动就业约3万人。园区各企业都非常重视人才属地化建设,为埃及员工提供系统性的教育培训、每年选派优秀员工到中国进修等已成为许多企业培养人才的“标配”。埃及苏伊士运河经济区前副主席马哈福兹·塔哈表示,中国企业用效率和质量赢得了管理局的高度认可,也带动了当地就业和人才培养,实实在在地为埃及人民带来了福祉。
“这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实践”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苏伊士运河走廊开发”发展战略的对接,中埃协同发展的路径不断拓宽,充满活力的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也成为推动中埃产能合作迈上新台阶的重要平台。
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与周边一系列重大工程互为配套,带动了埃及苏伊士运河走廊经济带的整体发展。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旁的艾因苏赫纳港距苏伊士运河南入口约40公里,是尼罗河和红海航运重要的中转站。2018年3月,中国港湾中标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项目,成为中国公司参与埃及海港建设的重大突破。据介绍,艾因苏赫纳第二集装箱码头岸线长1350米,建成后水深将达17米,最大可停靠20万吨货船。
“这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实践。”塔哈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将埃中两国人民和两国经济、文化紧密地联结在一起,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的建设促进了埃及基础设施的发展,成为埃中两国经贸合作的示范性平台,“我们乐见两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开展更多的合作”。
而就在近日,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拓展区迎来揭牌三周年,记者日前从天津开发区获悉,经过多年建设,合作区已吸引八十多家企业入驻,持续释放“一带一路”红利,昔日荒漠正成为园区绿洲。
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由天津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与中非发展基金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的中非泰达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主导运营,位于埃及苏伊士省苏赫奈泉港,距离首都开罗120多公里,是中国政府批准的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这片始建于2008年的区域,分为1.34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和6平方公里扩展区。
据天津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秉军介绍,起步区目前已招商完毕,入驻企业77家,总投资额达到10亿美元,“现在有3500多名当地员工在园区工作,达到了两国政府最初的预期目标。”
除基础建设外,园区更注重精细化运作,打造优质投资环境。2015年末,投资3000万美元的大运摩托签约入驻。园区成立服务小组提供专业服务,帮助协调建设、解读用工政策、人事招聘、设备采购等工作。在协助大运摩托缩短当地审查流程后,更是促成了两国政府间就投资项目磋商机制的建立。
拓展区于2016年正式启动,经过三年开拓,如今完成了2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了8家行业领军企业,协议投资额2亿美元。
中非泰达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爱民说,埃及的国家提振战略与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叠加,为园区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是商务部确认的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位于开罗以东120公里,项目建设启动于2008年,由中非泰达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开发区苏伊士国际合作有限公司和埃及埃中合营公司合资组建的埃及泰达投资公司负责项目开发、建设和管理。埃及泰达投资公司首席执行官邵月波告诉记者,目前占地1.34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已全部建成,初步形成四大产业园区,“从一开始进行了1.34平方公里功能划分,分为纺织服装产业区、石油装备产业区、新型建材产业区、高低压电器产业区,四个功能区为埃及解决了大概2000以上就业岗位,同时有两三百中国人在这里工作学习生活。”
扩展区建设周期为10年,预计开发总投资2.3亿美元。建成后的合作区将成为以出口加工、先进制造、现代仓储物流为主导,包括保税商品展示和交易、科技研发和服务外包、商务办公,完善的生活和服务配套设施的综合性自由贸易区。整个合作区预计将吸引以中资企业为主的约100家重点企业入驻,吸引投资额逾22亿美元,实现销售额超过115亿美元,提供就业机会近4万个。苏伊士运河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福阿德表示,合作区将给埃方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助力埃及的发展,“苏伊士经贸区是目前埃及最具活力的心脏地区,也是埃及发展的未来,它将会促进埃及经济,吸引世界各地投资者和大量埃及劳动力,并给埃及带来很多国际经验,我希望对于埃及的未来来讲,苏伊士经贸区才是埃及的未来。”
邵月波表示,苏伊士经贸园区与很多企业以单一项目走出去的模式不同,突出的是平台效应,通过多产业布局与相关国家做好产业链、价值链对接,助力“一带一路”建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是打造一个平台,上面有多个产业功能布局,我们做到的是让平台效应凸显出来,我们打造的是跟两国政府高度协商合作,使得区域真正意义上让当地老百姓受益,创造当地税收,这种模式值得复制和推广。”
产能合作是未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方式,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合作室主任张建平认为,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过程中,面对尚不完善的投资环境,依托产业园实现企业集聚,既能提高效率,也能降低风险,同时助推与所在国的经贸繁荣,“一带一路很多国家投资环境相对来说是比较差的,中国企业面对这样的环境要规避风险同时提高投资效率,像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就成了重要的承载平台。总体上讲,中国企业抱团走出去,走到一带一路产业园区进行集聚是高效率低风险的,会对中国和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和投资繁荣发挥重要推进作用。”
目前,起步区内新型建材、石油装备、高低压设备、机械制造四大产业在埃及当地逐渐培育成熟,拓展区发展则沿用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的方式,将在乘用车制造、纺织服装等方面形成新的产业集群。
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在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同时,也为中国更多企业“走出去”搭建了良好的海外大舞台。
根据 中新网等采编【版權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華發網官方立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