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香港粉丝赴韩国为偶像应援
香港粉丝文化的产生,比内地更早。从谭(咏麟)张(国荣)争霸,到「四大天王」,再到如今的日韩明星,受限於地域与人口,粉丝的规模始终不大,群体效应不强。一个当红偶像的明星後援会常常只有几百到几千人,相较於微博上动辄千万上亿的数据,显得小巫见大巫。在粉圈,除了不同粉丝群体间会竞争外,同一个粉丝群内也会形成竞争。谁为偶像打榜更多、买票更多,谁更可能见到偶像,与偶像产生交集等,都是大家比较的目标。当群体规模比较小的时候,人被激发出的热情也就没有那麽高涨。
由於人数相对较少,香港的粉丝社群的结构较松散,管理模式趋向於扁平化,只要花钱买票,每个粉丝都有希望见到偶像;而内地则是典型的金字塔结构,从一级粉丝群到二级粉丝群再到三级粉丝群,层层铺开,形成一种类晋升制度,级别越高的粉丝群,越有希望与偶像接触。
群体人数较少、结构松散的结果是,分工组织也没有那麽精细与专业。不管是追着偶像四处看演唱会、应援举灯牌,还是粉丝间打口水仗,香港的粉丝文化是比较个人的行为。尽管也会有粉丝在群里号召投票,或组织成员一起到见面会现场举灯牌,但这些行为更多的还是出於个人的意愿与选择,且往往只会在某个特定活动前组织,并没有成为一种日常工作。而内地的粉丝团则不然,在「粉头」的领导下,有活动策划组、文案组、美工组、视频组、打投组、反黑组、前线组等等,为了防止「粉头」贪污,有的粉群还成立了财务组。不同岗位会面向粉丝公开招聘,粉丝每天都要无偿地完成任务,定期还要集资为偶像应援,近乎於一个工作高效、分工明确、等级清楚的社会组织。
【华发网根据大公报采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