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以恩宠之名》讲述小时遭性侵受害人的伤痛
「O先生」奥桑(Francois Ozon)新作《以恩宠之名》(By the Grace of God)夺得今届柏林影展评审团大奖银熊奖後,以相对的高速在香港正场上映。奥桑从来不怕争议及踩界,今次却要介入真实世界的丑闻:法国天主教会包庇神职人员的性侵犯罪行。刘伟霖
Alexandre有不错的事业,是五个孩子的父亲,全家都是天主教徒。但他有个无法磨灭的伤痛,三十年前,他多次被神父Preynat性侵犯,现在他得知Preynat不单仍在担任神职,工作范畴还和未成年人士有关。Alexandre决定向里昂教会作出投诉,因为里昂主教Barbarin曾公开表示,会遵照教皇方济各的零容忍方向,去根治教会的性罪行问题。
可是,Alexandre发觉Barbarin表面合作,其实暗地里带他游花园,更安排Preynat和他正面对质,想藉「宽恕」之名,劝Alexandre不了了之。Alexandre决定报警,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原来还有不少受害者。当中包括Francois,他不顾年老父母的反对,决意将矛头指向教会卸责;还有小时是天才儿童,却因被Preynat侵犯後性格变得怪僻,做了几十年失败者的Emmanuel。三人联手,要为所有受害者争取公道。
真实还是虚构
影片开头有一句很奇怪的字句:「以真实事件写成的虚构电影」。近年看得太多「改编自真人真事」的电影,连港产片《非分熟女》也有这种声明,本栏以前亦有提过「改编自真人真事」的电影,往往都有很多虚构成分,甚至是七分假三分真。见到导演奥桑这样的声明,我是抱着「影射」的角度去看完这部影片,以为奥桑是想用假的人名,去说真的故事。
岂料在出片尾字幕前,却和「改编自真人真事」电影般,说出「後事」:案件仍未判决,所以Preynat及Barbarin依然是「假定无罪」。这时才知道这两个人都是真的,再上网查一查,事件还未结束。另外,也有网上的新闻说Preynat曾经阻止本片公映。奥桑在拍摄时,尤其是要拍教堂的镜头,要将影片叫成「Alexandre」以掩人耳目。
在影片结构上,奥桑最令人估计不到的是采用「三主角」的结构,原本故事看似是Alexandre的一人战争,却把他放下,转到Francois身上。到Francois想向教会全面开战,我又会期待教会如何接招时,故事又转到Emmanuel身上,到他的故事(三人之中最悲惨)说过了以後,三人合流,把故事继续发展下去。
而且三人都各自有一种独特或标志式的性格,来和他们被侵犯的往事连上关系。三人之中,以Alexandre的事业最为成功,而且他身为五个孩子的父亲,或多或少也证明了他的「雄风」无损,这也反驳了不少人对曾被性侵的男童抱有的误解。不过,Alexandre的虔诚,以及他教导孩子的虔诚,成为他一大心理难关,他要不要动摇教会的公信力?要不要盲目跟从宗教教他的凡事宽恕?Francois则有很大的怒火,既恨施虐者,也痛恨自己的父母、兄长,以及教会的袖手旁观,他和抗争人士相似,会就「斗争路线」和夥伴争执。
内斗最是磨人
Emmanuel的故事最令人痛心,Alexandre及Francois的成年生活大致没有被曾遭侵犯影响,但Emmanuel恍似终於找到自己失败人生的答案,就连他的女朋友,也特别看不起他,甚至可以说,Emmanuel的自我形象低落,驱使他选择一个对他很差的女伴。有点觉得Alexandre及Francois的篇幅所谈到两人的伤痛及悲愤,仍然有点斧凿痕迹,但Emmanuel的痛却令人感受尤深。
还有一个不因循的地方,就是这种「抗争片」或「争公义」影片,大抵都是以正邪对决,去驱动剧情的发展。我们会见到主角如何出招,「坏人」还击,一时主角占优势,然後又到「坏人」强势反扑,把主角逼到无路可逃,才到最後来个「逆转胜」,大快人心,完。
不过《以恩宠之名》却没有这种套路,不单是Preynat的合作态度,令「对抗」的意味非常薄弱,再者,影片基本上没几多教会接招及反击的情节。假如有「对抗」,十居其九都是主角的矛盾,可以是Alexandre、Francois、Emmanuel各自和自己的家人及朋友之间的冲突,到後段就是受害人组织里面的矛盾,还有是受害者的自我折磨。
此外,「案件重温」的片段,都见到奥桑的心思,虽然没有将侵犯过程具体化,却会重现背景(营地或黑房),让观众自己靠角色的口述去想像,然後感到一股无名的恐惧。而且这些片段,也是奥桑解释Preynat如何不运用暴力,却会令小孩们像是自愿地「送羊入虎口」的手段。
不过,始终觉得本片的篇幅有点偏长,而且对白很多。然而比起美国左翼影人,即使是子虚乌有都要「创作」一些历史抗争故事出来,奥桑从当下拿素材,并突破「抗争片」的陈腔,也算是不小的成就。
【来源:大公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