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30|回复: 0

丝绸之路 锦绣中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5-5 08:2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絲綢之路 錦繡中華.jpg


  图:⑩南宋楼璹《耕织图》所绘花楼机。故宫博物院藏

  
  陆上、海上两条「丝绸之路」,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物质、文化遗产。这两条「路」开辟和持续存在的前提,是我们古老的中国是丝绸的发源地,并且丝织业长期发达繁荣领先各国。如今国内外学术界普遍公认,栽桑、养蚕和利用蚕丝织造丝绸,是古代中国人的伟大发明。这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不亚於「四大发明」。
  
  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即距今二千五百年前後起,我国丝绸开始流传国外,丝绸生产经验和技术随之传播四方。大致路线是:东经朝鲜半岛,传至日本;北越阿尔泰山脉,传至俄中腹地或更远;西经中亚传到波斯,再传至欧洲;西南则传入印度。总的看,在公元前已传布欧亚大陆。唐朝开始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海上丝绸之路形成,我国丝绸又通过海路传遍东南亚,远及欧洲、非洲、拉丁美洲。陆、海不同传播途径合围,中国丝绸及其纺织技术惠及全人类。中华民族是富有发明创造力和爱好和平的民族。几千年来两条「丝绸之路」,成为中国与世界友好交往的纽带,古代中国被称为「丝国」(Seres),本身既是以特产驰名,同时寄意美好、和善的嘉许。
  
  「玉帛」中国 「男耕女织」
  
  中国还是玉石的故乡。与青铜不同,玉和丝绸贯穿於中国人古往今来的生活之中。「玉帛」代表和平。中国人总希望「化干戈为玉帛」,反映了爱好和平的民族性格。
  
  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社会基本分工是,「男耕女织,不夺其时(不误农时),以供财用」(宋鲍云龙《天原发微》卷三)。男人「力田」种地,女人在家织布,优势互补,一起解决吃饭和穿衣问题,真的是「妇女能顶半边天」。
  
  为了桑蚕业发展,古人不断提高桑树栽培技术,特别是通过桑树嫁接,大幅提高桑叶品质和产量,促进了养蚕业发展。而缫丝车从手摇到脚踏,丝织机从手提起综到脚踏起综,以及束综提花机的发明,型板印花取代手工描绘等等,使丝绸业的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无数能工巧匠的创造发明,使我国古代丝绸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品享誉世界。
  
  在笔者看来,先民们对丝绸的发明和发展,似乎自始不是仅仅为了解决生存基本需要—温饱。在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出现丝织品说明,哪怕人人填不饱肚子,也阻挡不了他们对生活美的追求。因为丝绸的御寒性能,比起兽皮实在相形见绌,若但求温饱,实在无需费时费力去采桑、养蚕、抽丝剥茧,纺线丝织。他们推动物质生产同时,追求的是文而化之,向往文明社会!最显着的事实是,中国绘画伴随、依赖丝织品产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绘,会五彩,绣也。《虞书》曰:『山、龙、华虫作绘』。」说的是中国绘画从一开始,就与丝织品相伴而生,四千多年前尧舜时代,就在衣服上绘山、龙、华虫等「十二章」纹饰。孔子回答弟子们对古诗「素以为绚兮」的疑问,指出:「绘事後素」。素就是纨素,白绢,他说这是讲绘画就是在白绢上进行。周代《诗经》里已有罗、绫、纱、绮、锦,春秋末期的孔子向往穿上西周的衣冠,「服周之冕」(《论语.卫灵公》)。此後绫、罗、绸、缎等门类齐全、色彩纷呈,汉语里许多大事以丝绸及其纺织比况。
  
  比如:「经纬」,出自纺织上的经线、纬线,进而生发出「经天纬地」、「经书」、「纬书」;「综合」、「组织」,出自丝织机部件「综」,它牵引着两组经线上下交错分合,让穿梭的纬线通过,经过不断综合,组织出布帛。我国在新石器时代已采用线综生产织物,後出现竹综、金属综。而许多美好事物,也都以精美丝织品形容,诸如锦绣前程、前程似锦,繁花似锦、锦上添花,化干戈为玉帛等。
  
  六千年纺轮 四千年绢片
  
  中国原始纺织技术,可以追溯至一万多年前旧石器时代中期。大致在一万年前进入新石器时代不久,便出现了最早的纺织工具—纺轮(图①、图②),原始纺织机—腰机。图①是西安半坡遗址,出土距今六千至六千七百年前陶纺轮,同时出土的陶器底部有麻织品印痕,说明他们确实织出麻布了。图②是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距今七千年前陶纺轮。两处遗址东西相距一两千里地,说明那时纺织技术已经普及。
  
  丝绸的发明包括两方面内容或者说前提:作为纺织纤维茧丝的利用、家蚕的驯化。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先民已懂得利用蚕丝。早在一九二六年,在山西夏县的距今六千年前仰韶文化遗存中,就出土人工割裂的蚕茧。而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骨盅镌刻着蚕宝宝,距今七千年。在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家蚕丝织成的绢片、丝带等,经碳十四检测为公元前二千七百五十年,即距今四千七百年前。三千多年前商代甲骨文中有「蚕」、「丝」、「帛」等字。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山东益都苏埠屯商墓中亦出土过玉蚕。河南安阳出土三千多年前殷商青铜器残片上,还带着丝绢残片遗迹(图③)。
  
  金玉陶瓷 以蚕为祖
  
  近年来出土了大量蚕宝宝造型或图案的玉器、陶器、青铜器、瓷器。地域分别从北到南,自西向东,可谓遍地开花。其中玉石蚕宝宝,集玉石、桑蚕丝织於一身,恰好代表了「玉帛」的意涵;他们形态各异的造型,反映了蚕不同生长期体态特徵。
  
  巴林右旗博物馆藏距今五六千年前红山文化玉蚕(图④),长七点九八厘米、厚二点六厘米、孔径一点六八至二点五八厘米,黄绿色,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出土。当时同时出土有大大小小四只玉蚕。这件略呈圆柱状,顶端较平整,双目圆形,略外凸。器身上半部施以规整的凸弦纹,表现蚕宝宝躯体背部纹理,下半部光素,尾端略上翘,造型古拙质朴。两侧有一对穿透的圆孔,说明是悬挂佩戴。
  
  甘肃省博物馆藏距今四千年前「齐家文化」蚕纹红陶双联罐(图⑤),口径十二点五厘米。此器由两个横条,将两敞口鼓腹罐紧紧相连,罐面阴线浅刻蚕状的条纹,率真写意,稚拙可爱。
  
  宝鸡市周原博物馆藏西周(前十一世纪至前七七一年)蚕形玉佩(图⑥),长一点九厘米、厚○点八厘米,白玉,陕西扶风县齐家村遗址采集。玉色纯净光亮,圆雕,玉蚕肥胖,短体屈身,以较粗之阴线表现蚕节,圆目,张口,下唇中钻一透孔。整体形象更像从蚕茧里取出的蚕蛹。
  
  周原博物馆还藏有一件西周半月形状蚕形玉佩(图⑦),扶风县强家村一号墓出土。玉色青黄,圆雕,通体琢成节状,弯曲成半圆形。巨目圆嘴,头部平齐,大耳,口中钻一圆孔,与侧面一孔相通,尾部两面削薄成榫头状,通体抛磨光亮。这件整体形象更像在温室里不停吃桑叶成长中的蚕虫。
  
  蚕吃桑叶成年後,开始吐丝,作茧自缚,把自己包裹在茧房里;接下去会化为幼虫蚕蛹。如果等到破茧而出,变成成虫飞蛾,茧丝齐断,两三个月养蚕就前功尽弃。所以一经茧成,即将其用热水煮死,缫丝女工抽丝剥茧,集成丝线原料。这两件玉蚕分别刻画了成长中的蚕虫、作茧後被取出食用的蚕蛹,两个生长阶段的形象。
  
  成都博物馆藏战国(前四七五至前二二一年)青铜蚕纹戈(图⑧),通长二十六点五厘米、宽七点六厘米。戈身前半部分称为「援」;後部分用来镶在木柄上的部分称为「内」。此戈「内」云雷纹、窃曲纹等构成的图案中心,有一蚕纹,研究者认为他代表蜀国祖先「蚕丛」。古代各部落的中国人以龙为装饰物的为多,但古蜀国人崇拜蚕,祖先蚕丛氏,就是一位桑蚕专家,因而被奉为蚕神。从《蜀王本纪》《华阳国志》都记载他「教民蚕桑」。
  
  束综提花织机 古代登峰造极
  
  我国古代纺织技术创新一直未曾停步(图⑨)。因原始腰机和斜织机只能织出没有花纹的平纹织物,後来发明了挑花杆,在其上挑织图案。或者挑一纬织一纬,或者挑一个循环织一个循环,但仍感觉效率不高。於是一面软化挑花杆,用综线来代替挑花杆,创造出多综式提花机;二是保持挑花杆挑好的规律不变,想方设法把其中规律反覆地传递给经丝,又创造出花本式提花机。
  
  花楼机是在这一切创新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是中国人又一伟大发明。其机械原理极为复杂。织造时两人配合操作,一位挽花工坐在花楼之上,口唱手拉,按提花纹样逐一提综开口;另一位织花工在花楼之下,脚踏地综,投梭打纬。南宋初年,朝廷在全国推广农学家楼璹创作的科普连环画《耕织图》,其中一幅专门描绘一部大型提花机(图⑩)。这部提花机有双经轴、十片综,上有挽花工,下有织花工,她们相互呼应,正在织造结构复杂的花纹。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提花机。宋代精美绝伦的丝织品,就出自这高度发达的机械;同时提花机也是在此时传到欧洲,西方近代化织机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记录了提花机此後进一步完善,在古代科技条件下登峰造极。而宋、元、明、清丝织品正是锦上添花。(图11、12、13、14)
  
  发明创造 奉为神圣
  
  中华民族极端推崇科技发明和文化创新。带领大家改变了人类命运的科技发明,古人尊之为神圣。带领先民告别穴居野处野蛮人生活,「构木为巢」盖房子的「有巢氏」,带领先民「钻燧取火」,从此吃上熟食的「燧人氏」,战国思想家《韩非子.五蠹》,均称他们为「圣人」。创立和发展原始农业的炎帝为「神农氏」,而「画八卦」开文字之先河的「伏羲氏」为「人文始祖」(图15)。
  
  「嫘祖」,是中华民族桑蚕和丝织业的女中尧舜。《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她带领先民们养蚕、缫丝,汉代起皇后每年四月祭祀「先蚕」,北周以後将嫘祖作为桑蚕业发明人「先蚕」,说她「亲蚕为丝,以率天下」(宋代胡宏《皇王大纪》),与同时代的炎、黄二帝同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清代保持男耕女织传统,仲春皇帝到先农坛举行「亲耕礼」;暮春三月,皇后主持国家祀典「亲蚕礼」,祭祀先蚕嫘神,还要亲自采桑喂蚕、献茧缫丝等。遗址即今北京北海东北部的「先蚕坛」。
  
  (作者为中国历史文化学者、北京市档案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1-21 02: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