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磨剑十多载,适时才用。现今狂人动辄剑拔弩张,无中生有,颠倒是非黑白,窃以为霸权在握,四处欺凌,乱舞乱砍。
大约二千八百多年前,东周末、春秋时期,开始重视铸剑,用以保家卫国和防身;但只准贵族、将军和皇室人士才能佩带,百姓平民则不准,故腰间悬剑,亦属特殊身份地位的标志。战国时代至西汉,老百姓也可佩剑,故佩剑之风甚盛;不只作为武器,同时讲求剑饰;尤其是上乘宝剑各部位的装饰,喜欢以美玉雕琢而成。《汉书.匈奴传》载:「单于朝,天子赐以玉具剑。」孟康注释:「标、首、镡、卫,尽以玉为之。」标,就是剑珌,指剑鞘下端的饰玉,又称为「?」。首,即剑首,是剑柄顶端的饰玉。镡,通常叫作剑琫,俗称剑格,指剑柄与剑身之间的饰玉,镶剑柄之近剑口处横出;陈大年解释:「其称琫者,谓当举剑之时,即以手捧此器之谓。」至於卫,後来名为剑璏或璲;「璏」字与「卫」字相通,镶剑鞘中间部位偏上方,原意是保卫剑鞘,间接地也保卫了剑。这些古玉剑饰有一定的形制,部位分明;现今收藏者必须详细认清楚,免被後仿者混淆。
例如附图,是一九八三年时,我国考古学家在广州象冈山上发现的西汉初年南越王墓中玉剑饰之一,就是剑琫(剑格),带天然石灰沁、铁沁和朱砂沁,深埋冈顶之下二十米深处,经历逾二千年的水侵土蚀,但这种透闪石类软玉的结构坚结温润,可从「室温红外吸收光谱」、X射线粉晶照相和显微放大等科学分析证明。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早期铜人腰挂之短剑,剑鞘上铸有銎孔的突起物,应属我国最早的剑饰─璲;其後江苏六合县发掘出的春秋晚期铜剑,就镶了玉剑首和玉剑琫各一,可说是玉具剑的雏形。西汉南越王身佩的五把玉具剑,也只有两把齐备了上述四种玉剑饰;另一把的剑琫,并非玉质,却是硬质木料。
其实,任何锋利的古玉具剑,也砍不断逝水如流的岁月,古代剑指云霄、气概万千的英雄豪杰,早被黄尘老尽,如今安在?
【来源:大公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