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实的晚清历史上,光绪皇帝确实自己亲政过一段时间,或许是因为亲政时间太短,所以我们并没有看到晚清政府统治下地中国有哪些变化。众所周知,晚清的覆灭或者说大清王朝的灭亡,是历史潮流向前发展的必然,就算光绪皇帝杀掉慈禧,自己掌握军政大权于一手的话,那么晚清还是摆脱不掉覆灭的结局。
话说回来,如果光绪皇帝杀掉慈禧,那晚清覆灭的一天恐怕会迟早到来,毕竟光绪帝不具备慈禧的影响力和手腕。倘若在公车上书前后,光绪帝真的能够通过袁世凯之手杀掉慈禧,那么以他当时的能力也不足以完全的把控朝政,到头来,慈禧太后一死,满清将迎来更加混乱的局面。
光绪亲政近十年,实在是难作为
"(光绪十五年)己卯,皇太后归政"。
从《清史稿》当中我们可以找到的一句有力证据,在光绪十五年的时候,作为皇太后的慈禧才重新归入到政治当中,这也就是说,从光绪五年到光绪十五年,慈禧太后曾将政权放给了光绪帝一人,慈禧太后归到了二线政治。
光绪十五年就是公元1889年,从这里我们也能够看出,从公元1879年到公元1889年这十年间的时间,晚清朝政大权都掌握在光绪帝手里。慈禧太后把政权交到了光绪手里,一方面就是看看光绪帝的能力,另一方面,其实也在检测光绪帝是否和自己是同一战线。
而在这十年间,大概也就是洋务运动的后期,洋务运动发展的如火如荼,这当中自然少不了光绪帝的功劳,但在对外方面,这十年也就在80年代爆发过一次中法战争,光绪帝也是真正参与到了这次战争当中。
甚至爆发于公元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把握朝政大权的慈禧太后,也是按照光绪帝主战的意见来实行的,但最后的结果呢?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洋务运动全面破产,还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刚刚二十出头的光绪帝,政治上的作为确实不如清朝中前期的很多皇帝,不是慈禧太后不让他亲政,而是光绪帝根本就没有那个能力,虽然比起同治皇帝,光绪帝有一颗积极进取、勇于改革图进的心,但当时的晚清政治局面,是容不得他施展身手的。
支持公车上书,同意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在很大程度上触及到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根本利益,那是因为仅在制度上就以君主专制制度的变革触及到了封建统治的根基。康梁变法首以“君主立宪制”为基本,只要以君主立宪制代替君主专制,那么就可以挽救晚清亡局。
单从公车上书来看,光绪帝对公车上书当中描绘的那副欣欣向荣的景象很是向往,所以他想要不惜一切代价去实行这些措施,从而力挽狂澜,拯救江河日落的大清王朝。光绪帝的想法是很积极进取的,但我们如今来入手看一下当时提的措施,或许你就会发现,公车上书所描绘的一些景象,根本就是在变相的加速清王朝的覆灭。
改革科举制,废除四书五经,增加历史政治和经济等近代科目,这是科举考试上的变革内容。19世纪末期的中国,依旧是秦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很多士人才子从小就一直梦幻着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
但如今科举制一改革,很多西方的科目代替了原始的四书五经,这让普天之下的考生该如何应对?再来看军事方面的改革,康梁支持遣散老弱残兵,并且大幅削减军费开支,看起来是对国家有利,实则是在掏空满清王朝的内脏。
如果大批次地遣散那些老弱残兵,在此基础上,继续削减军费开支的话。那么谁又会保证?这样的政令一出,不会引起清朝各地军队的哗变,到时候普天之下的所有老弱残兵都发生哗变的话,那样岂不是就在原本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之上更添一股萧瑟吗?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即便真正实现了光绪帝亲政,他所支持的戊戌变法,如果如实进行的话,同样只会加速清王朝的覆灭。因为当时的中国并不具备按照戊戌变法内容进行改革的基础和环境……
光绪不重思想,亲政也白搭
虽然当时的中国已步入近代,但老百姓的思想还没有得到全方位的开放,明智初开的背景下,光绪皇帝“只重制度,而不重思想”的变革举措只能物极必反地提前拖垮晚清政府,因为当时的国内根本没有适合变革的环境和土壤。
国内老百姓都是一副封建迷信的模样,要想让他们在几年之内就全盘接受西方制度,按照西方的一切举措来生活生存的话,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综上所述,就算把清朝的朝政大权交给光绪帝,那么他也很难利用这有限的权力去挽救大清王朝,如果他有慈禧太后那样的影响力,以及有着更强的治国理政能力的话,或许他可以延缓清王朝的覆灭时间,但是绝对阻止不了清王朝的覆灭结局。
来源:搜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