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52|回复: 0

吸血雀,吸水娃,野驼千里追雪! BBC 新一部地球纪录片又来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30 10:2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BBC最新的星球系列纪录片《完美星球》(A Perfect Planet)正片终于来了!!
历时四年,跨越6大洲31个国家和地区拍摄的纪录片,通过镜头捕捉到了许多此前从未拍到的动物行为。
作为BBC地球纪录片的一贯传统,又一次的,配上了大卫·爱登堡爵士(Sir David Attenborough)的旁白解说,全球观众有幸体验又一场来自大自然的视觉盛筵…



全片共分5集,展示了鬼斧神工的自然力量如何推动、塑造和维系地球生物的多样性。
《完美星球》里被自然之力造化的动物,多数是大众知之甚少的。
讲几个我印象最深的片段,让大家先睹为快…
“吸血雀”
地球的各种自然之力中,火山喷发绝对是最为独特的。
它被誉为“地球之怒”,破坏力惊人,虽然看上去暴虐无情,却由此塑造了陆地和海洋的形态,也为生命的繁衍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力量源泉。



火山喷发形成了许多和大陆隔绝开来的岛屿,加拉帕戈斯群岛最偏远的沃尔夫岛,便是一座火山喷发后形成的死火山岛,它距离大陆1200公里,已经和大陆隔绝了上百万年了。



沃尔夫岛上生活着一种其貌不扬的小雀,它们乍看像是普通麻雀,但其实,这种小雀的祖先是几百年前,被狂风吹到这座小岛上来的。
小雀的祖先原本以种子,花蜜,昆虫为食,可岛上的这一类常规食物寥寥无几,并不强壮的它们在没有狂风的帮助下,又没办法飞离岛屿,重新回到大陆上去…
可是,总得在这个小岛上想办法生存下去啊!



它们苦苦寻觅,总算找到了这座岛上独一无二的食物来源,这种白色大鸟——
橙嘴蓝脸鲣鸟(Nasca Boobies)。



橙嘴蓝脸鲣鸟本身是强大的捕食者,它们往来各个岛屿之间,靠捕鱼为生。
此外,这种白色大鸟还是出了名的社交达鸟,不仅每天回家要跟另一半卿卿我我…



还喜欢抽空跟邻居各种寒暄…



橙嘴蓝脸鲣鸟忙于社交的时候,小雀用餐的机会就来了…
一只雌性小雀跳上橙嘴蓝脸鲣鸟的后背,用喙扯下大鸟尾部的一根大羽毛,大鸟立刻流出鲜血,染红了尾部。



此时,小雀把喙凑到橙嘴蓝脸鲣鸟流血的地方,开始
——吸食鲜血!



其他小雀看到这边雌性小雀进食,也赶过来“抢饭”。
一只又一只小雀,你方吸完我登场,就是这样靠着进食橙嘴蓝脸鲣鸟的血液,作为延续自己生存的独特方式!
这看上去颇有些惊悚的生存手段,赋予了这种小雀独特的名字——“吸血地雀”(Vampire Finches)。



如今,这种身形小巧,靠吸血为生的吸血地雀,是世界上最新划分的独立物种之一。
有了大鸟血液这种取之不尽的食物来源,吸血地雀得以在常规食物极度匮乏的岛上生活下来,繁衍至今…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
为什么身形大出好多倍的橙嘴蓝脸鲣鸟,会放任吸血地雀吸自己的血,却没有任何反抗呢?



这个问题人们迄今没有找到答案。
有科学家推断:
或许吸血地雀最初只是在橙嘴蓝脸鲣鸟身上抓寄生虫,双方建立了信任的共生关系。
可到了后来,吸血地雀暗戳戳地开始吸橙嘴蓝脸鲣鸟的血,橙嘴蓝脸鲣鸟没有反应过来,依旧认为吸血地雀在给它们服务。
背后的真相,恐怕只能等待科学家进一步研究揭晓了。
“吸水蛙”
火山岛的生存条件固然艰苦,但相比之下,极度干旱的非洲沙漠看上去更像是生命的禁区。
这里的天气条件极其恶劣,烈日炙烤,空气干燥,水源匮乏。多重因素的夹击下,当地有动物依然能够在夹缝中生存下来。
让动物们在如此恶劣的环境生存下去的,同样是这份自然之力——天气。



南非沿海地区的沙漠进入黑夜之后,一种意想不到的动物开始出来活动了。
它从掩埋的沙子里探出头来,它长着鼓囊囊的眼睛,



短小的四肢,丰满圆润的身躯,在杳无人烟的沙漠里缓慢爬行着。



它,就是生活在这里的大足短头蛙(Rain Frogs),作为一种蛙类,身形决定了它不会跳跃,不能快跑,却很擅长掘土和在沙丘之间行进。尽管速度不快,却能轻易翻越各种障碍。



就这样,只有棉花糖般大小的大足短头蛙一夜前进了38米,终于来到了它进食的地方。
眼前的这些沙漠白蚁,便是它食物和水分的来源。



身体含水量高达75%的白蚁,既能果腹,也能解渴,是大足短头蛙难得的生命源泉。
和其他蛙类相比,大足短头蛙连进食技巧都相当拙劣,它的舌头没有准心,经常黏不住白蚁,它的嘴巴反应迟钝,总是咬不到白蚁。



不过,大足短头蛙有自己的办法,那就是耐心,行动迟缓的它宛如雕像一动不动,总会有白蚁爬到它的嘴边来。
好不容易吃到了一只白蚁,大足短头蛙居然还要面临另一项重大挑战——吞咽食物。
每次吞咽,对它来说都像打仗一样费劲:
它需要将先眼球缩进体内,再使出很大的力气,才能完成吞咽动作,把食物送进喉咙里…



可以说,对大足短头蛙来说,找到食物,吃顿饭都是无比艰巨的任务。
然而,在这个年降水量不足70毫米的地方,找到足够的水分,才是大足短头蛙更大的挑战。
毕竟,仅仅依靠白蚁是不足以提供生存所需的足够水分的。
这方面,大足短头蛙依然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
虽说这片区域极少下雨,却有来自海上的潮湿冷空气进来,在夜晚沙漠的低温下形成了浓雾,又在植物上凝结成了水滴,水滴落进沙子里,使得沙子变得潮湿起来。



此时,大足短头蛙就这样一动不动地在沙子里趴窝,仿佛一株水仙,只通过皮肤就能吸收所需的水分。
这,便是大足短头蛙最主要的水分来源。
它们生活的区域,每年有至少100天会起雾,大足短头蛙,就是这样靠着进化出来的皮肤吸水功能,吸取天地之精华——“雾气”,在这里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尽管生存环境无比恶劣,但大足短头蛙也没忘记繁衍。
在夜晚出来进食吸水的点儿,它们会遇到同类,从而借机找到“真爱”,繁衍下一代。
雄蛙的体型比雌蛙小很多,它们四肢更短更粗,很多时候甚至都站不稳。
因此,它们在“恋爱”的时候必须紧紧抓住雌蛙的后背,以免再掉下去。



双方完成交配以后,雌蛙开始挖洞,把自己埋到沙子下面去,在里面产卵…



野驼千里追雪
炙热的沙漠让生存变成极限挑战,也没有难倒拥有强大适应能力的动物,同时天气也给了动物生存的机会。
而极度寒冷的沙漠,同样把生存逼到了极限,也依旧阻挡不了一种强大而勇敢的动物在这里生存繁衍。
它们,就是野生双峰驼(Wild Bactrian Camels)。
蒙古国境内的戈壁沙漠,气候极度寒冷,冬天气温一度低至零下40度,而这里偏偏又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地方之一,极寒又极干旱的戈壁,绝大多数动物都没法在这里生存下来…



可是,生活在这里的地球上最后1000头野生双峰骆驼,却在常年的演化中,探索出了自己的生存之道。
这一切,同样拜天气所赐…



骆驼虽然耐干旱,但也是需要水维持生存的。
群居的双峰驼群里,通常有负责带领大家找寻水源的驼群首领,一头雄性骆驼王。



骆驼王带领骆驼群出发,搜寻遍上千平方公里的土地,只为找到一处水源。
骆驼群耐力惊人,它们可以为了找寻水源连续跋涉数日,这期间,骆驼王通常跟在驼群的不远处,守护着大家。



跋涉一段时间后,它们会碰上其他地区赶来的骆驼群,大家结伴前行,一起寻找水源。



当然,骆驼们寻找水源时绝不是盲目前进的,双峰骆驼对水的气味异常敏感,可以捕捉到50公里以外飘来的水汽。
它们是在驼王的带领下,循着水的气味前进的。
骆驼群的目标,便是这里……



极度干旱的戈壁沙漠里,却有大风为当地带来的宝贵水源:
来自西伯利亚的积雪,被强风刮到了这片沙漠里。
但是,积雪随风降落的地点很难预测,且持续不了太长时间。
也因此,在闻到积雪气味的骆驼们,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赶到落雪地点,抓住这宝贵的固态水资源。



经过漫长的跋涉,骆驼群终于来到了积雪的地方,它们踩在白雪覆盖的沙子上,骆驼们欢快地奔向雪面,开始大口“吃下”这来之不易的水。



被大风刮到戈壁的西伯利亚的雪,便是冬季骆驼群的生命线,这些雪足以支持骆驼群度过整个寒冬。



戈壁的天气给了双峰骆驼难以想象的生存挑战,也同样赐予了它们得以生存繁衍的基本保障。
大自然和动物,就是这样相互考验,相互适应,又相互依存,最后和谐共处的。



想拍这地球上最后的野生双峰驼群,
真不容易!
作为星球系列的新一部纪录片,《完美星球》由BBC一台、Discovery、企鹅影视、德国电视二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法国电视台以及公开大学联合出品;Silverback Films承制。
这一次,拍摄组为了捕捉到前所未有的珍贵镜头,同样经历了难以想象的挑战。



在蒙古国戈壁拍摄野生双峰驼的经历,堪称这一部纪录片拍摄历程的索引。



单单是找到野生双峰骆驼的踪迹,就已经是相当艰难的任务。
为了拍到骆驼,摄制组带了40箱装备,装满了9辆车,从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出发,接下来的5周里,摄制组的家就安在车队的营地卡车上。



刚刚才出发,还没接近戈壁沙漠的边缘,一路上就开始状况不断。
先是车陷进了沙坑里。



之后又有车出了故障,不得不自己修理…
开了整整1600公里,摄制组终于抵达了戈壁沙漠边,安营扎寨下来。
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艰难的行程才刚刚开始…



到戈壁的第一天,制片人Ed Charles就吐槽到,他们经历了无比艰难的一夜,因为头一天晚上很愚蠢地把篝火弄灭了,整个摄制组在零下20度的寒气里瑟瑟发抖,所有东西都被冻住了,牙膏,辣酱,甚至他助理的尿壶。



而比寒冷更让大家痛苦的,是迟迟找不到骆驼的踪迹。
太阳出来以后大家赶紧驱车去找骆驼,当地野骆驼保护协会的Adiya Yadamsuren博士一道前来鼎力相助,大家的心里稍有了些许宽慰。



即便这样,每天都要搜寻上千平方公里的区域,依然让摄制组倍感艰辛。
摄制组搜寻的这片区域有72000平方公里,只有450只野骆驼,可以说如同大海捞针。
搜寻时,哪怕借助望远镜,也常常弄错:
摄制组不止一次把灌木丛误当成骆驼群,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失望。



有时候,翻过一座又一座山,追寻一条又一条踪迹,可能到最后连个灌木丛都没看到。
就这样忙活了近半个月,摄制组依然一无所获,挫败感写在每个人的脸上…



咬紧牙关,又追踪了几天之后,摄制组终于发现了进入戈壁以来的第一只骆驼!
然而,大家的喜悦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这只骆驼已经提前看到了摄制组,它立马撒腿开跑。



原来,多年来屡禁不止的偷猎活动,让骆驼们早已进化出了极度敏感的神经,远远听到汽车的声音,它们立刻撒腿逃命,一跑就是数公里。
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时候又突然刮起了大风,骆驼的踪迹顿时被吹得无影无踪。搜寻工作,又要从头开始了…
此时营地里刮起了大风,温度已经降到了零下50度左右。摄制组完全无法动弹,只能在原地待风停。



风终于停了下来,备受打击的摄制组却突然看到了新的希望:
他们在不远处发现了许多新鲜的骆驼足迹,且所有足迹都指向同一个方向!
这意味着有大批野生骆驼,沿着足迹向戈壁以南去了。
大家拿出地图讨论,要不要沿着骆驼的脚印去追。
此时,熟悉当地环境的Yadamsuren博士起到了关键作用,他的一句经验之谈,让众人茅塞顿开:
“在冬天,我们要去有雪的地方才能看到骆驼…”



最终,摄制组决定调整思路,放弃寻找骆驼,转而向戈壁南部山区前进,追踪被大风带来的西伯利亚积雪的痕迹。
因为在冬天,雪就意味着水源,哪里有雪,哪里就会有骆驼。
摄制组赶到了戈壁南边,果然这里覆盖着厚厚的积雪。
山路开始崎岖难行,摄制组不得不放弃卡车,开着越野车进山。



到了晚上,气温骤降到零下25度左右,摄制组没了营房卡车,只能在薄薄的帐篷里过夜,制片人感慨道:
“我现在穿了两条保暖裤,两件毛衣,三件外套,两顶帽子,可感觉除了冷还是冷”。



天亮之后,摄制组终于惊喜地发现:
一切正如Yadamsuren博士预言的那样,附近到处都是骆驼的脚印!
为了不惊动野生骆驼,摄制组决定放弃汽车,背上设备徒步前进,所有人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追了这么远的路,绝不能在最后关头功亏一篑。



徒步了整整8公里,摄制组终于在一片开阔地看到了几只骆驼,为了不惊动它们,大家决定让摄影师一个人前去拍摄,顺便探路。



摄影师背着器材,小心翼翼地接近骆驼,令人意外的是,有骆驼发现了摄影师,非但没有逃跑,反而好奇地向摄影师靠近。
在确定情况稳妥之后,摄影师通知其他人跟了上来,又翻过一座山脊,大家终于在近距离看到了世界上最罕见,最珍贵的哺乳动物——野生双峰骆驼群。



此刻,最近的骆驼离摄制组只有约100米,摄制组的人按耐不住激动的心。
此刻的场景让大家感觉到,一路跋涉艰辛,终究是值得的…





《完美星球》摄制组终于近距离记录下了野生双峰驼的影像。
这种珍稀动物曾经遍布中亚,可如今,戈壁沙漠成了它们最后的家园…
历时四年,历经艰辛,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的又一部星球系列纪录片《完美星球》,如今终于在CCTV 9和腾讯视频与中国观众正式见面了。
先来一波预告片,带大家领略纪录片中的震撼画面~



再来一段,带大家体会纪录片的精彩场面节选,跟随摄像师镜头360°无死角探索神奇自然~



更有大卫·爱登堡爵士的新年祝福视频:一起为这星球上的所有生灵创造美好的2021~



纪录片正在CCTV 9和腾讯视频播出,欢迎大家点击观看!



来源:英国那些事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2-26 20: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