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蒲松龄是清代著名小说家,他的几首写于人生不同阶段的元宵诗,表现了当时的时代风貌和自己的心路历程。
康熙九年(1670年)八月,两次参加乡试未中的蒲松龄,为了谋生,应同乡朋友、宝应知县孙蕙的聘请,做了宝应县衙的幕僚,直到第二年秋辞职返回家乡。这一年的时间,蒲松龄都是在南方度过的,当年的元宵节,孙蕙邀请他一起畅游扬州,在那里受到了盛情款待。于是蒲松龄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元宵诗:
元宵击节泛流霞,潦倒渔阳起自挝。
甲第笙歌连夜月,旗亭灯火散天花。
雪篱深处人人酒,爆竹声中客唤茶。
酣醉惟闻箫鼓乱,却忘身是在天涯。
身在异乡,面对火树银花的元宵佳节,美酒笙歌,此情此景,蒲松龄无限感慨,暂时忘却了求取功名无果的烦恼。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的元宵节,此时已经六十七岁的蒲松龄,抱憾终生终未能实现中第的愿望,但是他已完成了传之后世的《聊斋志异》,总算有了一些成就。闲暇之余,他和子侄一起也有许多快乐的时光。这年元宵节,蒲松龄与亲人一起登上了家乡的黉山,感慨颇多,就写了《上元与族兄亮、侄淳及儿孙篪、笏、筠辈登黉山》:
美景与良辰,赏心苦不早。
登临失佳时,岁岁益衰老。
筋力喜未衰,聊共山头坐。
曩岁同游人,今已弱一个。
从诗中可以看出,蒲松龄与兄弟子侄在元宵节这天登黉山,已经不是第一次了。登上家乡的山,又恰逢元宵佳节,看着身边后代环绕,蒲松龄自然无限感慨,他在慨叹岁月的倥偬,回首一生的追求,难免有点恓惶。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的元宵节,蒲松龄再次写下元宵诗,因为当时天气不佳,蒲松龄未能外出赏景。蒲松龄时年七十三岁,已经撤馆回乡,再也不做私塾老师了,赋闲在家,安度晚年。诗曰:
春日初长未解凌,寒风如削月方升。
太平村舍家家酒,乐岁弦歌户户灯。
投老全无同调侣,闭门合似在家僧。
少年清兴逢佳节, 彻曙欢呼我亦曾。
暮年的诗人被欢乐的节日气氛所感染,回想起自己青春少年时代每逢佳节欢声笑语,通宵达旦欢乐,青春真美好啊。整首诗起承转合,环环相扣,妙趣横生,堪为精品。
过了三天的正月十八,蒲松龄又写了一首《十八日与诸孙出游,欲补上元之缺,大风苦寒而返》:
家家儿女过桥头,云过桥头百病瘳。
方欲偷闲学年少,又教风伯阻清游。
这天的天气不是很好,遇到了大风寒冷,无功而返。诗中的“百病瘳”是指元宵节的一种习俗“走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她们结伴而行,往往走墙边走郊外走桥头,目的是祛病除灾,这种风俗在明清时尤为盛行。
◎本文原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