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65|回复: 0

为什么赵匡胤不杀人就得到了政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4-4 05: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千里送京娘”“杯酒释兵权”“张榜开科取士”……

一个个传奇演义的背后,隐藏着一位有志青年的奋斗史。从闯荡江湖的侠士,到乱世底层的下级军官,再到践行仁德政治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一路逆袭,一路奋斗。

用文学的方式写正史,用哲学的思考写小说。

王立新的《建宋:赵匡胤的奋斗史》,以幽默、灵动的文笔,不仅令历史富有哲理,也令历史变得轻松悦读起来。

闻惯了古代历史上为争夺和把持最高权力的血腥气味,王立新对赵匡胤充满了好感:“整个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中,几乎只有赵匡胤获得政权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杀戮。换言之,只有在‘陈桥兵变’的夺权政变中才真正透露出了一点人性善的光辉。仅这一点,已经足够让宋太祖闪耀于中国古代历史。”          撰文/本报记者储文静

赵匡胤在湖南开启了一块文官实验田

走进文治,是宋代区别于中国历史上其他王朝的一个最为明显的标志,无论是此前的汉、晋、唐,还是此后的元、明、清,都没有在文治上取得那样的成就。

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太祖以文官担任知州、知府,还选派文官赴全国各地担任县令、通判、转运使等,奠定了宋代文官政治的基本格局。而文官政治的最初实验,则是从湖南开始的。

乾德元年(963),宋太祖出兵湖北、湖南,几乎是兵不血刃,就收复了荆南和南楚。

接管湖南军政后,为了安抚民生、稳定社会秩序,宋太祖首先调整了当地的官僚队伍。先是派户部侍郎吕余庆充任权知潭州(今长沙),又任命薛居正为朗州(今常德)知州,李昉祭祀南岳之后直接留任衡州知州。然后,又派了一些京官去湖南各州郡充任通判。知州是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为了避免知州专权,及时了解地方的情况,宋太祖就设置了通判。所谓的通判,相当于是朝廷驻派州郡的办事处主任,职位相当于副知州,有权直接向朝廷汇报州郡的具体事务。一州之内的官员是否称职,包括知州的“德、能、勤、绩、廉”等情况,通判都有直接向朝廷汇报的权力。

解决了州郡的独断问题后,宋太祖开始出手解决道、路,也就是省级的独断问题。他的办法是设置转运使,地位类似于副省长,专门负责财赋、物资等向京城的转运工作,把地方的财权、物权收归朝廷。

五代时期,地方节度使往往无视法令,草菅人命。宋太祖先是要求地方重大案件的审判需向刑部汇报,收复湖南后,又委派在京官员巡察各地的断案情况。之后,在各道、路设置主持地方司法的行政机构——提刑司,由朝廷委派官员担任主管——“提刑”,把地方的司法权收归朝廷。

一不小心,宋太祖就为人类政治的权力制衡法贡献了自己的智慧。

宋太祖引领了大宋爱读书的潮流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在评价历代风云人物时,把赵匡胤与秦皇汉武相提并论,给予的点评是“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某种程度上,赵匡胤的文学才华是会稍逊一点。赵匡胤自小读书,不求甚解,也就知其大意而已。后来行走江湖、打打杀杀,才愈发感受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或许,是因为笃信勤能补拙,喜欢读书的赵匡胤平居无事,手不释卷;晚上失眠的时候,也总是手持一卷。

追随后周的周世宗柴荣进攻南唐的时候,赵匡胤在淮南地区收获了一批战利品,装载成车准备运回京城。路上被人告发,说是他私受贿赂,还搜刮民脂。柴荣赶紧派人前往查验,打开一看,车上装的全是竹简、木简,除了书,还是书。努力读书的赵匡胤,令柴荣大加赞赏。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上皇帝以后,宋太祖更加提倡文武官员要多读书。宰相赵普虽然是私塾老师出身,也一直跟着赵匡胤南征北战,宋太祖却一边骂他说无知还不读书,一边说宰相必须要用读书人,吓得赵普赶紧回家找书读。认真开始用心读书的赵普,把一本《论语》背得滚瓜烂熟。后来,赵光义当上了皇帝,有一次跟赵普闲聊的时候说:“听人说你只读一本书?”赵普装作底气十足地说:“臣只读《论语》,臣从前只用半部《论语》佐助太祖皇帝平定天下,现在再用另外半部《论语》辅助圣上治国安民,开创太平盛世。”这就是传说中的“半部《论语》治天下”。

宋太祖引领了大宋爱读书的潮流,到了宋真宗时期,不仅留下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名言,还亲自为岳麓书院题赠了匾额。

真正的殿试是从宋太祖开始的

宋太祖的文官政治,与他的崇文抑武的治国方针,是一脉相承的。

发端于隋唐的科举制度,到了宋太祖时期,可谓是真正得到了发扬光大。且不说考试内容的重点,从诗赋的写作转向治国理政能力的考察,单是三级考试、回避制度的创立,就足以名垂青史。

对于科举制度的改良,宋太祖也发明了不少新做法,延续至后世。

唐朝的时候,武则天虽然在朝堂里主持过一次考试,但那是代行礼部职责,真正的殿试是从宋太祖开始的。宋太祖亲自面试,钦点名次,不仅确立了州郡考试、礼部考试、宫殿面试的三级考试制度,也把天下的学子变成了天子的门生。

宋太祖认为,科举是用来选拔人才的,不能因为照顾私人关系而影响考试的公正性。于是,宋乾德六年(968),宋太祖颁旨,科举要实行回避制度,跟主考官或者其他高官有亲属或师生等关系的学生,参加科考都要另外单独考试。

由于进士录取的人越来越多,宋太祖下旨,把进士的名字、名次、籍贯,按照顺序书写,张贴公布。这种做法叫做放榜。科举的放榜,也就是从宋开宝五年(972)起,成为后来各朝科举考试的惯例。宋范公偁《过庭录》里说的“名落孙山”,也是源自于此,既然名字落在榜末的孙山后面,那自然就是科举失败了。

宋太祖开科取士,以文官担任知州、知府,还选派文官赴全国各地担任县令、通判、转运使等,奠定了宋代文官政治的基本格局。对文化、对学子的看重,贯穿了他一生的政治实践,也留下了“宰相当用读书人”“不得杀士大夫与上书言事人”的训诫。

戚继光的“戚家拳”继承了赵匡胤的“太祖长拳”

在江湖传说中,赵匡胤号称“棍棒双绝、长拳无敌”,他所开创的三十二势“太祖长拳”,曾经令明朝的戚继光倍为推崇,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抗倭寇的“戚家拳”。

作为骑在马上打天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的武功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冲锋陷阵、上阵杀敌中体现出来的。

显德元年(954),周世宗柴荣御驾亲征,在泽州附近的高平,准备对阵北汉与契丹的联军时,手下将领因为胆怯或降或逃,危急关头,赵匡胤挺身而出,率领两千部下,奋勇杀入四万人敌阵,以一当十,左臂中箭,依旧勇猛拼杀,击溃北汉军队。高平之战,也令周世宗意识到建立新军的必要性,后来,赵匡胤精心组建了新军“殿前诸班”,不仅成为五代时期战斗力最强的威武之师,也成为了他南征北战乃至兵变的坚强班底。

显德三年(956),赵匡胤带兵攻打滁州。赵匡胤身先士卒,对阵南唐大将皇甫晖时,“手起锏落”,砸在他的脑门上。皇甫晖虽然戴着头盔,依然被砸得鲜血直流,摔下马去。滁州之战,赵匡胤仅用三千兵力,就打败了南唐三万多大军。伤重被擒的皇甫晖,对周世宗感慨说,佩服赵匡胤的勇猛,说自己跟天下无敌的契丹兵大战过多次,从来没有见过像赵匡胤这样英勇无敌的战将。

赵匡胤年轻的时候,四处游历,也有过不少传奇,“太祖千里送京娘”,就是其中一个流传颇广的故事。不仅京剧里有赵匡胤一路单挑土匪恶霸的故事,河北邯郸还有个4A级景区——京娘湖,据说就是当年的故事发生地,山水环绕,川谷幽深,至今还有宋祖峡、京娘峡、京娘湖等古迹景点。

对话

“陈桥兵变”无大规模杀戮古代史上绝无仅有

潇湘晨报:作为一代开国皇帝的奋斗史,赵匡胤代周立宋的“奋斗史”大概只有五分之一的样子,大量篇幅主要写赵匡胤登基之后的“奋斗史”,是不是有特殊的考虑?

王立新:赵匡胤的一生,可以说是奋斗的一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在奋斗的过程中不断向前推移,也拉着他自己的生命向前走。年轻的时候,赵匡胤游历江湖,喜欢到处行侠仗义。从军以后,为了满足生存需要,升官发财也就成了阶段性奋斗目标。到了当上皇帝后,他的奋斗目标就变成了统一全国,建设一个统一的文明昌盛的国家,成为一个有恩德于后世的君主,所以,他才会去推行文官政治,才会去四处征伐。我在书里的最后一个标题是《再也不能去战斗》,赵匡胤直到去世之前还在布置安排征讨北汉的事宜。

潇湘晨报:周世宗柴荣受王朴的影响,曾经立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宏愿,他的那些开明思想,是否也影响了赵匡胤,乃至体现在宋朝的执政理念中?

王立新:王朴是一个非常有见识、有学养、有担待的人,他是直面社会现实的。我在书中写了王朴给周世宗的上书,让周世宗感到很兴奋。我略加演绎了一点情绪,其实这个都在原版,在史书上都有。还有就是宋太祖确实受了这个东西的影响,因为当年王朴给周世宗提供的统一方案就是先南后北。

史书上说,宋太祖的武力一般般,比汉高祖刘邦和唐太宗李世民他们都差很多,一般的史学界和史学爱好者都这样认定。其实这是个错误判断,宋太祖一生出师,几乎是每战必胜,但杀戮很少。经常兵不血刃或者很少杀戮,这是他的一个目标,他强调要这样,他让这些部将们一定要这样。

宋太祖在攻灭西蜀之后,没有打南唐之前,他把兵锋转头指向了太原。我在书中第13章《难啃的太原城》专门写了他试图拿下太原的事,但是没有成功。那是宋太祖一生中唯一一次没有战胜的历史记录。

潇湘晨报:“陈桥兵变”,是否真的就像书里写的那样,赵匡胤喝醉了酒,醒来就被弟弟赵匡义和将领们“绑架”当了皇帝?

王立新:我在书的第三章里有一个“闲话陈桥兵变”。对于陈桥兵变这件事情,我认为,赵匡胤心里是有数的,但是,他装作不知道,然后,就说,所有的事情都是这个赵普和他弟弟做的,还有他身边的那些将军,也就是后来被杯酒释兵权的这些将军们。我觉得他们这次兵变对中国历史是有正面意义的,后周的小皇帝是没有办法处理朝政的,别人也会来抢夺政权,天下还会继续大乱下去,受苦受难的还是天下的苍生和百姓。虽然是兵变,赵匡胤没有对后周剩下的宗族和大臣武将下手,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潇湘晨报:书中多处提到,赵匡胤喜欢喝酒。而且,他的人生的几大关键节点好像都跟喝酒有关。比如,“黄袍加身”之前在喝酒,“杯酒释兵权”时在喝酒。

王立新:赵匡胤原来是军官出身,从小又是个游侠,就好像《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冲一样,所以他不可能不喝酒。当然,一方面,酒可能是给他成就的事情,另一方面,酒也可能帮他掩饰了什么。他想削减军队首领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的兵权时,就先跟他们喝酒,然后说起自己的担忧,怕有人会被迫披黄袍,一番威逼利诱之后,让他们自己上书辞去要职。比较有意思的是,王审琦的辞职理由是,最近肾虚,经常重感冒,夜里老出虚汗,请求解除军职。陈桥兵变后,为了答谢这几位拥戴者的功劳,宋太祖给他们分别提升了军职。一年以后,为了赵宋王朝的江山稳固和长治久安,又把这几个人重新降回到陈桥兵变以前的位置上去了。

潇湘晨报:以阴谋论来考量的话,赵匡义是不是有可能真的是弑兄上位,“烛光斧影”是否真的存在?

王立新:由于宋太祖赵匡胤驾崩比较突然,宋太宗赵匡义的继位还是留下了一些令人不解的谜团。我在这本书的第一版《大宋真天子》里,也专门提到了“烛光斧影”这件事情,但是,后来重版,我就把这块删掉了。因为,没有历史证据证明是赵匡义杀死了赵匡胤,同时也没有证据证明赵匡义没有杀死赵匡胤。我这本书虽然看上去像是评书的小说,实际上我是严格遵循历史史实的,没有证据的事情,就不去写了吧。

来源:搜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5-1-20 20: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