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FF2021中国报告》近日在此间举办的国际金融论坛(IFF)2021春季会议上正式发布。该报告面向全球30多个中央银行的“一带一路”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的受访央行认为,“一带一路”项目将促进全球经济复苏;其中超过70%以上的央行认为,这些项目可以为绿色复苏和更加可持续的发展作出贡献。
报告称,尽管封城和社交隔离措施暂时影响了部分重大项目的进展,但中方并没有因疫情而减少对“一带一路”项目的支持力度,依然致力于为“一带一路”项目提供融资,同时“一带一路”项目也没有因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加剧而受到影响。
报告还显示,五分之四的受访央行预测,“一带一路”建设将在未来5年内促进其辖区内GDP的增长。“一带一路”建设对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改善基础设施和创造就业两方面。
对于绿色复苏,报告称,受访央行认为,投资绿色能源和交通(90%)、合作制定“一带一路”项目标准是最为重要的途径;开展政策对话(70%)和发展绿色技术(50%)也被认为是实现绿色未来的重要驱动力。
国际金融论坛理事、巴西贸易部前部长、世界投资促进机构协会前主席特谢拉在参加国际金融论坛2021年春季会议时表示,加强绿色发展国际合作不能只讨论,还需真正的务实合作。中国“一带一路”将是实现绿色发展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
他表示,近年来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绿色发展的话题,但从现实层面上看,化石能源到可再生能源的转型过程太慢,同时一些环境问题也仍长期存在,“如果我们看一下现状就会发现,我们根本没有改变自己的能源矩阵。有些地方可能就是做了一些小的项目,但是没有大规模地开展。”
他指出,要想改变现状,需要动员中小企业、消费者等更多主体参与其中。同时还需要关注以下内容。
一是要对于绿色的融资体系标准进行界定。“什么叫做绿色的项目?什么叫做可以得到绿色融资的项目?我们必须建立一个标准,要知道什么是减排二氧化碳。”
二是对碳排放进行监测,转变能源发展矩阵。他表示,该过程需要慢慢变化,但也需加快速度。例如,通过植树造林、技术、更多项目资金支持等进行改变。
三是需要提供财政货币方面的刺激政策。不仅仅对公司、政府,鼓励他们参与进来,同时也要鼓励消费者。
四是建立更全面的绿色金融体系,需要保证金融体系要把绿色金融包含进来。
他还强调,加强绿色发展国际合作,不能够只是讨论,“在讨论的背后我们需要有真正的务实合作”,“一带一路”是实现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中国在绿色减排方面起到了重要的领导作用,将有助于带动更多成员国致力于其中。
绿色联盟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指出,世界各国正逐步形成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共识,绿色低碳转型将成为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疫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的“最优方案”。中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同时也在积极履行国际责任,携手各方共建绿色丝绸之路,牵手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希望未来,充分发挥“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的平台作用,深化绿色伙伴关系,践行绿色投资理念,打造务实合作成果,共同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
中金公司董事长沈如军表示,高质量共建绿色“一带一路”,为发展中国家抓住绿色转型带来了巨大发展机遇,为引领世界经济走出阴霾、实现互利共赢指明了方向。希望本次论坛可以汇集与会嘉宾的真知灼见,聚焦绿色金融与低碳发展协同增效的前景与路径,为新形势下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助力绿色丝绸之路建设走深走实、行稳致远。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金立群,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苏伟,绿色联盟联合主席、贝索斯地球基金首席执行官斯蒂尔以及生态环境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郭敬受邀发表主旨演讲,从构建“一带一路”绿色金融体系,推动“一带一路”产业合作、投资合作和绿色发展国际合作等多角度出发,对绿色丝绸之路建设进行了全面解析。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人类发展、深刻把握世界大势提出的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把自身发展同世界发展紧密联系的博大胸怀和务实担当。《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专设“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 ’走深走实”两章,系统阐明了人类社会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何去何从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要“在保持健康良性发展势头的基础上,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把绿色作为底色,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投资、绿色金融,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面对当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国际格局因新冠肺炎疫情加速演变的复杂形势,“一带一路”建设面临全新的国际环境和舆论氛围,我们要充分挖掘和深化绿色“一带一路”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意义,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迈进。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随着全球生态环境挑战日益严峻,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点和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绿色发展成为各国共同的关切和追求的目标。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拥有复杂的地理条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很大,必须加快推动绿色发展。面对一些西方国家从国际环境保护合作领域退群的单边主义及不负责任行径,中国义无反顾地努力维护既存的国际秩序,通过绿色“一带一路”倡议,将循环经济、节能减排、能源清洁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开发、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内容纳入“一带一路”合作,使“一带一路”建设融入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事业,不仅为世界搭建了互利共赢的发展新平台,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占据了道义制高点。
绿色承载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绿色“一带一路”蕴含着各国相互合作的交汇点。从新型大国关系到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从“一带一路”倡议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一直积极而富有诚意地探索并完善包容并蓄的处世之道。通过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以环境领域切入,找到各国的生存关切,保护共有的地球家园,辐射并加强更多领域合作。
总之,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更多的绿色公共产品,实现高质量的绿色发展,有助于“一带一路”建设顺利实施。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落实2017年5月环境保护部、外交部、发展改革委、商务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深入对接,努力将绿色发展的成果经验带到沿线国家发展事业之中,搭建起全球共同的发展价值,积极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应该坚持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自然心存敬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共同保护不可替代的地球家园,共同医治生态环境的累累伤痕,共同营造和谐宜居的人类家园,让自然生态休养生息,让人人都享有绿水青山。这鲜明地指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和主张。自航海大发现特别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一些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和高消耗不断破坏生态环境,加剧全球资源的紧张和短缺,有的还将有毒有害的废弃物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人类共有的家园满目疮痍。以牺牲别国绿色来实现自我发展,不仅有违国际道义责任,也不可能真正实现全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着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倡导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存生活方式,引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推动形成了包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等内容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我们将自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念和实践成果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绘制好“一带一路”的“工笔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将中国绿色发展理念和成功实践融入“一带一路”,将美丽中国建设融入清洁美丽世界建设,将中国绿色发展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推动形成以绿色发展为纽带的和谐共生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必将推动全人类以绿色为纽带,构筑起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
根据 一带一路网等采编【版權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華發網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