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38|回复: 0

杂谈六:错将黎侯释楷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7-20 20: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写这篇文章,是因为分子人类学界测出楷侯墓Y基因为N,从而宣称他们找到了姬周Y基因,依据就是把楷侯当作毕公高后裔。吉林大学多年前就测过山西横北墓27名男性Y基因,他们没有公开这些数据与考古墓主的关系,经人分析多种资料才确认八鼎大墓墓主是Q-M120。我对山西绛县横北、翼城大河口及淅川春秋楚墓,用八篇文章论证横北墓属于晋国小宗,葬八鼎的墓主是晋国小宗庄伯。横北男性墓主27人中,贵族与国民大部分是Q基因,只有一人N基因,奴隶全是O基因,未见C基因。所以说O、N、C是姬周,都不可能。在曲阜孔氏一千多人的Y基因检测中,C类型占46.06%,Q1a1(即Q-M120)占27.01%,其中的C基因共祖时间比较晚。因此,姬周王族Y基因是Q-M120。

一、楷侯释字

已故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曾经撰文说楷侯在陕西志丹县,与毕公有关的“献簋”也出自志丹县(原保安县)。

甲骨文中有犂形字(形似农具犂,有人说是黎字),金文汇编中没有黎稽二字(稽首之稽都是[旨頁],黎字古文是黍而不是黎),只有一个摹写的耆。所以,不能排除误释黎、稽为楷,或误释榰为楷。《说文》曰:榰,从木耆聲。下面不区别耆与榰。

找了一些金文“楷”,附图如下。它与秦篆“楷”明显不同,下图楷字似乎可分为两类,主流全说是楷,也有文章说是黎。目前没有任何青铜器铭文,可以证实黎城大墓为毕公高后裔。由师趛盨“师趛作楷姬旅盨”不能肯定楷国为姬姓,师趛鼎铭文“文考圣公、文母圣姬”可证趛母为姬姓。

陕北那两件青铜器分别属于楷侯之臣[艹害]、楷伯之臣[献]。后者铭文有“楷伯命厥臣献金车”、“献身在毕公家,受天子休”,所以定名为献簋。说楷国属于毕公高或毕公高子孙,可能与后一句铭文有关。若如此,说毕国国君称楷侯、楷伯更合理。“毕”地名应该有两处,一处在沣西,另一处最有可能在陕北。然而,西周晚期还有“周臸來生(甥)作楷妘媅賸簋。”(集成3915),所以说楷是毕国国君或毕氏的可能性极小。

1.png

金文楷及其它

不排除上图部分“楷”字实为黎或榰或稽,或如山西专家张颔所说“楷侯即黎侯”。黎国或在西周初迁到陕北,之后再(回)迁到山西黎城。《诗经》讲了黎侯寓卫,《左传》记载晋景公“治兵于稷,以略狄土,立黎侯而还。”此黎国后来灭于晋国。网上有人说“周代的黎国是姬姓且为毕公之后是没有问题的”,与李学勤解读《献簋》的文章有关。

黎与耆是地名,不同时期的黎(榰或稽)侯,难保是同一家族。根据《路史》,耆国属炎帝族。有史籍说西周初的黎国封给了尧的后裔。据考古信息,与商朝关系密切的长子国国君,在西周初即迁河南东部,后来转至湖北武汉。长子县考古领队韩炳华说长子县黎侯为姬姓,是根据南北墓向及墓道长度作出的推测,明显不熟悉史书,又受到了晋国倗霸墓错误“理论”的影响。李学勤说楷国是毕公别子所封属于猜想,未见类似分封。他以“师趛作楷姬旅盨”说明楷国为姬姓,要么过于武断,要么是在不可靠前提下的循环论证。前者与毕姬墓的错误相似,比如不能根据铭文“楷妊”又说楷伯为妊姓吧?余不枚举。

早就有人指出,说楷与黎相通很牵强。古文字专家张颔说“楷侯就是黎侯”,不如直接说误释。金文汇编释出了大量“楷”而不见“黎”,说明误释的概率比较大。这跟大量释文“倗”却不见史籍中常见字“庄”何其相似?都是因为首说者是名家,后人只会附和。

说黎城西关墓属于黎国似可定论,专家说商晚期至春秋,黎国一直存在。这之间当然存在被灭、复国及迁移,我认为黎城墓不早于春秋时期(只有两座大墓;精美青铜剑柄内锈蚀无存,应是铁质剑身。三门峡市虢季墓也有玉柄铁剑),应是晋景公复立的黎国,跟毕万无关。西伯勘黎似在长治一带,周初所封在哪?黎城县黎侯墓主还是尧的后人吗?根本无法定论。清华简研究者认为《耆夜》中的耆就是黎,而古本《竹书纪年》黎耆各表,目前仍然不能排除上图两类楷字,有可能分别对应黎与榰(耆)或稽。

《(耆)夜》释文:“武王八年征伐耆,大戡之。还,乃饮至于文太室。

我现在比较倾向于陕北楷国是稽国,它与夏禹会诸侯的会稽、涂山有关,周穆王也会诸侯于涂山。匈奴中山及涿涂山,跟中山国迁徙路线高度重合,即在陕北、涿郡之间。或许,早期的稽在榆林或陕北,涂山在晋中市(有榆次、涂水)。上图所示的文字,最有可能的是:中间是黎,左右均为稽!黎字比稽字下边多一个口,表示犂田的犂尖。两字上边都是由戴冠的人形演化而来,这与夏字类似。楷字的演化要晚得多,也与犂田有关,有法式、笔直之意,“楷木枝杈直而不曲”。

二、献簋释文

1. 李学勤释铭文:唯九月既望庚寅,楷伯于遘王,休,亡尤。朕辟天子、楷伯命厥臣献金车,对朕辟休,作朕文考光父乙,十世不忘献身在毕公家,受天子休。


李学勤解读献簋

2. 王进锋释铭文:唯九月既望庚寅。楷伯于遘王,休亡尤。朕辟天子、楷伯令厥臣献金、车。对朕辟休,作朕文考光父乙。十世不忘献身在毕公家。受天子休。(《集成》4205)

翻译成现代汉语后为:在九月既望庚寅这天,楷国国君前往觐见周王,表现很好,没有过失。我的君长周天子和楷君,给予楷伯的臣属献以青铜和车辆。献感谢君长的赐予;作这件簋在乙日来祭祀我已经过世的父亲光。献十世都不会忘记曾经在毕公家任职。接受天子的赏赐。这里的毕公就是西周时期的贵族毕公高。可以看出,献曾经在毕公高家任职服务,后来成为楷国国君的臣属。在这篇铭文中,因为辅助楷君觐见周王有功,而受到周王和楷君的同时赐予。所以,献是从贵族毕公高家来到楷国任职的,他之所以“十世不忘身在毕公家”,可能正是因为最初是由毕公将他举荐给楷君的。

上面摘自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王进锋教授的原文,并没有认为楷伯是毕公别子。别子之说的源头在陈梦家,朱凤瀚的说法介于李学勤与王进锋之间。

3. 本人试释:唯九月既望庚寅,楷伯于遘王,休亡尤。朕辟天子、楷伯命,厥臣献金、车,对朕辟休。作朕文考光父乙,十世不忘:献身在毕公家,受天子休。

(1)如果第一个献字后有重文号(拓片边缘不清晰,似乎存在=),今人才能理解器主是献。说献不是动词,“命厥臣献金车”与“献身在毕公家”,能说明献是人名?研究者历来肯定“献”是器主,应该是对比类似铭文得到的结论。(2)于遘即遘于。《说文》曰“遘,遇也。”有铭文写作遘于,这里指楷伯于某日觐见周王。“亡尤”即无过失,有同类铭文。早期“朕”同“我”,不属皇帝专用。“辟”字解读有争议,有说辟为进见,《说文》曰“辟,法也”。《三国志》“辟”为任命之意,这里应理解为按上级指令行事。(3)君主向臣属舍或赐金(青铜)、车常见,用“命”(厥臣献金车)则少见,“命”当接前句。(4)能说明楷伯之臣即毕公家臣?这个不能确定,家臣献可以是由毕公转送楷伯的,也可能不是。据同类铭文,不排除献或其父曾在毕公家服务的可能性。(5)说楷伯是毕公别子与“毕公家”有关,或许他们认为献是楷伯家臣,又在毕公家受赏赐,那楷伯就是毕公家的人了。对照《朢簋》“王乎史年册令朢,死[司]畢王家。”这里“的毕王家”应指王室毕家,因此楷伯为毕公别子的推想不一定可靠。(6)带“父乙”的铭文很多,有《光父乙方鼎》存世。“文考光父乙”是指何人的父亲?肯定不是周王、毕公的,按常例是指器主的父亲,父乙似是光的日名,也不排除光与尚通假,是赏赐或荣耀的意思。(7)从金文看,“休”有颂扬、夸赞的意思,在先秦文字中也有福禄、吉庆、美好之意。

也有人把献作动词解,那楷伯就是器主了,但主流专家均以献为器主。除了分歧最大的“毕公家”以外,各家解读的细节也不相同。然而,都没有重视末句“受天子休”。如果说器主重点表达的是在毕公家受到周王表扬,那全文的意思就顺畅了。

铭文意为:九月既望庚寅,楷伯遇到了周王,(述职、致颂辞等)表现完美无任何过失。献对周王、楷伯布置的工作尽职尽责,受到了君主的表扬和赏赐。献特地作器纪念,并向亡父汇报:我在毕公家受到了周天子的表扬,这是十世也不能忘记的荣耀啊!

献簋这类铭文,专家们也不能释读准确。比如,王进锋对“父乙”的解释肯定是错的。其实,比较同类、同字铭文,参考各名家解读,我等也可揣摩大概,甚至发现部分专家的错误。如果从文字演变、文化传承角度来理解,效果会更好。看周朝君主赏赐臣属青铜(绝对是专营、管制物资),臣属全是用来作器刻铭文给周王歌功颂德的,摆在家里也极荣耀。

三、说黎国为毕公后裔是猜想

先说毕万或其子孙与黎侯无关。毕万在晋献公时期就封有魏国,还会再封毕万孙辈一个黎国?晋景公是复立黎侯而不是换人,此黎侯是景公的姐夫,跟毕万孙辈无关(算一下年代差就知道为什么说是孙子辈),更不会有晋卿或大夫称献侯的(这个说法欠缺历史常识)。毕万所封魏国实质是采邑,史书都记下了,此前或此后毕氏封黎国不记载吗?

再说李学勤先生解读《献簋》,为什么说楷侯是姬姓毕氏。他的说法有两个不确定点(说是猜想也可以):一是对献簋铭文“毕公家”的理解,二是“推想”楷伯是毕公别子。(“推想”是李学勤原文;别子: 古代指天子、诸侯的嫡长子以外的儿子。)

单纯依靠师趛盨铭文“楷姬”是不能肯定楷国姬姓的。这类问题,我在以前分析横北“毕姬”族属时讲得很清楚。如果师趛给来自姬姓楷国的夫人作器,称楷姬是正常的,仅依那个铭文确认不了这种关系。比如,还有楷姜、楷妊、楷妘,由师趛盨“师趛作楷姬旅盨”不能肯定楷国为姬姓,只有师趛鼎铭文“文考圣公、文母圣姬”可证趛母为姬姓。

即使周初陕北楷国就是黎国,要将它与黎城楷侯建立联系,少不了李学勤的第二个推想。通过这个猜想,再假设整个西周黎国没有改封、黎城黎国由陕北迁来,才有黎城楷侯是毕公后裔的结论。然而,从已知的黎国初封及传承资料看,它与毕公或毕氏没有一点关系。如果毕公后裔在西周中期甚至春秋早期仍然拥有黎国(李学勤说楷国在西周中期仍存,左传记载晋景公复立黎侯),《史记·魏世家》还会说毕公后裔失封吗?司马迁必定深入了解后才会说“其後绝封,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其苗裔曰毕万,事晋献公。”

由此,我想提醒专业人士、历史或考古爱好者:判断先秦大墓不能无视历史背景,不能不讲逻辑!

来源:搜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2-18 10: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