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85|回复: 0

长知识丨古人如何防止骗子行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8-2 19: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png


01

古代骗子骗学生常用哪种骗术?

清宣鼎《夜雨秋灯录》“补骗子十二则”条中,有一则温郡某太守被骗的故事,就是典型的冒官行骗:蒋中丞代表朝廷到浙江巡视,察访官民,严惩不法分子。温郡(今温州)某太守很腐败,害怕被查出来。这期间,恰好有三位北京口音的人出现,“凡太守升堂,必往观之,暇则与馆人辩论太守之是非曲直。”太守派人暗搜了三人的行李,查出中丞访牌一道,太守私下做的事情都有记录……

这是一个骗局,所谓中丞访牌当然是假的。但太守对他们深信不疑,在骗子佯装乘船离去后,太守主动追去,赠送了四桶柑橘。这可不是普通的柑橘,里面都掏空了,填进了金银。之后,太守至省城拜见蒋中丞,才知蒋中丞根本未去温州。太守明明知道被骗了,还不敢说出来。

“冒官行骗”属于“风门”类骗术,除了“冒官骗官”,类似的还有一种叫“冒名骗术”常常被用来骗学生。明张应俞《新刻江湖杜骗术》一书中曾介绍有24类骗术,记录了84则行骗和受骗案例。在第四类“诈哄骗”里,有一则“诈学道书报好梦”就是冒名骗学生的。

事发明朝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福建省各府上省城参加乡试所取中的生员都是人称“沈宗师”的学道录取的。十二月初,这些举子将赴京赶考。这时,省城里有个骗子看到了机会,遂请一擅长书法的秀才,冒充沈宗师写了多封信,并盖上私印,送到各考生家里。

在信中,骗子以沈宗师的名义,说做梦时梦到你家将出状元,才差人送信来。还特嘱,此事不能外泄,一定要保密。每到一家,骗子都拿出“状元梦”这封信,如此这般胡侃一通。预言家人能考中状元,哪家不高兴!接到骗子的信后,哪家都送给骗子三五两以上的“喜银”,给少了骗子还不要。这么一圈骗下来,骗子骗得“不止百金”。

骗子过去俗称“棍”,大骗子被称为“大神棍”。此骗子冒沈宗师之名行骗,确实聪明,张应俞对冒沈宗师之名行骗的骗子点评道:“此棍骗新人,骗亦不痛……此骗局中最妙者。”

02

古代骗子如何利用高科技行骗?

现代社会诈编,获得信息的手段都是通过现代高科技实现的。古代骗子也靠他们那个时代的高科技行走江湖,“火门”就是一种古代的高科技行骗手段。

“火门”类骗术在今天看来类似金融诈骗,通过炼伪金银,制造假钱币、假饰品行骗,因为皆需“以火为之”,明清时被之称为“火门”。“火门”骗术亦称“法术骗”,最早源于先秦时出现的“炼丹术”。

炼丹术可以炼出黄金白银,俗称“点石成金”,故又称作“黄白术”。行骗时,民间则叫做“种金术”,这种骗术并非一般人能掌握,故有“仙方,非人世有也”一说。

明清时炼丹术极为流行,掌握炼丹术的骗子人称“丹客”,他们自称会“烧银”,能“种财”。明代书画家、风流才子唐伯虎便曾遇到一位身穿破衣服的丹客,他为此感慨道:“破布衫巾破布裙,逢人惯说会烧银。自家何不烧些用?担水河头卖与人。”

种金骗术的前提,是被骗对象得提供母金(银)当种子,谎称可种出若干倍的子金(银)出来,或谎称可炼出长生不老药,目的是骗走种金(银)。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八中的《丹客半黍九还,富翁千金一笑》一文,讲的就是松江府(今上海松江)一土豪请骗子到家炼丹,却被骗走了2000两银子。清袁枚《子不语》中也有一则“炼丹道士”故事:张尚书被一诈称可炼出长生不老药的丹客蛊惑,失巨资,前后被骗走90万两银子。

还有一种叫“法水照形”的骗术也属古代“高科技”骗术。行骗时骗子念咒,说出某人心里想什么,然后让被骗者面照法水,其心里想的就会显出影像来。实际上这是骗子事先画好某种形象,在特制的水器底部放入凸透镜,在被骗对象照时,将图形放到下面遂显影。

03

古代如何“精准行骗”?

凡骗子都是极精明之人,行骗前都会摸透目标情况再下手,用现代话来说,这叫“精准行骗”。徐玉玉被骗案中,骗子正是因为准确掌握了徐玉玉接到县里将发放助学金电话的信息,借此行骗。古代骗子在精准行骗方面下得功夫更深,其中“经门”类骗子最精于此道。

“经门”类骗子都有点文化,凭算命、看相、测字、占星、堪舆等招术行骗的都属此门类。因为这类骗子大多人模狗样的,头戴儒巾、“经门”又称为“巾门”。

“经门”的不少骗术原本都是方术,在清朝“江湖十二相”中,“京”、“目”二相也属“经门”类。这些骗子对被骗对象的信息特别在意,且极擅搞情报,所以,往往能依“法”行骗,骗人有“术”。

据《近代中国江湖秘闻》一书揭露,过去大神棍必读一秘本,内记秘不示人骗法,称为《英耀篇》。何谓“英耀”?“英”指家底、身世,“耀”就是用非常高明的手法获取行骗对象的家庭、身世信息。秘本仅700余字,开篇便说:“一入门先观来意,既七言切获踌躇。”来人一进门先要观察来意,套取真实意图。如何获取精准信息,从而精准行骗?秘本归纳为六字法,即敲、打、审、千、隆、卖。“敲”,即旁敲侧击;“打”,是突然发问,令对手不防,出口失言;“审”,是观颜察色;“千”,即刺激、恐吓;“隆”是恭维奉承。“卖”,并不是卖关子,而是把用上述手法套取到的信息一一说出来,未卜先知,令对方折服,为进一步行骗铺底。

这六字还必须配合使用,要“敲其天(父母)而审其比(兄弟),审其一而知其三”、“急打慢千,轻敲响卖”。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千”和“隆”,“十千九响,十隆十成。”故《英耀篇》最后称:“斯骗玩熟,定教四海扬名。”清末民初,浙江人丁某在京任职,年近五十无子,因怕老婆又不敢讨妾续香火。一日家旁来一相面的,丁某遂讨教得子之法。相面的示意其与家中女仆苟合。丁某为此在女仆身上前后花了三四千两银子,后女仆携财远走。原来,相面的与女仆是一伙骗子,相面的对丁某“急打慢千,轻敲响卖”,再加上仆人的密报,丁某的情况骗子了如指掌,相面时当然说得很准了。

04

古人如何防止上当受骗?

古今骗子都是无孔不入,尤其是利用最新技术手段来行骗,一般人不容易发觉。如民国时报业发展了,有人便专门利用报上的社会新闻来行骗,让人防不胜防。而近来令警方头痛的“网络诈骗”,也是与时俱进花样翻新。

如何防止被骗?明张应俞《新刻江湖杜骗术》中认为,“小人之计甚诡,君子之防宜密,庶棍术虽多,亦不能愚弄我也。”除了小心防范外,还要戒贪心。张应俞认为,“贪之为害也”,他建议“是以从古君子,以不贪为宝”。

古今多发现的“丢包骗”就是利用被骗者贪财心理,骗子将装有假金银、假贵重物品的箱包有意丢在被骗者行走的路上,让被骗者捡到。这时旁边突然出来一个人,行骗开始。手段之一是“见者有份”,两人平分“财宝”,骗子故意让被骗者拿出点钱,箱包和财宝全归被骗者,从而骗得钱财。为了让被骗者不生怀疑,总会有另一骗子假扮丢包者一路寻来。

来源:搜狐

《新刻江湖杜骗术》所述的“路途丢包行脱换”记载:一个叫江贤的江西临川农民,“偶见一包,贤捡入手,约有银二三两,不胜喜悦。”这时后面跟上来一个扮演路人的骗子,说“见者有分,不许独得”,另一个扮演“失主”的骗子找来,合伙把江贤所携箱子里的银子骗走了。现代时常出现的“丢手机”骗法,就是古代这类丢包骗的翻版。

◎本文原载于《西宁晚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2-21 20: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